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个歪瓜裂枣偏有人当成宝贝,不用说大家也知道了是谁:也就是老孙前文说过的当世高人桥玄。
高人就是高人,看问题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不一样的。
人家从棋盘摆开心里就有数了,你这个小边卒刚拱了第一步,桥玄心说:“九十九步以后,就是这个不起眼的边兵威踞九宫中央,灭老帅者必此卒也!”
我们读了魏太祖童年二、三事以后,领教的是阿瞒的顽劣狡诈,人家高人桥玄不这么看,人家会透过表象看本质。
从巧偷新娘桥太尉看到的是一个“狠”字,紧要关头不惜舍友救己,曰“狠”
从勇闯张府桥太尉看到的是一个“勇”字,关键时刻豁的上泼皮命,曰“勇”
从离间叔父桥太尉看到的是一个“智”字,诈病装疯做的天衣无缝,曰“智”
从首注兵书桥太尉看到的是一个“才”字,注释兵书的确见解独到,曰“才”
看见了吗?这样一个狠才兼备、智勇双全的人,将来能不成气候么?
成为一个拥有众多“粉丝”的“星星”不那么容易,光是敢脱达不到目的。首先要相貌娇好、体态性感,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在风流、气质文雅,你具备了这些,还不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要包装,要有媒介帮你化装,要有一个平台让你表演,要有一批机构替你吹嘘,最后还有更更更重要的关键,那就是运气。想想看,难不难?
阿瞒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包装公司。
桥玄既然打定主意把妻女相托,也就索性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天,先帮阿瞒解决舆论传播难事。
为什么是难事呢?那时候跟现在不同,最高指示一吐口,千家万户当夜知。东汉末年唯一的传播媒介就是人的两片嘴皮子,所有的新闻政要.闲情韵事都靠口口相传,朝廷的公告那是给当官的看的,当官的告示也要雇个识字的人给念出来,老百姓有几个识字的?大柱子听人念了,回去再学给二狗子,二狗子再吹给三秃子,大概如此吧。
那时候的人跟文革十年中的中国人差不多,也都是上边说黑了就闭眼。不过也要看谁说,就象大家都信伟人教导一样,汉灵帝时代也有那么一个名人,虽然没有领袖职务,却也非同小可,别说是普通山野村民,就是朝堂官府、士子公卿,也都把他发布的消息作为新闻联播,不过那时侯的朝廷傻得多,一直没取缔这个民间新闻中心,也算万幸。
这个新闻中心的主持人就是老孙前面提到的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名士许劭许子将。那时候又没有国家资助,也不会有傻帽标王提供巨额的广告费,真难以想象他怎么维持经营的。
他这个新闻中心――好象称做人物论坛更合适些,这个论坛还真有名号,叫“月旦评”,又叫“汝南月旦评”。他因爱在每个月的初一,对当时人物品头论足,所以他的“粉丝”们就给他的论坛送了这么个字号。
关键在于这许劭评论当代人物的权威性在那时是不容质疑的,只要有幸从他口里吐出的名字,无论给的结论如何,便立时身价倍增,老孙实在想象不出这许劭用的是啥邪术包装的自己?确实比高家庄还高!真令后辈五体投地,叹悦诚服。
太尉桥玄一简荐书把阿瞒送到了高人许劭面前,许劭是何等人物?本来不屑理睬这位宦官的干孙子,可怎奈推荐人的分量太重,这面子是万万要给的,再说许子将素来消息灵通,要不然有啥资本评论张三李四?对阿瞒的伟行劣迹他了解的绝对不是一二的问题,所以才有了令阿瞒大笑的那句名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阿瞒也因此声名远播,桥太尉的“包装”策划大获成功。
一锤敲定千古音,数语挑得半生雄。可怜阿瞒当世醉,后来人骂源此评。
这句没盖棺先定论的一句话,令阿瞒兴奋了半生,估计在他自封魏王后便不屑此句过时的评语了,已经事实坐在了皇帝的龙椅上,就差那顶没用的帽子了,谁还会稀罕什么能臣?在乎什么奸雄?
古人定下的规矩: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意思就是说男子二十岁了,可以举行冠礼,并赐以字了。从今年起你就是成人了,该就业了,再啃爹妈就说不过去了。
就业可是个关乎终生富贵的大问题,前几年听说过几句民谣,是损那些极少极少极少数的昏官:“玩的是麻将竹牌,倒的是钢筋木材,喝的是国酒茅台,偷的是国有资财,搂的是隔代女孩,挂的是子女安排。”
子女安排也就包含着就业,啥工作最好?当官!现在阿瞒也到了就业的年龄了,老爸曹嵩期望刚取字孟德的曹操做啥工作?当然是当官,也就是挤身于汉朝的管理体制内,做一名旱涝包收、外快肥丰的国家公务员。
这与儿子曹操填的志愿正好吻合,曹操那时候绝没有将来进中央政治局常委班子的妄想,也就是一心混上个市长便心满意足了。他后来在带上魏王王冠后发的十二月己亥令中说:“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也就是说,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好郡守,相当于现在一个合格的市长。但东汉时作官也必须拿到一张文凭,叫“孝廉”,那时候还没发明科举制度,更没有什么大本、硕士、博士之类,连国家公务员考试也没举办过。
怎么办呢?推荐与选拔相结合,跟咱们国家有一时期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的方法差不多,不过是不许群众参加评议的,由各州郡的一把手负责向中央推荐,要求的条件很简单:孝敬父母,廉洁奉公。
这儿有点小问题,孝字还好考察点,父母证明如有舞弊嫌疑,那还有四邻八舍的数不清的活口呢,廉字怎么界定?官还没影呢,难道还有傻瓜自己提前声明:“本预备官员,上任之后,贪是免不了的!”
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个傻瓜说的是实话,但总不会因为哥们实在就让他做官吧?
所以现任官员们也只好举行考试,考什么?看谁“孝敬”本官员的铜钱多呀!至于“廉”么,你要先廉自己,把兜里的金银广施,那就自然孝廉俱全了。
所以,东汉末年到处传唱这样几首歌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不过这点小事在势大财粗的曹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比现在考个高中容易多了。朝里有人好做官,孝廉身份对于曹操来说,连个三寸高的门槛也算不上。
一切都那么平静,那么顺利,那么合理,那么顺理成章的走了过来。
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在二十岁那年,被荣举孝廉,接着便凭资历参加了革命工作,暂屈任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地面不大好管,但级别相当高,虽是个公安局长的角色,却是实实在在的副县级干部。
啥时能熬成个市长?别急,初入仕途,来日方长,都是圈内人,升官何难?只要体制不改革,前程辉煌!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7章:初显~手”内容快照:
『初显~手』
从~~年轻化这点来说,东汉王朝~的绝对出色。一百来年,变戏法似的前仆后继了十位皇帝,最大的是十五岁的桓帝,最小的殇帝才一百天,不知哪位调侃大师给缢了这么个分明挖苦的帝号:殇!是~,还没学会说话就驾崩了,两岁就加冕了“先帝”的头衔,堪称“国殇”。话又说回来,不这么频繁的更换皇帝,又哪来得前后六位太后临朝的机会?问题是大汉时期还有一项优良传统,就是大面~极讲究礼法,~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