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半月后,野利遇乞派来迎亲的一行二十多人,在一天晚上住进了没藏部酋长的堡寨,准备第二天迎娶王妃。
次日早晨,天还没亮,在酋长家住的迎亲队伍就早早起来,收拾马匹,套车、吃饭准备出发。最主要的是要应付羌族婚姻中广为流传的一套结婚程序。他们必须按照程序才能将王妃接走,这些程序任何一关应付不好都不能把新人接走。没藏酋长的家人早早起来给迎亲队伍准备饭菜,预备着迎亲的人过关后,在规定的时辰内把新人接走。府中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派忙碌。
此时,姑娘的闺房中,没藏公主已经起来,坐在梳妆台前,在小风的侍侯下梳妆打扮。由于草原日光强烈,姑娘们为了防止脸被晒黑,加上乱世纷争的年代为了保护自己的缘故,姑娘们平时有意将自己的脸用蜂蜜和红色油彩涂成宗红色,这样做是为了让草原姑娘平时进出更方便一些。但是,这里的习惯,只要出嫁,就要将伪装的颜料全部洗掉,漏出真面貌。这里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结婚要有个新面貌,二是要撤去伪装以新面貌见人。从这些风俗中也可以看出党项人的淳朴。有些人和自己女儿在一起很久都未能见过自己女儿的真面目。没藏公主平时也用这些东西涂着,但今天在小风的侍侯下,当用热水一点点洗去没藏惠兰脸上的油彩时,连没藏威山也被女儿绝世的美丽惊呆了。
按照王府的习惯,丫鬟用金盘把一套夏国贵族的服装端进了闺房,没藏公主平时穿的部落姑娘的衣服被换下。几个王府的婆子把刚才丫鬟端进来的衣服和首饰一件件给新王妃穿在身上,别在头发上。公主坐在铜镜前,两眼呆滞,任凭人们在她头上、身上摆弄着。
在堡寨的内外,两种接亲程序同时展开。
在没藏惠兰的闺房里,没藏公主在小风和一些女眷的陪同下,伤心的看着母亲哭着。这是羌族婚礼中一个风俗,在这里姑娘哭的越伤心越表示对养育自己父母的眷恋。但不知怎么,此时没藏惠兰动了真情,伏在母亲的身上放声大哭。这哭声不知是对自己未来命运的预感,还是其他的,倒使部落的几个女眷替她担起心来。他们一起劝着,最后公主总算停止了哭声。母亲看着伤心的女儿把一套没藏部落姑娘出嫁衣服交给公主说:“把衣服拿着,这是我们部落姑娘出嫁时穿的衣服。你现在不能穿这个衣服,把它拿上。我想总有一天可以穿上它的。”
堡寨外的吊桥上,迎亲队伍遇到第一拨档亲的姑娘人,她们双手捧着酒,要迎亲的人喝过后才能穿过吊桥进到堡寨。所有的人喝完酒后,才进入堡寨来到了酋长院子的天井中。此时天井中央点着了一小堆火,接亲的人依次都要从火堆上跨过。这也是党项人的风俗讲,怕陌生人到堡寨把脏东西带来。实际上这是住在牧区的人一个防止传染病的办法。让迎亲的人跳火堆,是为了消灾避邪。
在迎亲的人和寨子把关的人在厅堂外忙呼的同时,寨子里一帮人也在忙碌着,他们是被部落请来预料吉凶的巫师。婚礼的程序以及什么时候新人可以上轿,何时出发都由巫师决定。此时,酋长官厅下面一间神秘房子里,几个巫师在乐器的伴奏下房间正中的火堆旁狂跳着。其他几个人也在这神秘的气氛感召下,两眼微闭,拼命地摇着手中的几件乐器。它们是一个鼙鼓,一个铃铛,一个土鼓,另外则是一个似牛头一样用土制成的‘薰’。这几种乐器合在一起的声音是一种奇怪的声音,使人联想到空旷的天际或者什么更遥远的地方。在夏国,看见的人都知道这是巫师正在和上天通话。如果上天认为崭时不能走,迎亲的人只能继续在火堆边唱歌、跳舞,直到巫师说的吉时到时才能行动。
此时,酋长家的院子同时响着三种声音。他们是出嫁姑娘的哭声;院中女子和迎亲人为通关进行的唱和声;巫师渐渐变的有些急的叫喊声。最后,巫师晕到在地。但手里拿着一个什么东西。没藏威山看着时辰着急的问:“怎么样,到吉时了吗”?好象是在昏睡中巫师说:“是,酋长,是吉时了”!
没藏威山听说后对院中的人说:“吉时到,送亲”!接着在众人簇拥下,没藏公主被两个王府婆子搀着上了轿车。在新娘上轿车的时候,部落的送亲人站在一边共同唱着一首古老的歌。在歌声中轿车载着新王妃离开了部落的石堡。
2
上路开始了,野利遇乞到底是武将出身,迎亲的人除几个王府婆子是女人外,其他一律是身材魁伟,剽悍的西夏武士。现在尽管担负的是接亲的角色,但仍然全副武装,穿着宽袖战袍,肩披掩膊、重甲,头戴毡盔,不亚于在战场上打仗。他们各个人都骑在高大健壮的骏马上,押着队伍和车辆,面无表情,缓缓前进。
在夏国的德明时期,为了便利调集军队,夏国王德明就曾役使民夫数万,以兴庆府为中心修建了连接河西陇右的甘州、凉州、天都山、镇戌军、灵州的交通干线,辐射全国各地。以黄河为枢纽开通了从阴山到甘州的水陆航运,使当时的夏国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中转站。交通的便利使的兴庆府成了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城市。
据史料记载,首都兴庆府当时有常住人口近四十万,城墙的周长达到三十多里。这座城市的建筑格局也和中原的许多城市一样,城墙的四面开着九个城门。最著名的有南熏门和连接着黄河水路的水门。从这座城市当时的建筑规模及其已具有的给排水系统看,城市已有了最早的规划。比如:皇城建在城市的中央,政府机构、寺庙、达官贵人的府邸建在城市的西边,普通居民居住在城东。而商业区则在北边和南边。由于夏国地处西部,本地出产有限,政府为了对付宋国的物资封锁,采取鼓励商人投资的办法,先让商人从宋国和辽国采购百姓急需的茶叶、丝绸、瓷器、铜等物品,国家全部收买。再用本地的特产枸杞、清、白盐、各种药材、麻、金银工艺品等顶替,然后商人们再把这些物品贩卖到宋国和辽国去。如此循环往复,商人有了固定的收入,又购进了夏国急需的物品,同时打破了宋国和辽国的经济封锁。由于夏国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政策,因此,凡有囤兵的城镇,商业都很发达。这种商人为国家服务的模式,保证了各监军司管辖下的军队人心稳定,从而也保证了军队能够招致既来,战之能胜。
和中原帝王对商业的压制不同,在夏国,除了国家采取这种办法鼓励商人到夏国外,为了调动个人积极性,也采取鼓励个人经商的办法让老百姓致富。为此,在夏国的城镇周围和夏宋、夏辽的边境,都开设了榷场和集市,供各国的百姓交交易和互市。首都和其他的各个城市中政府还专门开辟了便于商人经营的商业街。如:首都兴庆府最著名的就有大狮子街,在这里光有各国的商号几百家。为此,首都常年聚集着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这条街上,不但可以买到中原、辽国的东西,也可以买到中亚和西域的东西。这里甚至还可以看到中亚的乐舞、波斯的肚皮舞女的表演。
由于商业繁盛,当时甚至还创造出了几个世界第一,如:冷段的铠甲世界闻名,宝剑也成了各国帝王的爱物。夏国出产的一种丝、麻混合的纺织物,一个阶段甚至成了中亚贵族妇女的宠物,许多妇女以能穿夏国麻绸混纺的‘丝褐’而为时尚。夏国商人和中亚商人试制的一种把金丝编进丝绸里的织物一个时期甚至返销到有丝绸大国的宋朝,使宋国不但在军事上不敢小瞧夏国,经济上也对夏国刮目相看。这四十万人里既有夏国的百姓、军队,也有在丝绸之路上从事商业贸易的波斯、大食,‘绍武九国’的商人。许多人长期住在夏国为官吏代理买卖或为他们雇佣管理经济机构。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5章:嫁入豪门”内容快照:
『嫁入豪门』
3经过十多天的行程,一行人终于来到了西夏国的首都兴庆府城外。几天来,尽管没藏惠兰~很累,但她还是坐起~,~起轿车窗帘,把头从轿车的窗~~出来,惊喜的看着眼前的一切:在~眼中,这是一个既混~,但同时又很有次序地方。只见在一望无际的平原~,既有高大的殿堂、金碧辉煌的寺庙,也有数不清的泥皮土屋和毡帐杂~地混在一起,使它们既杂~而又和谐。驿道~,既有坐着豪华房车的中亚商人打马急驰;也有赶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