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原在作出决定的一刹那,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得很小很小,自己俨然成了它的主宰。于是,心头便变得豁然开朗起来。终于,他很轻松地倒头便睡着了,而在这之前的两个礼拜,他已经没有安稳地睡个好觉了。
丁原所在的种子站是市农业局的一个下属单位,算科级。本来,站里已经有三个站长,年初局里又下文,提拔丁原为副站长,主持工作并筹备种子公司,打算把种子公司办成一个半经营性质的经济实体。丁原此时被提拔,也算是官运鸿通。因为站里人都知道,种子公司的经理一职非丁原莫属。
按理,丁原应该憋足劲儿准备大干一番,因为无论从仕途上还是从经济上考虑,丁原的造化已足以让站里的青年人羡慕不已了。这个编制为二十三人的准事业单位,实际超编七人,这还不算看门的张大爷,管理花园的王大爷和勤杂工小吴。难怪局里要办实体搞创收了。站里三十五岁以下的知识分子有二十七名,全是清一色农学院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而丁原不过是初出茅芦的毛头小伙,大学毕业仅两年就“混”了个副科级,这在崇尚官本位的中国传统,也算是一件走运的喜事了。唉,丁原也该知足了,起码得有点沾沾自喜的感觉。
可丁原偏是那种不识好歹的主。不知为什么,文件宣布的时候,丁原却突然产生一种酸楚的滋味,他甚至想哭,想大呼一声:“不!”
这就是理想?
这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短暂的人生中走出的第一步?成功的第一步?
特别是当丁原看到站里十几位工程师平日里为自己这站长的位子拼命“工作”时,他心里陡然升起一股子悲哀。是为自己,也是为同事;是为种子站本身,也是为千千万万个象种子站这样的单位。
丁原出生在云海市的一个偏远僻静的**村,那里三面环山,四季常青。传说中有只大鹏鸟长年栖息在这里。每天清晨,她从东海衔来朵朵祥云,飘浮在山村的七七四十九条沟凹中,使长居在这里的几十户山民沭浴在风调雨顺、幸福祥和的日子里,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后来,这几十户人家便繁衍生息,成了现在的凤凰村。
丁原从记忆起,就为两件事而深感惶恐和不解。这个美丽的传说和山民们贫困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传说给了丁原希望,也给了丁原最初的文化陶冶,可贫困和落后却深深地烙在丁原的脑海中。乡亲们世世代代叹息声成为丁原心中永远的痛。如今,云海市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东部临海乡镇,个个成为小康示范乡示范村,成为云海改革走向现化代的试验田。可丁原的家乡榆林县桃花镇仍旧生活在落后和贫困中。乡亲们说,那只给乡民们带来幸福和吉祥的大鹏鸟后来变成了上方大仙飞走了,从此山民们便生活在一片叹息中。
上中学的时候,丁原曾经面对村口的老银杏树发过誓,长大后一定要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让山村成为传说中的幸福之乡,成为现实中的“桃花源”。
多少回在梦中,那只大鹏鸟衔着五彩祥云,驾着一阵馨香无比的轻风飞来了……现在,丁原知道,梦中的神话需要有人付出代价才能实现,而在政通人和的今天,正是大鹏鸟飞回来的黄金季节啊!
上大学时,丁原选择的是农业大学植保系遗传育种专业。年轻的丁原在象牙之塔中没有忘记那个绿色的誓言和金色的梦。可是后来他就发现,现实是多么的残酷和无耐。把青春和理想残酷地进行分割的是一种延续了几十年的中国干部制度。分配、留城、进机关、当干部……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都是那么现实,一切都是那么合理。
在中国,几千年的求仕心态和墨守成规的官本位思想已经成为人们思想深处的毒瘤,还在残噬着现在和将来的读书人。尽管,我们已经在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中对这种文化毒素进行了批判,可是我们无法摆脱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氛围。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也将成为先哲们的诤诌浩言影响着我们和我们以后的人们。
丁原却誓图挣脱这种束缚。
丁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会把自己清纯的理想和乌托帮般的梦幻随便交给世俗和陈规。所以,他能够在这种被束缚的机制里仍然没有被同化被吞灭。他在思考着,也在寻找着,他在推想,他在寻求一个急于摆脱思想困扰的答案。
历史上的每次巨大的变革,无不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磨合作用进行着。改革开放说到底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宜的落后的东西来激发生产力快速发展。如果说七十年代末的中国是一块复苏的冻土带,那么,八十年代的中国就是苏醒、探索的试验田,九十年代的中国必将是解决思想摹划发展的大车间,可以肯定地说,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必定是改革向全方位、纵深发展,经济全面起飞的世纪。在改革的各个领域,农村永远是中国最活跃的区域,永远是前沿。农村要走工业化道路,中国农业会成为最具潜质的产业。
当这些结论和推测在丁原脑海中形成的时候,这位身体结实的小伙子突然觉得有一种动力在心底产生。刚才因为职务擢升的那种苦涩感被一种急于寻找出路的躁热所笼罩。于是,丁原干脆闭上办公室的门,惆怅万千地走了出去。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科技下乡”内容快照:
『科技下乡』
2云海~组织科技~乡活动。农业局这边派种子站组织一批科技人员携带技术资料和~分优良品种~乡支农。这项工作毫无疑问地落到了年轻的丁原~~。于是,丁原便带领八位同仁风风火火地~乡赶集来了。也就是这次赶集的~让丁原~自己踏踏实实的存在。~乡的地点是离云海市三十里的一个不算偏远的乡镇——桃林镇。每月的农历逢五,是这个镇赶大集的日子。现在正是数九冬天,农民兄弟的空闲时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