说实话,我是主动地要为这篇小说写序的,因为,作者的创作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写的序不一定能全面地说出作者的创作精神和作者的整个创作生涯,更不能全面地说出这篇小说的创作情感。可是,根据我对这篇小说和对作者的初步了解,尽可能地去说出我对这篇小说和对作者的认识。
我没有任何资格去评价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含和艺术价值。可是,这篇作品从大众的爱情生活出发,而告知人们要认真和客观地对待情和爱,以提高爱情生活的质量。
可以肯定地说,这篇小说不是爱情生活的“图解”,而是引起人们对爱情生活的重视。当然,任何作家都无法离开时代,脱离时代的影响。这篇小说也同样如此,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我想,许多人都会有过一段旧情,那段旧情无论结局如何,都会让人刻骨铭心,因为,情爱是人的本性。当然,社会地位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就不同,爱情观也有所不同。
这篇小说的前身是《说时依旧》,从《说时依旧》到《旧情》,作者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创作历程,作者在晨练的时候想着《旧情》,在黄昏散步的时候想着《旧情》,做饭的时候想着《旧情》,临睡前的时候也在想着《旧情》,可以说是“废寝忘食”。
作者以朴素的自述体,讲述了一段朴素的旧情,借以来安慰那些有过旧情的人们,来告知那些处在青春懵懂期的学生们不要早恋,早恋,后患无穷。我想,这就是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基本目的。
小说中,主人公---柳青的原型,与作者曾经有过一段时间不长也不算短的交往,在那段交往的过程中,作者了解到了“柳青”曾经有过一段让人感动的旧情,那段旧情不仅让“柳青”刻骨铬心,也打动了作者,使作者有了创作的欲望,于是,就有了《说时依旧》,有了《旧情》。
这部小说,从构思,写作,成稿,修改,最后定稿,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这就不难看出作者认真地创作态度和严谨的创作精神,这点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作者曾经是一位出色的女军人,她十六岁当兵,在部队成长为一名庄严的女中校,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炼就了她坚强和执着的性格。但是,她却仍然保留着女人特有的温存与柔美,保留着女人特有的爱心与耐劳的特性。
转业以后,她为了边远山区的落后教育,奔走在川西大高原上,为了教育事业,贡献了她应有的年华,可是,这个时候却没有人给她“受衔”,她就这样默默地工作着,这就是她的伟大之处。
上网以来,她写了几百篇文章并且有了个人的“网络文集”,她的作品受到了网友们的普遍好评,也充分地体现了她有一定的创作功底。比如,她的《你能拿出一分钱吗》,《父亲的身影》,《晨练》,《高原牧场上的那对姐弟》等许多的文章,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功底,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心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所以,我认为,作者,不愧为网络作家。现在,作者担当着一较大文学网站中的一个栏目的版主。
作者在她网络文集上的开头语是这样说的:
清冷的月光下,
那朵小小的雪花,
飘荡在绿色的军营,
飘荡在川西高原上。
当春天的脚印踏满大地的时候,
她便落在伟岸的雪山上,
永不解冻。
当人们放飞和平的时候,
我却把青春洒在了绿色的军营。
当人们穿着时尚喝着红酒的时候,
我却奔走在川西大高原上。
当格桑花开满大地的时候,
我却走进了夕阳。
我想,这不仅是作者人生经历的写照,也不难看出作者的博大胸怀。
这部小说中的“送金牌”一段和“柳青打石头”一段,读后,令人十分地感动,更加说明了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底。
当然,同许多作品一样,《旧情》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人物塑造上还有“刀刻”的痕迹,在人物背景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上也有不妥的地方。但是,这并不影响整个这部小说的内在情感和实在意义。希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写出更好,更完美的作品来。
雪松2013年3月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第一章”内容快照:
『第一章』
接连几天的秋雨,又凭添了我的愁绪。我已经习惯在秋天的雨夜独依寒窗,任窗前的泪伴着阶前的雨淅淅沥沥的淋落。在这样的雨夜,我用心静静地去想你,然后,打开日记,用泪去记录我想你的心迹。这是一段让人难以启齿的旧情,也是一个让人心碎的结局。那段刻骨铭心的初恋,那二十年后相逢的~,都真真切切地告诉我,在爱~你的那一刻起,你就~~地注~我的心里。如果不是改革开放让人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