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的背景与大东有差异,她是在工厂区长大的孩子,一个普通的邻家女孩,父亲贾老是旧中国过继来的工程师,虽然要求进步,但由于出身成分的原因,无论怎样解释都说不清楚。也难怪组织上给予他的结论是控制使用,其实是贾老实在太老实,解放后,单位组织调查,让大家填写个人资料,领导要求大家能写多详细就写多详细,如实写。一般稍有脑的人基本避重就轻,对自己不利的事能不写就不写,能绕过去的最好绕过去。贾老很认真,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整整写了一天,不但写了自己的家庭明细,就连小时候与家人躲日本人逃难和蒋介石的孙子在赣州同校上学的事也写了出来,甚至还把他的表哥在台湾开飞机的事也交代的清清楚楚。
想一想在那个敌我炮火停息没有几天的新中国,那个阶级斗争弦绷得特别紧的年代,凡是单位的主管谁看了这份简历不头疼?有谁敢重用贾老?多亏贾老的技术在同行公认一流,没人替代,建设新中国需要技术干部,不然单凭贾老的档案,恐怕要在觉悟如此高的社会里混上一口饭,都真够难的。后来还是老伴贾妈妈政治觉悟高,在孩子填写成分的时候,让孩子直接就写技师,越简单越好,七大姑八大姨的社会关系一个也没填。不然婷婷的哥哥参军政审一定过不了关。当然后来婷婷的哥哥在部队还是由于政治背景不够硬,被分到三线做了工程兵,但总算当兵的过程中没有遇到麻烦。
婷婷参军比哥哥运气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上层,已经把重点从政治拐到了经济。入伍的技术兵种对政审要求也比较宽松,主要看本人的表现,对家庭出生不太深究,这如果是过去,像婷婷这种扯不清历史渊源的家庭,进入军营做军情工作还不知要费几多周折。婷婷成长的年代赶上革命样板戏红遍大江南北,《红灯记》中始终高举红灯亮相的火车司机李玉和有句家喻户晓的唱段“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这句话比喻婷婷很准确。婷婷很像父亲,不光是外形,性格更像,说话直来直去,清水见叶子,从不绕弯,对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从不设防。也正是如此,她在大学里的人缘特别好,加上外表靓丽,不光男同学喜欢靠近,女同学也都乐意粘着她。有些胆大的男生私下偷偷递过条子,要求谈朋友,被她婉拒了,理由是学习期间不考虑个人问题。其中有个大胡子男生在教室走廊里公开向她示爱,她回答的很干脆,“毕业再说!”吓得那个男生一溜小跑,头都不敢回一下。
那个年代的中国年轻男女,满脑子灌输着革命**,对男女恋爱之事既向往神圣又迷惑无知,许多中学里多年都没有开设生理常识课,即使有个简单课本,老师讲起来也支支吾吾,一语带过,好似男女身体结构可不学自通。再加上封建的意识,很多学校班级的学生,上学多年男女生之间不说话,今天听来乃天方夜谭,可那时的状况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大学校园的氛围,也不鼓励学生谈恋爱,还变成了一项不成文的校规纪律,约束着青春期的男女,谁要是违犯,会遭到莫名的众议,一桩美好的事情只能被迫成为了地下的幽会。最不可思议的是婷婷的妈妈也和众多学生家长一样,千叮咛万嘱咐的让自己的宝贝女儿读书时不要分心,在大学要一心一意地好好学习,将来毕业后有了工作再做婚姻方面的考虑,所以直到毕业,可怜的婷婷只有个心里的暗恋秘密,大学期间从没敢接受异性的追求,这或许也正印证了当时的一种随大流式的社会时髦。
告别了战友,婷婷和大东来到了成都,开始了带职进修的状态。阔别了半年多的校园生活后,再次进入读书的环境,倍感亲切。俩个人都特别珍惜这个来自不易得宝贵机会,无形中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不由得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大东获得了与婷婷单独相处的机会,当然都是学习交流等理由,因为是进修,理论课相对少,实验课多,所以俩人一组做实验的时候,话题也渐渐广泛起来。
这一天傍晚,大东买了电影票,约婷婷一起看电影,事先精心准备的话也准备在电影结束后向婷婷全盘托出。可没想到电影演到一半时发生的一件事,把个大东气得差点跳起来,要不是大东已成军人,有军纪的约束,他真想动手打人了。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6章:(六)情书”内容快照:
『(六)情书』
军营中的慧慧送走了婷婷后,有些失落,她曾幻想着如果是她和大东去~修,那该是多么的~漫,她一定会找个机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因为这种理不清剪还~的感情纠葛实在烦人。慧慧曾经想过,如果真~是与他恋爱了,也就接触了,能不能好就看俩人的缘分。可关键是这关系没盐没醋的什么也不是,还让别人以为自己~杆子追他。就算是自己主动,大东也应该看得出来呀,为何他那么地沉着,难道他心里~本就没有我。~脆一不~二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