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千古伤心事每思豪杰泪满襟
――南宋的文天祥们
2006年5月1日,我驾车从深圳到江西。主要目的地,是南宋大英雄文天祥的家乡富田。
去富田前,我先去了位于吉安县城边上的文天祥纪念馆。纪念馆规模不大,非常残旧。正庭之中,有一座文天祥的高大塑像,近前抚摩,似乎不是汉白玉材料,而是一种近乎化学喷塑的东西制作而成。细看台座,还是台湾的吉安同乡会捐资兴建。不过,这座塑像很大气,把宋朝美男子大丈夫文天祥的精神状态能展现尽致。可惜的是,伟大民族英雄的纪念馆门庭冷落,只有大概五六个人参观。其中,还有两个远道而来的韩国人。至于国人,大多翻蹄亮掌挤到各地的旅游景点加入人肉盛宴,没有什么人想来拜祭这位民族大英雄。
距离吉安市57公里的富田村,有埋葬文天祥尸骨的墓地。非常庆幸的是,有一条乡村水泥公路,一直修到文天祥的墓地尽头。由于路上一直下大雨,我本来想开到墓地所在的村子再买酒吊祭文天祥。不料,进入村子,问一个妇人农户,对方说这个只有几户人家的村子没有小卖部。我说要拜文天祥,问是否有酒卖我。这个农村妇女恍然,说你要拜神啊,就送给我一瓶她家自制的米酒。拿着这瓶浊酒,满怀一腔敬意,我祭奠了文天祥。
文天祥的墓地非常干净、整洁,只是太岑寂了些。2006年的五一假日,估计我是全中国唯一一个吊祭文天祥墓地的人。我一向不信“怪力乱神”,奇怪的是,五一这天,我开车从井冈山出发,一路暴雨,可到了吉安的文天祥纪念馆时,天气忽然放晴,甚至出了太阳;再往文天祥墓地走,大概近两个小时的路程,一直是大暴雨。甚至距离文天祥墓地两公里的地方,还是暴雨如泼。当时,我心中暗暗祈祷,如果文丞相在天有灵,应该会保佑我拜祭时停雨。果然,行至墓地,天虽然阴的厉害,却无点滴雨落。刚刚拜祭完毕,开车走出两公里,忽然又降暴雨。这种奇遇,让我这个无神论者感慨万千。
“红帜已歇歌声消,环宇梵音飘九霄”。如今,各地动辄花数亿、数十亿的金钱修庙。企业、达人、老百姓皆捐款捐物给菩萨,大家都“高兴”,安稳了,做功德了,天下太平了。仔细想想,真正的“功德”,正是文天祥这样的人,是他,才保证了中国精神的不死,儒家的传统价值观不死,民族精神的不死。宋朝、明朝灭亡之际,以及抗日战争期间,之所以那么多人慷慨赴义,那么多人挺身殉难,绝对不是什么菩萨保佑国家,而是人的精神,是不屈的凛然,是文天祥的英雄大义所感召。如果有一天,老百姓像拜佛那样开始拜文天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真正到来。
回想2006年1月28日,农历乙酉年除夕。是夜,在最“物质”的中国南方城市深圳,我手持一卷宋诗品读。信手乱翻,确实觉得不少宋诗书卷气过于浓厚,多数作品用典繁复,诗意平凡。特别是南宋末朝的诗作,境界狭小,诗风浮弱,诚无大可观之句。忽然,文天祥一首《除夜》赫然入目: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于是,时隔725年,我,一个客居岭南的天津士子,依旧在一个岑寂除夕夜晚,为这位江西籍的中华伟男子洒下数滴热泪。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在日后成为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临安城上竖降旗――南宋都城的陷落”内容快照:
『临安城上竖降旗――南宋都城的陷落』
临安城~竖降旗――南宋都城的陷落1276年,随着元军铁蹄的步步逼近,宋廷方面,已经是惊惧至极,朝中~成一锅粥。当朝宰相陈宜中派陆秀夫去平江见伯颜,表示宋朝可以向元朝称侄或称侄孙,哪怕最后“奉表求封为小国”,只~元朝能止兵,一切都答应。伯颜仍不答应,非坚持~宋“称臣”。陆秀夫归临安复命,~太后泣言:“苟存社稷,称臣也可以。”当时,~太后等人还存幻想,以为对元朝奉表称臣~尊号献岁币,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