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社会·历史 > 大唐财相:刘晏 [目录] > 第1章

《大唐财相:刘晏》

第1章契子

作者:孤独鸿儒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此段话见于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廖廖数语,包含着一个自古以来广为流传着的传奇故事。

公元七百一十三年,李隆基即皇帝位,是为唐玄宗,改年号开元,开元初年,李隆基在姚崇、宋璟两位名相的辅佐下,励精图治,铲除积弊,亲君子,远小人,轻徭薄赋,创导农耕,经过数年努力,出现了天下大治,河清海宴,物殷俗阜,四海升平之景象,国库财物丰盈,百姓家有余粮,东至宋汴,西至岐州,道路两边店肆如林,旅店酒肉飘香以待来客,常备驴马以备行旅租赁,真正是交通便达,社会安定,市场繁荣,物价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是继“贞观之治”以后又一个太平盛世,历史上称之为“开元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构成中国古代唐王朝的鼎盛时期。

在海宴河清、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里,踌躇满志的李隆基,决定校仿秦始皇、汉武帝,率群臣赴泰山封禅,借以展现自已的雄才大略,炫耀自已的丰功伟绩。

开元十三年十月,李隆基率文武百官自东都洛阳出发,一路上日行夜宿,恰似游山玩水一般,君臣们看到村庄里袅袅炊烟,田间里农夫耕作,山溪间牧童戏闹的田园景色,脸上**了满意的笑容。大队人马一路上浩浩荡荡,历时一月有余,到达山东兖州的行在。

李隆基兴致盎然,毫无倦意,在行在上里同宰相张说及文武百官,品尝着沿途地方官进奉的美味佳肴,欣赏着宫女们翩跹的舞姿和琴师们弹出优雅的琴声。

忽有人呈上一书,说是行在外一幼童所献,近臣接过呈给皇上,李隆基接过展开一看,所呈之书题为《东封书》,先不说文章写得如何,单就一笔行如流水的文字,就不由得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好字”,再看文章的内容,尽是歌颂当今皇上治政有方,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溢美之词,不由龙心大悦,若文章出自成年人之手也不足为奇,而此书却出自一个幼童之手,则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情不禁脱口而出:“好文章”,他随手将《东封书》递给身旁的宰相张说:“你也看看,试试此子之才气”。

张说可不是等闲之辈,他不仅是当朝宰相,而且还是时之文坛泰斗、名盛一时的大文豪,他和文武大臣见皇上连声说好,都觉得好奇,接过李隆基递来的书信,扫了一眼,冲着行宫门口大声道:“宣献书之人进见!”然后很快地将《东封书》看了一遍,心里也不由暗暗地称奇,《东封书》不仅字写得好,文章也堪称佳作。

随着一声传呼,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幼童从容而入,至堂前跪下。张说问道:“来者何人?站起来说话。”

刚进来的幼童回答:“小儿刘晏”。

张说继续问道:“何方人氏?”

刘晏从容地道:“小儿是山东曹州南华人氏”

张说紧接着问:“是何出身?”

“小儿高祖刘晋在隋朝时曾为县令;曾祖刘郁唐初为弘文馆学士;家祖刘恭曾为县令;家严刘知海曾为县丞;小儿刘晏还在读书呢!”小刘晏如数家宝似地一口气回答了张说的提问。

在座公卿一阵骚动,特别是听到“小儿刘晏还在读书呢!”的童雅之音,都忍禁不住笑了,由于是在朝堂之上,大家只不过是掩口而笑罢了。

“为何要向皇上献书?”张说不紧不慢地问道。

“小儿久居乡里,常听父老乡亲们谈论,众口一词地称颂皇上治国有道,治政有方,天下大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祥和景象。听说皇上到泰山封禅,路宿兖州行宫,特地写了这篇《东封书》以表示对皇上的赞颂之意。”说罢从新跪下对着皇上再行三叩九拜之礼:“皇上,小儿刘晏代表兖州百姓,谢皇上皇恩浩荡,祝皇上万寿无疆!”

“说得好,快平身。”李隆基龙颜大悦,哈哈大笑,并向张说示意。

张说考虑到刘晏年龄小,不能像大人一样出题,想了想说道:“刘晏,四书、五经你可熟悉?”

“在家严的督导下,读的就是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的佳句颇多,做个续句游戏如何?”

刘晏到底是小孩,玩性未脱,头一偏,天真地说:“做游戏,行呀!怎么个玩法?”

“我说上句,你续下句,若无把握,就换个题目。”

“不改了,就续句。”刘晏天真浪漫的憨态,引来一阵轻笑。

张说道:“《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之。”刘晏随口而续。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孟子、梁惠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之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之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告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所以动其忍性,曾益其乐不能。”

“《诗经》:他山之石……”张说越说越快。

“可以攻玉。”刘晏亦对答如流。

“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

“《礼记》: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春秋》:多行不义……”

“必自毙。”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张说一句比一句说得急,刘晏一句比一句续得快,在座群臣无不啧啧称奇,张说望望李隆基,李隆基向他点点头。张说道:“不错,孺子可教!善对否?”

  刘晏道:“不善,勉强凑合!”

  “那我们就凑合凑合,我出上联,你续下联,敢否?”

  刘晏也是少儿心性,刚才的续句应对,心里已是暗暗得意,不由童性大发,天真地说:“这有什么不敢的?”

  大臣们看到刘晏的憨态,一个个不由得掩面而笑,李隆基亦哈哈大笑,继而引来轰堂大笑。

  张说环指一周道:“上联:天子朝堂会群臣,……”

  刘晏应声而答:“下联:小儿行在献文章。”

 李隆基向张说招招手,张说来到李隆基身边,李隆基耳语了几句,张说回座后说:“上联:泰山封禅、祈上苍风调雨顺……”

  刘晏随口而答:“下联:玉帝降旨、赐华夏国泰平安。”应对迅速,对仗公正,引来一片叫好声。

  张说大声道:“文房四宝侍候。”有人马上端上笔墨纸砚,张说对刘晏说;“刘晏,过来,将刚才的第二联写出来。”

  刘晏如大人似地走上前,不慌不忙地提起笔,饱沾浓墨,在摆好的宣纸上运笔如飞:

泰山封禅、祈上苍风调雨顺

玉帝降旨、赐华夏国泰民安

在众目睽睽之下,刘晏放下笔,小心地揭起宣纸,轻轻地吹了吹,然后将两幅字摆放在一起,在座公卿纷纷起身观看,对联上的字,真个是光润圆熟,暗藏笔锋,均称奇赞叹不已。身为中书令的张说更是赞不绝口,他情不自禁地拉着刘晏,喜色于色地向李隆基说:“陛下,太平盛世,出此神童,此乃国之祥瑞也。”在座公卿亦都点头赞许。

皇后同众嫔妃在后宫闲聊,忽见宫女们在一旁窃窃私语,并不时地向外张望,脸露好奇之色,皇后大声问道:“你们在那里鬼鬼祟祟的,干什么呀?”

一个宫女跑过来说:“皇后娘娘,行宫里来了一位幼童,给皇上献书,皇上特别高兴,正在前面测试那个幼童的学识,幼童对答如流,毫无惧色,皇上和文武百官高兴得不得了。”

皇后也动了好奇之念,对宫女说:“真的吗?快去叫过来瞧瞧,看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童。”

朝堂上,公卿们议论纷纷,当值太监来到李隆基身边耳语了几句,李隆基向刘晏看看,点了点头,当值太监说:“刘晏,随我走,皇后要见你。”

张说向小刘晏点头示意,鼓励他随太监去见皇后。刘晏同太监来到后宫,皇后拉着刘晏的手,问长问短,好不亲热,众嫔妃与宫女们也纷纷围过来,争相观看,这个伸手摸摸他的脸,那个拉拉他的衣服,显得好不亲热。

泰山封禅之后,刘晏被带到京师长安,“授秘书正字”之职。

唐朝实行的是科举制,有明清科、进士科,都是由各州县选送举子进京应试,这些进京应试的举子,只有在进士及第黄榜题名并经吏部“试制”合格后,才能够授予一定的官职。除此外,还有“制科”的非常选举方式。这种方式是根据临时的需要,设立直言极谏、贤良方正等科目,名目没有一定的限制,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上的也可以给个出身。成绩特别优秀的,还可以直接授官。在天子行幸、巡狩、泰山封禅的时候,往往举行这种特别的考试。刘晏就是在唐玄宗李隆基泰山封禅之际,由制举中式而直接授官的。同考进士相比,走的是一条做官的捷径。论出身,一般地讲,单以制举进身,名望虽佳,但终究还是居于科举进士之下,刘晏同时以“神童”被举荐为官,则其就丝毫不输于科举进士出身了。

秘书省设在唐王朝的中枢决策机构中书省之下,是封建王朝的藏书机构。秘书正字只是秘书省一个九品小官,职责是做一些文字校对之类的工作。唐代的职官有清、浊之分,秘书省为人们所重的主要是其清要之职,正字校书郎是文士起家的良途,在这里可以产生翰林,也可以培养宰相,越级提拔的机会较之他处要大得多。

李隆基授予刘晏一个秘书正字之职,实际上也不是叫他做官,说实在的,一个七岁的幼童又能做得了什么呢?说穿了,就是看到他是一个可造之材,给他一个继续学习、继续深造的机会。至于今后是否真的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这就是师傅领进门,成艺在各人了。

刘晏在藏书丰富的皇家图书馆里,过着平静的读书生活。由于他聪颖好学,加之秘书省的同僚们很喜欢这个被誉为神童的小孩,闲暇之际,都喜欢予以指点,使得刘晏受益匪浅。

开元十五年正月,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成。又是一个热闹的元宵夜,皇宫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从宫外请进的各色艺人罗列百妓同时献艺,李隆基在勤政楼大宴群臣,庆贺这太平盛世,君臣们一边品尝着水果点心,一边欣赏着百妓艺人献枝,好一派热闹非凡、激动人心的场景。

艺伎们知道皇帝在勤政楼上观看表演,玩起来格外卖力,锦绣长龙在绣球的引逗下上下翻腾;雄狮应着鼓点,时而在地上翻腾,时而在梅花桩上弄姿,时而在桌子上来去腾跃,一个个惊险的动作,引来阵阵的惊叫声和喝彩声;百艺之中,王大娘的杂技最为出彩,她所演的顶竿之戏将热闹的场面推到了**,只见五大三粗的王大娘蹬着马步,肩头上竖着一根长竿,长竿顶端设置一座小木山,一小儿手持红绸带,戏耍其间,上下翻腾、歌舞不辍。坐在离李隆基不远的小刘晏未脱儿童之天性,高兴得手舞足蹈、大惊小叫。

李隆基看到刘晏忘情的憨态,指着顶竿之戏对他说:“刘晏,你以此为题,咏诗一首,能否?”刘晏稍停片刻,即口占一首:

楼前百戏竟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得倚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李隆基见刘晏才思敏捷,有意要考考他:“卿为正字,正得几字?”

刘晏随口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

坐在一旁的张说听到刘晏的妙对惊异不已,原来,“朋”字在古时候是一个“凤”,篆书的凤字整个字都是一个歪字,而在楷书的正规写法,朋字由两个月字组成,也是歪向一边的。因此,刘晏的回答,不仅表现了他的机智与幽默,同时也说明了他的文字功底相当深厚。故大文豪张说在一旁感到诧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就是《三字经》中的“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的传奇故事。

李隆基泰山封禅时的一念之仁,带回了刘晏,为唐王朝揽下了一位栋梁之才,使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杰出的理财家。刘晏经过多年州县“亲民之官”的历练,安史之乱后受命于危难之中,掌管中央的财政领导工作,官至户部度支郎中、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转运、盐铁、常平等特使之职,因为他主管财政工作,故历史上又称刘晏为“计相”。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第一回 天宝间刘晏放外任 新县令乔装巡乡里”内容快照:

『第一回 天宝间刘晏放外任 新县令乔装巡乡里』

~西夏县,古称安邑,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夏县虽历史悠久,却是个穷乡僻壤之地。大唐天宝六年,夏县百姓遭到一场灭~之灾,蝗虫铺天盖地蜂拥而来,丰收在望的庄稼,~~被蝗虫吞噬得一~二净,田里的稻谷没了穗,剩~稻草一片,高粱没了头,叶子也未存一片,光秃秃的高粱杆、犹如一把把利剑竖在地里,剑尖直指兰天,……,庄稼人~心疾首,~哭无泪,不知今年这个冬天该怎么过,明年的~荒又如何度。

~~

>> 阅读第2章 第一回 天宝间刘晏放外任 新县令乔装巡乡里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