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些……阉竖!……”不知为什么,秦始皇突然举起几案上的竹简向两个近侍太监砸来。说是砸,只是想砸,他的手在半空忽然停住了,竹简掉在几案上,右手无力地垂下来;这种情况已出现过好几次。他想说什么,但知道现在什么也说不清楚,只好不说,什么也不做,呆呆地看着近侍冠上精致欲飞的金蝉和前面插着的毛茸茸的貂尾。
这本是赵王冠。每灭一国,秦始皇就把该国国君的冠式赐给近臣,如把楚王冠赐给御史、侍御史等法吏作为法冠,齐王高山冠赐给谒者,赵武灵王仿效胡服而作的冠式赐给近侍。如同每破一国,即把该国的宫室照原样再造于咸阳一样,看到昔日各国的王冠尽在眼前,象六王环卫、侍候着自己,秦始皇心里就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和自豪;不过此时并无这种心绪。近侍忙乱地把几案、茵席等收拾好,悄悄地躲到了一边。
昨天晚上很长时间不能入睡,整个夜晚都是在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中熬过,清早起来心烦意乱,干脆又躺了下来。嘴和手都不听使唤,只有心中还异常清醒,他更多地只能是想事情了。他心有余悸地挥挥手,似乎是要把烦心的事挥去,但手只能朝上抬了抬。他知道自己已经有病在身,但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宫里宫外,从咸阳到各郡县,烦心的事似乎越来越多……
自从真人统一六国,这是第五次巡行天下。前四次都是真人主动外出,这次不同以往,颇属无奈。巡行前,天象有异,大秦也发生了许多令人不快,甚至令人心悸的事。这是风雨欲来的令人恐惧的前兆,真人分明感觉到,嗅到了空气中充满着一种强烈的血腥的气息。
上天出现了“荧惑守心”的不祥星象。荧惑就是火星,人间称之为“罚星”,主忧、患、恶、死诸事。心为心宿,心宿是天上帝王的布政之所,其中最大的一颗就是天王,它在天庭中的位置相当于人间帝王,就是大秦的的朝堂。古云“荧惑入列宿,其国有殃”,所以,“荧惑守心”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灾异,甚是凶险,对帝王最为不利,它意味着大旱成灾,诸国叛乱,大臣为变,天子失位,甚至天子丧、逆臣起、民流亡。这对真人和大秦是一个多么严重的凶兆!真人只要一想起来,就不寒而栗。
天象有异的第二件是一颗星坠落到东郡。陨石落地意味着近年内将发生兵祸与饥馑,更可怕的是,陨石上还有“始皇死而地分”的字样。真人怀疑是人在陨石上写的,是在诅咒真人,说什么真人将死,大秦国将要分裂。真人于是派出御史(1)追查,但没有任何结果。真人就命人将陨石焚毁,将陨石周围十里之内的所有人全部诛杀,不留一人,以解寡人之恨。
不仅上天有警示,人间鬼神也在作祟。一个从关东(2)返回京城的使者,夜晚经过华阴平舒(3),夜幕中一个面目朦胧之人,手捧玉璧拦住使者,冷冷地道:“替我送给滈池君。”滈池君即滈池之神,滈池在咸阳附近,隐然指的就是真人。使者反复追问,似乎并无耳鼻眼口等的怪异之人又说了一句:“今年祖龙死”,忽然在这个世界消失了。祖是开始,龙指天子,祖龙指的又是真人。使者惶恐地回禀已毕,真人当时黯然良久,自我安慰似地道:这些不过是一些山神野鬼,能有什么灵通?使者将玉璧奉上,据御府的官吏辨认,这块玉璧却是八年前真人乘船渡江、祭祀水神时,投到江中的那一块。
这些都不能说是吉祥之兆。在此之前,也出现了类似的事。那是在真人第四次巡行的时候,派韩终、侯公、石生去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卢生去海中寻找仙人。真人回到咸阳,卢生呈上他寻到的图谶(4)书籍,上有“亡秦者胡也”的话。真人以为将对大秦造成隐患的是胡人,就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攻打包括匈奴在内的边鄙胡人。
晦气的事远不止这些,负责观星占气的太卜令也来禀告:东边和东南的荆地有天子气。
不仅上天、鬼神示警,真人在巡行中也发现不少令人不安的事,童谣歌谶遍地都有,各郡监御史(5)屡有奏报,中尉(6)甚至说京都也有。有什么孔子沙丘之谶,那是真人在封禅泰山前,曾掘了孔子墓,见冢壁上写着几行字:“秦始皇,何强梁,开吾墓,踞我床,饮吾浆,睡吾堂,前至沙丘当灭亡。”真人当时就让掘毁,不许任何人传扬,但还是传了出去。现在到处传唱的孔子遗谶有“不知何男子,自称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瑶床,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也有什么“驱除名政衣裳,坐吾曲床,滥长九州灭六王。至于沙丘亡。”“秦始皇,何奄僵,开吾户,据我床,饮吾酒,唾吾浆,餐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仅这一件事就有这么多种大同小异的谶言。更有一群小儿堆土为沙,聚沙成丘,分明是诅咒真人。遍地谣谶可是大变前夕的征兆!真人命大加搜捕,凡捉到传唱的小儿,当场斩杀,小儿全家及住在附近的黔首尽皆车裂。各地还传有荆国南公的谶言,说什么“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所谓“三户”,是荆人怨恨大秦,虽然只有三户就足以亡秦;还有说“三户”是指故荆王族为景、屈、昭三大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对这些有关大秦气数命运的大事,真人当然不敢等闲视之,立即召来太卜令,寻求禳灾之策。太卜求神祷告,演出龟兆,征之于三易,得到一卦:游徙吉。当时暗道:真人可游不可徙,黔首可徙不可游,不如真人游而黔首徙,既游又徙,双行大吉。于是,真人赏赐每户一级爵位(7),以广施恩德,消灾免祸。一方面迁徙三万户黔首到北河(8)、榆中定居,以应“徙”字;另一方面,决定出巡,离开咸阳和朝堂,以应“游”字。于是,真人开始了第五次出巡。
从咸阳出发,经过云梦,至九嶷山,真人祭祀了舜帝。越丹阳、钱塘,在会稽山(9)祭祀了大禹,立下刻字的石碑以颂大秦之德,希望舜、禹两位圣君能保佑秦国传承万代。过了吴县,从江乘县渡长江至琅琊、荣成山、之罘山,真人以连弩翦除了大鲛鱼,遣徐福入海求仙,一直到平原津之前,真人觉得身体违和。
巡行的路上还遇到了两件让真人恨恼的事。一是到湘水的时候,突然刮起了大风,风大浪急,真人欲渡而不能,问随行的博士:湘水奉祀的是什么神君,为什么突然作怪,敢和真人作对?博士回道:听说是大尧之二女,大舜之妻,死后葬在这里。昔日尧帝将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帝,大舜巡狩南方,娥皇、女英寻夫未果,悲伤得眼睛里啼出血来,溅于斑竹之上,人称湘妃竹。大舜病死在苍梧,二妃投水自尽,死于湘水之间,黔首遂将二妃安葬的地方,立祠祭祀,故称湘山祠。二妃是禹帝之女、舜帝之妃,所以被奉为神灵;荆地本来就是淫祠遍地。真人大怒: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湘水小神,也敢在真人面前作祟!真人是什么?真人是天子,是天帝的嫡长子,“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真人与日、月比肩,辈分高于除天地之外所有的众神,而山川之神仅相当于人间的诸侯王公之类。湘妃阻止真人巡行,已犯以下犯上之罪,罪不容赦。真人当然要大怒,征用三千刑徒砍伐了湘山上所有的树木,使整个山头呈现一片光秃秃的赭色。秦国刑徒衣服皆为赭色,树木就是湘山的衣服,真人已将湘山之神贬为刑徒,并放火烧了湘神的祠庙。
还有一件是在泗水捞鼎。彭城(10)城北,有一个叫秦梁洪的村子,泗水绕村而过,人称经过彭城这一段的泗水为“鼎伏”。原来大禹在治水时,收取天下九牧之金,铸成九鼎以象九州,后代遂视九鼎为立国重器,王权所在。时光悠悠而过,不觉夏、商二朝已逝,周朝气数将尽,九鼎为大秦昭襄王所得。昭王迁鼎西归,用船载之而行,至泗水时,突然有一鼎自行跃入水中,出动再多士卒也无从找寻,只有八鼎徙入咸阳。真人统一六国后,也只得到了九鼎中的八只。真人从继承王位那一天就时时不能忘怀,随着年龄的增加,得到全部九鼎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在大秦江山风雨飘摇的时候。九鼎不能全得,大秦则名不正,社稷不固,甚至不能传承下去,短命而夭。听说丢失的那鼎可能飞入彭城边的泗水之中,真人现在终于有一个亲自打捞的机会。真人茹素三日,一面在泗水边祷告上天和水神,一面传集几千水夫,定要将鼎打捞出来。真人命李斯、赵高亲自督捞,郡县守、令、丞、尉和郡监吃住都在泗水边,没有真人之命不得回衙署。几千人各展长技,有的用船,有的架起支架,有的在两岸一字排开准备往上拉;下到河里的人**上身,在水里翻滚上下,十分卖力,巴不得将鼎取出,好领重赏。在泗水上拉网似的来回了几次,鱼鳖、朽木、破铜等倒打捞了不少,一杆针掉下去也应该能打捞上来,却偏偏没有鼎的踪迹。事后真人听到了另外一种说法,即在真人不在场的时候,已经找到了鼎,拴上绳往上拉。就在它刚露水面,一条赤龙腾云驾雾而来,立刻,红色的光芒笼罩了整个河面,将眼前的世界染成了赤色。就在人瞠目结舌、惊惧交加时,赤龙“呼”地掠过河面,将系鼎的绳索咬断,寻到的鼎又沉入了水底。再派人下河,竟然十分蹊跷地不见踪影。因为事关秦国祚运,李斯、赵高等人不敢向真人禀报。有人说大秦会因此短命,真人将在彭城失鼎。如此说法很多,真人不胜烦恼。大秦的一统江山是真人一手缔成,才短短十二年,无论如何不能在真人手中失去!
一路之上,真人一直不能忘记的还有太卜令的禀告:在咸阳望气台上观望天下,东方和东南方向荆地所在的方位,常有充沛的大气闪烁,非云,非雨,非雾,五彩缤纷,萦绕不散,——这可是帝王之气,其下必有王者隐于其中。禳解化除之策就是用各种办法破坏当地风水,或者在位天子亲临王气之地以厌之。为此,真人在沛县筑台(11),在东巡的路上,一路到处搜寻有“天子气”、“王者之气”的地点,凡是方士、博士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真人都一一设法禳解。
在有王气的金陵,真人命刑徒将方山凿通,把长垄拦腰斩断,河水从中流过,形成了一条河流,(当地黔首称为秦淮河。)以疏泄王气;又贬“金”为“秣”,金陵成了秣陵,这样的名字能有什么王气!在朱方,真人命三千刑徒凿断京岘南坑,并改此地为丹徒,意为赤色刑徒服役之地,看他王者之气何来!在云阳,真人命刑徒凿断北岗,把所有笔直的大道全部改成曲曲折折、歪歪扭扭的弯路,将此地改名为曲阿。听说剡山(12)有王气,真人命凿断山脉以泄气,使之成为剡坑山。
真人一方面禳灾化难,最主要的是只要真人身体无虞,甚至能长生不老,大秦江山社稷自然无虞。为了大秦江山,真人这时长生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所以不断地派人寻找仙人,出海,炼丹。在这个时候,在天下即将大变的前夜,最需要真人的时候,真人病了,而且病得不同往常,不同一般,难道……
胡亥、赵高一边说,一边走,到金根车前五丈远的时候,赵高看了一眼胡亥,二人整肃起来,近侍禀报后二人悄声地进了车内。秦始皇象没听到胡亥的声音一样,模样十分怪异:他身子转向车前,透过车舆的前窗户,眼睛直直地、死死地盯在左骖的马尾上。秦国马尾经过剪饰,结扎成束,卷翘在臀后。秦始皇困难地回过身来,二人吓了一跳:只见秦始皇面色萎黄,神情倦怠,瞳人呆呆地停滞不动,目光中再也不见平日一丝光彩;他身体转动时象灌了铅一样的沉重,象要说什么,可喉咙里发出的却是干涩的“嘶……嘶……”声。胡亥大惊失色:
“快去请太医!请丞相,快!快去!”胡亥对着近侍喊,近侍却看着赵高。赵高对他微微、外人几乎察觉不到地点点头,近侍转身而去。
太医令和两个太医刚到,左丞相李斯也匆匆赶到。胡亥对太医令道:
“抓紧诊治,一定要治好真人的病!”太医令点头道:
“自然,那是自然。医者,自岐伯起,岐伯授黄帝,黄帝授伊尹,伊尹授商汤,商汤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授医和,医和授秦越人,秦越人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扁鹊。”臃肿的太医令慢吞吞地道,“医不三世,不食其药。臣先人悬壶济世,至少九世为医,至臣已是五世良医……”众人以为他有什么高论,耐住性子听他说了半天,竟是这些不着边际的话。他还要说下去,胡亥怒道:
“抓紧诊治!”
太医令这才住口,给秦始皇诊完脉,两个太医也依次诊了脉。太医都直直地看着太医令,不说话。
李斯心头疑云陡起:“真人患的是什么病?”
“真人病征虽重,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中暑。千般病征,病因却不逾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为虫兽所伤。病因既明,辩症施治,因病下药可也。至于医家嘛,到战国之际,医家已分齐、秦两派,齐派擅汤剂,秦派善针石。臣累世虽为秦地名医,因家传之故,汤砭兼精,并不贬此褒彼……”
太医令抬头,看见胡亥正狠狠地看着他,急忙换了话题:“真人的病只须臣两贴药即可治愈。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有寒、热、温、凉四气,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有汤、散、丸,各有所宜。要使药力最快地达到五脏四肢百骸,就用汤;欲留膈胃中的,莫如散;欲药力持久且散布全身者则莫如丸。另外,无毒者宜汤,小毒者宜散,大毒者须用丸。此其大概也。真人是用汤,还是丸,抑或散?”
他仰望李斯,突然心头一悸:他看见一张如严霜般的脸……
夜太半(13)时分,白天酷热的暑气消去许多,李斯仍不能入睡,困倦地伏在几案上。秦始皇病成这个样子,帝国摇摇欲坠,李斯始终笼罩在秦始皇的巨大阴影里,似乎在主持着一切,又似乎什么也主持不了。秦始皇所到之处都要接见当地官员和三老,考察官政民风,又间接地考察了中央各都官(14),或黜或陟,生杀予夺,雷厉风行,一任秦始皇。近两天,秦始皇巡行中最重要的如接见官员和三老这些事,已由李斯代替。李斯最忧虑的就是这个,看来秦始皇的身体……
天刚放明,一近侍太监向李斯禀报:
“真人夜里病重,把卞姬给杀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每灭一国,总是把这个国家的宫殿照原样在咸阳再建造一个,把宫人掠来置入其中,因此后宫姬人超过万人。秦始皇每晚都到“各国”宫中,日日征伐,夜夜戕贼,就是在巡行途中也不曾停歇,带了近百个宫人,卞姬就是巡行途中他最喜爱的姬人之一,而且受宠已很长时间。李斯隐约觉得,秦始皇这样做,似乎是故意在证明、显示什么。卞姬就是那个来自中山国,有一股骚狐味,日日穿了袅袅的深衣,右襟向后在身上绕了两三道,两胸挺得象骆驼的背,不过是向前,头上挽了高高的神仙髻(15),嘴里唱着《仙真人》诗:“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泰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16)或唱着另外一首《仙真人》诗:“云阙竖空上,琼台竦郁罗。紫宫乘绿景,灵观蔼嵯峨。琅轩硃房内,上德焕绛霞。俯漱灵瓶津,仰掇碧醿花。濯足玉天池,鼓枻牵牛河。遂策景云驾,落龙辔玄阿。振衣尘滓际,褰裳步浊波。愿为山泽结,刚柔顺以和。相携双清内,上真道不邪。”宫中都传说这个卞姬有什么媚药、媚术。
杀得好!李斯心里暗道一声,嘴里却问:
“为什么杀了卞姬?”
“昨晚真人精神好了一点,唤卞姬来,又要御幸。不想软得象一小截腌王瓜,半拃要死不活的泥鳅,看着是起来了,却不中用,捣弄了半天都不能成功,因此一怒之下把卞姬杀了。”太监偷偷地、满脸坏笑地笑了。李斯暗道:一个宠爱的姬人又算什么?秦始皇因秦国为水德,酷吏治,严刑罚,仅骊山刑徒就有七十多万,所割之势坟积如山。(17)
金根车内,又见到那个臃肿的太医令。李斯冷冷地对赵高道:
“赶快换一个!”原来秦朝太医系统有两个,一个属太常,如后世的太医院,主要为宫廷服务,属下有“侍医”捧药囊随行,侍奉于皇帝之侧,以备急需;一个属少府,如后世的太医院使,主持药物之事,采集、储藏各种药材,研制方剂等。
一个清癯的太医令匆匆赶来。他仔细地端详了昏迷中的秦始皇,又看了秦始皇的舌苔,伸出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搭在秦始皇手臂内侧四指远的地方。诊脉不在关寸尺上,是因为秦时还未确立,寸关尺是在晋朝《脉经》流行后统一确定的。太医令突然脸色大变,他扫了一眼周围的近侍,李斯挥挥手,近侍们低头退出,金根车里只剩下李斯、赵高和胡亥三人。太医令缓缓而清晰地道:
“真人可能几日前就有头晕,头痛,一时失语,肢体麻木或无力等前驱症状。真人现在目张口合,鼻鼾息微,肢软肤冷,舌强语謇。真人的舌质紫暗,苔白腻。这些还好说,最为凶险的是真人的脉象。真人脉象细涩、弦滑,乃鱼翔之脉,又名‘败脉’,就是脉在皮肤,本不动而末强摇,似有似无,如鱼翔于水中,无声无息,又偶而发出一二声响,是为心绝之征,脏腑真元已遭败坏所致。”
李斯等人大惊失色,相互看了一眼。太医令象看出了诸人想问的话:“真人患的是中风或中经络(18)。真人平时就气血两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饮食不节、情志违和、房室劳累,为外邪侵袭所致。至于丞相问的预后……”话语简洁的太医令的嘴忽然象被钳住了一样。
“会怎么样?”李斯和胡亥几乎同地急切地问道。李斯冷冷的眼风逼视着太医令,“直说无妨。”沉吟了一阵的太医令顿了顿,终于下了决心:
“真人现在已是正气大伤,精气衰竭,病情沉重,预后……预后多半不良……大人不用多吩咐,臣自会全力施治。”
太医令一边在素帛上写着药方,一边慢慢道:“对真人病征,当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和生脉散一并施用。大汗不止,当敛汗固脱,加黄芪,牡蛎。语言不利,舌歪不正,当袪风除痰,宣窍通络,加白附子,菖蒲,远志,天麻,全蝎,羌活,南星,木香……”
胡亥担心地问:“是不是药量太重?”
“一般的用量已无大用,重症须下虎狼之药。一次同时备四帖药,留着备查一帖,真人用一帖,在真人用药之前,尝药监、近侍先行尝药,量过十二(19)。”……
李斯看着周围,象发现了什么,心里突然一沉,“蒙毅,蒙毅到哪里去了?”
“禀丞相,蒙毅被真人遣走,替真人祷祀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四时主等八神去了。”赵高恭谨地回答。
李斯逼问道:“什么时间走的?真人知道吗?”
“知道。蒙毅是在真人很清醒的时候被遣走的,就在昨天。”李斯心中重新泛起一种异样的感觉,可又无从琢磨和捕捉。他看了一眼胡亥和赵高,缓缓地道:
“真人病重,除全力施治,马上传令所有人,有任何敢泄露真人病情的,立斩不赦!停止巡行,立即改走驰道(20),令各地驿站提供足够的马匹,星夜兼程返回咸阳,途中免生不测。”眼风如刀一样扫过赵高、胡亥。
胡亥连忙道:“正是,正是!丞相所虑极是。”
“丞相说的有道理。只是真人病重如此,车舆不宜连续颠簸,否则可能导致真人……现在只能慢慢走,一是适宜真人调养,二来免遭别有用心的宵小之徒的怀疑,不然倒容易生出不测。”赵高不紧不慢地道:
“当然,丞相之言重于泰山,我等自当凛遵。不过……也要听听公子的意见。”
李斯鹰鸷一样的目光盯着赵高,赵高不躲不藏,坦然面对李斯。李斯把目光转向胡亥。
“中车府令的话也有道理。”在李斯长期的积威之下,胡亥有些惶恐。
胡亥是赵高的学生。
—————————————————————————————————————————————
注(1)御史,御史大夫属官,主监察。
注(2)关东,函谷关以东。
注(3)平舒,城名,在今陕西华阴县西北渭水边上。
注(4)谶,音chˆn,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注(5)监御史,中央所派,主监察,每郡一人。
注(6)中尉,掌徼循京师,即主管京师治安。
注(7)秦实行二十级爵制:一至四级为“士”级爵,即一等公土,二等上造,三等簪袅,四等不更;五至九级为“大夫”级爵,即五等大夫,六等官大夫,七等公大夫,八等公乘,九等五大夫。属于“卿”级的有:十等左庶长,十一等右庶长,十二等左更,十三等中更,十四等右更,十五等少上造,十六等大上造,十七等驷车庶长,十八等大庶长。属于“侯”一级的有:十九等关内侯,二十等彻侯。汉武帝刘彻时,为避讳改彻侯为列侯。
注(8)北河,约在今内蒙古境内黄河的北支乌加河,当时为黄河主流。
注(9)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市南。相传大禹在会稽召盟诸侯,死后葬会稽,建造“禹陵”。
注(10)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注(11)今江苏丰县有厌气台,厌通压。秦时丰邑属泗水郡沛县。
注(12)金陵,今南京。方山,钟山。秦淮河,因秦始皇开凿而得名。朱方,今江苏丹徒镇。云阳,今江苏丹阳。剡山,今浙江嵊县北。
注(13)夜太半,凌晨1:20-2:40左右。
注(14)都官,一般指中央官署,部分都官或都官的分支机构设在郡县。设在京师的称为中都官。
注(15)神仙髻,因秦始皇喜欢神仙,宫人有梳成高髻的,名为神仙髻。
注(16)秦时道士茅盈,他的曾祖名濛,表字初成,相传在华山得道成仙,乘云驾龙,白日升天。这首歌谣便是茅濛传下来,流传邑中,邑人无不能成诵,随口讴吟。秦始皇有学仙之志,下诏称腊月为嘉平月。
注(17)《中华古今注》云。势,男子生殖器。
注(18)中风或或中经络,相当于现代的脑出血或脑梗塞。
注(19)量过十二,剂量是秦始皇用药量的一点二倍。
注(20)驰道,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修建,以咸阳为中心,把战国时各国的都城用驰道连接起来,延伸到全国各地,构成通向全国主要城市的干道网。驰道宽广而壮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总里程29670里,约合今12387公里。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