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这座山头,然后,又风风火火往山下走,半山腰的时候,我看见那座他们说的感音寺。红砖绿瓦,飞阁流丹,香烟袅袅,梵音幽幽,青松翠竹中,这座庙子格外醒目。我们忙着找寻小夕,无心欣赏,只是匆匆看了几眼,又接着往山下走去。
俯瞰山下,老式房舍依山傍河,影影幢幢;街上,红男绿女,来来往往,悠悠闲闲。映月江(包括古镇有千年历史,都是我后来知道的)从镇东头一直穿过镇西头,像个歌者,唱着那熟悉的旋律,步履轻盈洒洒脱脱走向远方。村头有棵古老的黄桷树,嶙峋盘曲,如一把巨大的伞,傲然**在河边,遮蔽着凡尘风雨,也像一个历经风霜的老人,站在时光的岸边,看人间的悲欢情仇,聚聚散散,而它淡然屹立。千年古镇,舒适随意地静卧于映月江畔,清风和阳光在岁月里流连起舞。好一幅明清时期太平盛世的小镇古画图!
看到这个古镇,我的脑子里跳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那个小城和眼前的小镇虽大不相同,但我意识里总把它们交叠,幻化。也许是二者骨子里所散发出的淡淡意境和人们的淳淳情味让我觉得太相似,以至于产生这样的幻觉吧。我有些难以相信世间还有保持得如此完好的古镇。是啊,历经千年风霜,她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这是件多么幸运的事啊!一所不大的学校坐落镇东边,当我们踏过那条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路达到学校的时候,早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了。
走进一个院子,大门上用隶书写着两个字“洁庐”,里面是一幢四合院式的二层小木楼。当我们走上二楼,阿姨敲了敲门最边上的一间屋子的门。梦羽!梦羽!小夕!小夕!喊了好半天也没有人应答。
失望再次袭上心头,我们三个人,彼此看着,都不说话。
我看见眼泪在阿姨的眼眶里转动,老伯也张大了嘴。
难道小夕没来这儿?那梦羽又到哪儿去了?
正发呆时,隔壁的门开了。
走出一个睡眼惺忪的小伙子,对我们说,你们舒老师呀?她表妹来啦,吃了饭,可能出去了。
听到这句话,横悬在心里的大石头突然落地了。
哦!就好!就好!!只要小夕在她姐姐这儿我就放心了!阿姨非常激动地说。
就是,小夕没事我也放心了!老伯清瘦的脸上,也**了笑容,连皱纹也舒展开了。那一脸的疲惫似乎也烟消云散了。
哦,你们是舒老师的亲戚吧?还没吃饭吧?要不请到我屋里来等等。我去伙食团看看还有什么饭菜没有。
给我们倒了一杯水后,小伙子转出去了。过一会儿,端着饭菜回来了。
歉意地对我们说,太晚了,伙食团只有剩菜剩饭了,不好意思,将就点吃吧。
走了这么久的山路,的确饿了,一大钵饭菜一会儿就被我们消灭得干干尽尽的。
你是才分的来吧,小伙子?姓什么?老伯和他拉起家常来啦。
是啊,我是去年分来的。我姓崔。刚开始的时候,一点不习惯,这儿买个菜都要等赶场的日子才行,很不大方便,不过,舒老师给我说,这儿也有这儿的好处,简简单单的日子,安安静静的生活,也可以过得有滋有味,现在好了,习惯了。
老伯应答着。
要不我们到镇上去转转?走了这么远的山路,真困,坐着就想打瞌睡了,我有些无聊,于是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老伯和阿姨都同意了。
那份担心卸掉,漫步在镇上,心情陡然轻松,一种自在欲飞的感觉。于是我开始放纵自己的眼睛,放飞自己的心灵,贪婪地欣赏起古镇风光来了。习惯性的,想到拍照,遗憾的是没有带来相机,在心里,我对自己说,这个地方太好了,我还要来的,下次一定多拍点照片。
镇上的建筑,大多还保存着明清时期巴渝民居的特色,飞檐翘角的木质吊脚楼,和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随处可见残留的雕刻精美的栏杆窗棂,残旧中写着岁月的沧桑,也诉说着曾经的辉煌。青石板铺就的街面,轻轻响起的脚步,似乎把人一下从眼前拉到了千年以前的时光里,自己似乎也穿着长袍短褂,摇身成为一个公子哥儿,走在了唐风宋雨的故事里。石径古道、沿街民居,潺潺河流、阴阴绿树,还有清新的空气,这儿的一切融合得如此自然,无不给人以古朴宁静的感受。又是一方水秀山青,无一处不展现巴渝乡镇的民俗风情,给人一种古朴而又新奇的感受。
走在那并不宽阔的古老的街上。也许是午后的时光染上了几分慵懒的缘故吧,那些茶楼店铺,大都门前冷落,生意清淡,老板或者老板娘靠在柜台上或者斜卧躺椅上打着顿儿。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11章:11惊见天人”内容快照:
『11惊见天人』
再往前走,人多起来了,稍稍繁华了些。我们看到很多人都~长了脖子,朝~张望。好奇在心里涌动,我们也加快了~步往前赶去。一会儿,看见不远~,走过来了~青~靓丽的~孩,一个绿~白~,长发如墨;一个浅紫套~,卷发飘飘,在阳光~轻舞飞扬,格外醒目。这样的绝色丽人出现在这样古朴的小镇,俨然天人降临凡间。我认得那个绿~~子,正是我们~找的小夕。那个紫~~子,不施脂~,~着时尚,但绝不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