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社会·历史 > 香蒲草 [目录] > 第4章

《香蒲草》

第4章第一章——为甚要写这本书?

作者:文化月刊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有关这个问题,我在前面曾经提到二个理由,把这本书作为“抛砖引玉”里面的那块砖头,想把香蒲草儿“请回来”,想把灵气儿“招回来”,达到兴村富民之目的,也就是引来所谓的“玉”。有关振兴此类的言语,似乎与政治有了一丝牵连。众所周知,我这个人一生最怕的就是政治,受政治左右与影响的事情也实在刻骨铭心。“不谈政治,小心烟火。”国产黑白电影里经常看到这么两句话儿,此刻更能体现我的心境。

因此,暂且把政治搁在一边,以一位普通百姓的目光与心态,依据现存的文字资料,比如石碑;也有部分留在布上的文字,比如茔;或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比如疏;也有一些活资料,比如村里仅存的几位老人。所有这些“资料”,随着风侵雨淋,雪寒霜打,也在逐年减少。资料的贫乏与单调,要想还原历史真实面貌,其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我手中的笔笨拙如牛,我的文才又貌不惊人,斗胆捉笔的前提,应该是我义无反顾的责任。如实记载中国一个普通村庄六百多年的风雪雨霜,以及这个村庄的衰退与兴盛;如实记录一个普通中国家族的欢呼与眼泪,笑声与痛哭;如实记叙一位普通中国人的平凡一生,以及这位中国人的悲哀与喜悦。也有部分礼仪常识,是根据村里老年人口述整理而成的,同时也参考了有关报刊书籍。引经据典之处,大可一一列于书后,并在此向诸位致谢。我觉得这样一件事情,应该是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人在中年,思乡心切,怀旧心亦切。因此,回村次数也就多了。看望父母的同时,也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闲余时间,很随意地走在街上,不熟悉的人或事越来越多,熟悉的反而越来越少,也能遇上娶媳妇嫁闺女这样的喜事。有些联系的,还请自己去帮忙;联系不起来的,就站在旁边看红火热闹。自然也有白事宴的事情发生。

这个时候,围观的人们就七嘴八舌起来。

不让人家舅舅坐正席,倒叫他姑父坐了,这算哪门子的礼节?

另外一个人说话了:人家姑父有钱呀!

有钱就能不讲理?

这事怨不得总管,主家要这么安排,借给他个胆,他敢要吗?

不过也难说,主家不懂,他应该懂得呀!

以上这个场景,只要村里有红白事宴,这个画面就难免要发生。村里流传着这么二句俗语:一人说话一人理,二人说话见高低。意思是说,有理不怕人多。村里还流传着这么二句俗语:礼多人不怪,油多好炒菜。把这二句话反过来说,那就是油少不好炒菜,对缺乏礼教、没有教养的人是要怪罪的。村里还流传着这么二句俗语:做事做事,多有不是。意思是指做事宴的人家,人多难免就要添乱,事多难免就会出些差错。再遇上现在的年青人,遇到迎娶婚嫁,或者是逢时过节,或者是敬神祭祖,或者是打发老人,要么自以为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要么手忙脚乱,一副不知所措的模样。前者视礼仪为儿戏,实在不可理喻;后者年幼无知尚能理解,可又叫人怜悯。

文明社会要不要礼仪?答案是肯定的。祖宗遗风要不要继承?答案也是肯定的。过年不写对联,买几副现成的行不行?各路神仙的牌位怎样写?春节前后有哪些说法?又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怎样给列祖列宗写疏?家里有老人,打发的程序又是怎样?怎样迎娶新娘?逢时过节应注意些什么?红白事宴如何安排首次席?等等礼节问题,应该有一个实际操作性强,也比较适用的标准才行,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另外一个原因。

第二个理由来自二零零四年冬天,父亲与我整理完本村张氏族谱后,村里有人提出这么一个建议,意思是将整理出来的张氏族谱编印成书,再在书里叙述一些祖先的事情,以激励后辈团结、自强、奋进、重德。这个提议,触发了埋藏在我灵魂深处的创作**。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头脑里好象缺乏一种灵气,静不下心是一回事情,没有一条清晰的写作思路,又是另外一回事情。父母养育自已多年,含辛茹苦,费尽心血,我就是割股断臂,也报答不了严父慈母的恩情。还有,是这块神奇的土地,养我长大;是这块神奇的土地,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应该为父母做些事情,以表示我还有一份孝心;应该为家乡做些事情,以表示我还没有忘本。

最后,我将多种创作形式结合起来,随想随写,分别叙述,再将张氏族谱图表附在书后,以备后辈参阅。便于排版印刷,也便于直观敬仰,改横排为竖排,依照体例,至尊而幼。需要注明的是:迁居或移居外省或外村者,及本村张氏之女,均不在此列。这并非我的本意,而是我没有这个能力。我多想把迁居外省外村者,及本村张氏之女,及本村所有男姓都整理成图表,排列书后,那该是多么完美的一件事情啊!然而,事情并不能如我所愿,同族祖父张三和,和同族伯父张贵元,作古多年,没有流传下家谱,亦无生者佐证,未入族谱已成遗憾。所知只是同族伯父张金元(无传)及其弟张贵元(无传)之父名叫张天麟,而张天麟的弟弟名叫张天凤(小名叫二迷糊,无传)。村民还有一说,就是他们与族兄张贵仁(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出生)系一支脉。本村张氏之女未入族谱,一是受传统思想作怪,二是搜集整理起来实在困难,亦为遗憾。

由茔联想到始祖,再联想到始祖拓疆创业时的艰辛,以及始祖留传下的无形财富,应该让我辈子孙铭记于心。然后团结奋进。然后发扬光大。然后再谱新曲。然后实现始祖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田种;谷不生虫,人不得病,小有所养,老有所终。然后人勤**美、家和喜事多。然后有天皆丽日、无地不春风。然后一元二气三阳泰、四时五福六合春。然后喜看春来花千树、笑饮丰年酒一杯。这样说来,此书就成为村史的另外一种形式了。

可以把第三个理由,与我的自传联系起来。人过不惑,对人生体验,对社会贡献,对家庭幸福,应该有所认识,也应该有所体会。说到自己,今年(指二零零六年)已四十有五了,用族兄张全根一句话来说,已是“半截身子埋进土里”的年龄了。回顾一生,可谓艰辛,贫困的童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饥饿。读书期间的悲与累,最伤心,也最难忘。参加工作后的状况,更是喜忧各半,难分辩,理还乱,不得志,仍拚搏。劳累的中年,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忻州城里有间房,虽说楼顶,但也宽敞。出版三本自己的专集,也算是一名作家。更让人高兴的是“非典”那年,儿子实现了我年青时的两个愿望——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上大学让人羡慕,穿军装威武神气,乃南金东箭、后生可畏啊!

自以为怀才不遇,自以为学富五车,就叫你品尝悲欢离合,就叫你体会喜怒哀乐,让你悲,让你笑,让你怒,让你哀,让你乐。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不能真实再现我的人生。因此,我把它写成笔记,如实记录我的一生,如实记录与我有联系的人与事。

第四个理由是这样的。近三四年来,我明显感到身体有所变化,首先是头发莫名其妙地往下掉,其次是晚上睡不着觉,第三是早晨醒来后头有些疼。种种不正常的迹象表明,我会联想起一个人应有的大限之期,为给子孙后辈留下一些有用的记忆,也为子孙后辈记住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所以有了写这本书的想法。照这样说来,这本书又与遗书无异。有人这样理解,也是合乎情理的。这是我写的第五本书。确切地讲,这是我写的第四本书。第一本属于报告文学。第二本是我的诗集。第三本为散文集。第四本是我主编的纪实文学集。这本书属于哪类?至今我都含糊不清。原先我是按照著名作家张承志《心灵史》的模式写的,写到后来,觉得有些文不对题。后来又想写成村史,力不从心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缺乏史迹。我以为,既然是村史,必然要实事求是。退一万步讲,图片就是一项无法弥补的空白。

为此,我专门请教了二位前辈:一位是我的远亲舅舅,他叫宋文明。他老人家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在文学书法绘画气功周易等方面,又有着非凡的业绩,人称忻州第一才子,尤其对我有着至亲至友的关爱;另一位是我的同学张宝灯,他在《五台山》杂志社工作,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对现代文学有着极其别致的鉴赏能力。他俩看了我的初稿,建议我用笔记的形式来创作,说服我的理由,正是我含糊不清的原因。

笔记可以随心所欲,村言更可以无话不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或就事论事,或就人论人,并由此而生发,劣证博引,纵证古今,发隐抉微,钩沉考逸,亦无不可。与史实不符之处,胡言乱语之辞,只要是有感而发,只要是情致所生,就不会“躺在**睡不着,抱着老婆想情人”。即使有“吴氏老太太生得张飞”(无事生非)之人,想在“鸡蛋里面找骨头”,他也是枉费心机。要知道,村言与过去的野史同类,而野史与正史的区别,就在于野史并非“明媒正娶”。也就是说,野史是写给乡下人看的,属于“布衣”,也属于茶余饭后的笑料,而非“阳春白雪”之高雅人士所能欣赏。这样的文体,是比较适宜我这种“浮躁而无恒心,有心而无根基”的人,也适合此时我的年龄。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少谈些主义,多做些事情。这话好象是胡适老前辈专门说给我听的。

于是,我拿起沉重的笔。

于是,我铺开洁白的纸。

写我的祖宗,写我的祖父,写我的父母,写我的儿子,写我的亲朋好友,写村庄的形状和地理,写村民的衣着住行,写村民各个时期的处境与生活方式,写发生在村庄里的一些奇人趣事,更多的是我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或者是与我有某种联系的一些人。书中的某些观点,或多或少带有我在特定时期的感情色彩。议论之词,是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的一些胡言乱语。好在人小言微,高声吼叫只能惊起枯枝上的乌鸦与麻雀。

时间跨度达六百多年,人物与人物之间又相互牵连,顾此失彼的地方,或者说孤陋寡闻的事情,或者说词不达意的时候,肯定会在所难免,肯定会挂一漏万,肯定会顾此失彼。所以,尽可能写我看见的,或者是我听说的,更多史实是别人给我讲述,我如实记录而已,并加注“据某某人记忆”等文字,以示尊敬。



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5章:第一章之——张姓溯源及始祖”内容快照:

『第一章之——张姓溯源及始祖』

相传,当年秦始皇为了防御北地胡人~~,特派蒙恬大将军领兵三十余万,到塞外修筑长城。时值寒冬腊月,雪花飞舞。蒙恬大将军又征调大批百姓苦~,决定在如今朔州修一~城池。不知是何原因,第一天修起来的城墙,到了第二天就塌了。再修,还是如此。蒙恬将军亦毫无办法。话说有一天,塞外又飘扬起漫天大雪。第二天,就在人们划线修城墙的地方,突然飞跃出一匹神马。人们都很惊诧:这匹神马从何而来?这

~~

>> 阅读第5章 第一章之——张姓溯源及始祖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