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份正式出版发行。本书以《中华长生不老史话》、《中华古典房中术》、《中华膳食养生学》、《中医药长生不老学》、《李懿威养生演义》为主要架构,系统的梳理出了“新古典长生不老学”的科学体系。
《新古典长生不老学》从“史、理、法”三个部分系统严谨地阐释了“长生不老”这门学科,充分发挥长生不老学科对当代社会的建设性作用,增强人的信心,强化人的入世价值把人从命运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长生不老学代表人性的解放,是当下社会上最重要的一个学科。
世人都晓神仙好
中国已经跨入一个老龄化时代,养生长寿和抗衰缓老将会成为一种主流文化。比如大家在一块吃饭聊天,小姑娘们聊追星、小伙子们聊世界杯、李老师聊挣钱,各聊各的,有人喜欢有人厌烦。但是有一个话题没有人不喜欢,那就是健康。你会发现,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在每一个电视台、每一个节目都在做自己的养生节目,讲自己的养生理念,而且时不时的走红一个养生“大师”,从最早的张宏堡、赵金香、严新、张香玉,到后来的刘太医、马悦凌、张悟本、中里巴人,再到前不久被曝光的李一道长、王林,都在谈健康,讲养生。
这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全民养生热”悄然兴起。太平盛世,人人有条件追求养生长寿。在兵荒马乱的时候,人们无法长寿;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人不敢奢望长寿;更有甚者,人逢乱世的时候,生不如死。古话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就是说宁肯生在天平盛世里当一条狗,都不愿意在兵荒马乱的世道做一个人,活着太难了,太痛苦了。在乱世,生存的严酷性压抑了人对长寿的美好的想像。原始人是不追求长寿的,他吃不饱、穿不暖,二十多岁就死了,连长生不老的思想还没有诞生人就不知不觉地失去知觉了。
第二,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防病治病成为长寿的必要条件。人的平均寿命在原始社会是二十多岁,奴隶社会是三十多岁,封建社会是四五十岁,到解放前也就是五十多岁,新中国成立以后可以达到八十多岁,即使退休以后还有三四十年的时间,所以要健康就要学会养生。
大家会感觉,好像古代的病种没有现代多。没错!为什么呢?第一,古代的人寿命太短,连得病的机会都没有。第二,古代很少有群发性疾病。即使是瘟疫,也不会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传染范围那么广。古代对瘟疫的记录也很少,没有人去琢磨这是为什么。很简单,一是古代人大部分处于散居状态,村落之间相离甚远,交通不便,一个村落的人灭绝,附近的村落影响不大,因为它们“老死不相往来”,根本不往来、不交流;二是整个部落灭绝了,自然就不会有什么记录流传。
人类寿命增长和交际半径扩展导致疾病的增多,就促使了人类去探讨疾病、克服病痛。这是形成养生热的一个客观现实原因。
第三,“养生热”还依赖一个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对于养生,一些老人也不纯粹是为了追求健康,他们就是为了享受这种养生的氛围。一个人55岁退休,如果活到90岁,那还有35年的时间,子女都忙于工作和应酬,难得回家一次,家里像冰窖一样冷冷清清,没有人交流,老人觉得孤独,这就是我们讲的“空巢老人”。养生给老人提供了一种交流的环境,可以和一些共同背景、共同经历、共同经验的人聚在一起。比如说现在有一个健康专题分享会,请一些老头老太太过去,你发言,他讲讲话,在会上就找到了集体生活的快乐,就跟我们现在的校友会是一样的。养生也是提供了这样一个交际平台,大家在一起互动,不但是一种健康知识的交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交融。没有哪种生活方式比交流沟通更持久、更具有终极意义。工作,六十岁结束了;挣钱,够花就行了;谈朋友,结婚了就从一而终。有的东西都是阶段性的,但人对生命的渴望、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养生知识的交流你我是一样的心态!切磋却是人生的主题。
现在社会上阶段性的会火起来一些“养生大师”,大忽悠、小骗子,相信了,追捧了,受伤了,但是老百姓依然乐此不疲前赴后继,为什么?因为有需求——身体需求、心理需求和精神升华需求。
所以说,养生文化将是社会的主流文化。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第二章 健康脱口秀第一人”内容快照:
『第二章 健康脱口秀第一人』
健康~~秀第一人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我在2009年提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健康~~秀”。就是培养一些具备一定健康养生知识、具备良好亲和~、~通能~的人,通过浅显易懂的话语,通俗易学的方法向更多的人传递健康养生知识。它是~~秀与养生的杂~品。健康~~秀重点在于一个“秀”字。秀,英文念“show”,意思就是展示、~,所以一定~有~~~、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