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老塾师演说十儿村
原来,南宋灭亡时,丞相文天祥孤军奋战,最后兵败被俘。在押解赴京途中,曾在江阴关押。在女眷中,有一位自称是文家外甥女的妇人,已是即将临盆。实际上,这是文家的小儿媳。由于元兵不懂南方话,就找了一位姓曹名百达的中年人担任翻译。
这曹百达前妻去世后,又娶了一位小妻,年龄与文家的小儿媳相仿、长象相近,更巧的是,曹妻也已即将临盆。这曹百达乃忠义志士,有心要救出文家后代,心下已有主意,只是怕夫人不同意。几天里,他总是闷闷不乐。这一天,夫人看他又在唉声叹气,不由问道:“看你这些天老是长吁短叹,究竟出了什么事不成?”
这曹百达听罢,不由百感交结,不由扑通一声跪在夫人面前,说道:“娘子,为夫的确有天大的心思在胸,今日不如说出来,如若不妥,听凭娘子处置,虽死无憾。”
于是,他就将想让夫人冒名顶替文家儿媳之计和盘托出。“此乃杀头之事,夫人即使去报官,我也决无怨言。”说着泪如雨下。
不料,夫人听了他这些话,竟也泪流满面,说:“丈夫既有这般忠肝烈胆,为妻我也非贪生怕死之人,此乃千古不朽之事,你我快快计议起来才好。”
这一天,夫妻二人提着两提盒好菜、两坛江南著名的封缸酒,来到女牢。因为曹百达知道这天,那名唯一的女看守不在。两名男看守一见他们拿来那么多好酒好菜,高兴得心花怒放。就在这曹爷陪着两人大吃大喝,弄得俩人咪咪糊糊之时,牢里有人大声喊叫起来。此时,一个看守不高兴地说:“嚎什么,嚎!”说着便要起身。
这时,曹爷站起来说:“哎,不用您劳动,我跟她瞧瞧去。”于是夫妻二人来到女牢,按照事前的约定,让妻子同文家媳妇换了衣服,又给文家媳妇整理了一下头脸,再给自己的夫人略做一点化装,便匆匆出来了。到了门口,曹爷一面唠叨着说:“这些人坐牢都不安分,多烦人哪。”一面对“妻子”说:“你先回去吧,我再陪俩位爷喝两口。”
过了好一会,他才起身对两个看守说:“两位慢用,我就不陪了。”说着,一拱手,作别而去。这两个看守哪里知道其中的蹊跷。
按照约定,曹百达在街头找到文家媳妇,一起回到家中。然后,他拜倒在地,对文家媳妇说道:“从此要委屈少夫人了。今后,你我对外是夫妻,但我曹某决不会侵害夫人,但等时机,我为夫人一定另找安身之地,以保文家有后。”
这文家媳妇急忙跪倒在地,连声说:“恩公快快请起,请起。若不是身怀有孕,痴想或可给文家留下一点骨血,小妇人决不敢偷生。只是恩公高义,舍了夫人和孩子,救得小妇人母子,如此恩重如山,叫我如何报答?”接着,她又满面泪水地说:“但等这腹中物出世后,妾身自当以妻子之礼伺候恩公,决无他意。”
曹爷一听,连声说:“岂敢如此,我夫妻感念文丞相大忠大义,甘为文家尽点心,决无图报之心。”
没几天,文丞相等一行被押往京都北去,曹爷也悄悄变卖了家产,带着文家媳妇离开故
乡,到了苏州一个叫“刘家桥”的不起眼的小村庄,买了两间草房住了下来。不想,第二天,文家媳妇便生下一个男孩,弄得周围邻里都为他们高兴。村里人实在,看他们缺少什么,就送什么,所以虽然是新安家,却也不缺什么。从此一家人便安顿下来。后来,曹爷又买了几亩地,过着男耕女织的日子。在别人看来,同普通人家并无两样。
转眼之间,五年过去了,孩子也已开始读书识字了。曹爷又用早先家中积蓄,盖了几间比较好的房子,还垒起一个小院,比以前要体面多了。
可是,这文家媳妇却始终心中不安。原来,曹爷对她相敬如宾,一直不肯同床。这天晚上,等孩子睡着之后,她便请曹爷说话。她先恭敬地递上一杯茶,然后开口说道:“这些年来,别人都看我们是一家人,其实我们并非夫妻。我知道恩公高义,但我又于心何安?我也不想委屈先生,只是,孩子已经一天天长大,这样下去,你我之间如何相处?如今之计,只有给先生另娶一位新人才好。一来,你我分房而居也是自然,二来,也可为先生生儿育女,令我心里好过些。我的这些肺腑之言还请三思啊。”
一席话说得曹爷一时竟无言以对。几个月之后,在女主人的一手操持下,曹爷终于娶了一位本村的刘家姑娘做了“二房”。几年之后,果然又添了一儿一女。一家人过得倒也安安稳稳。
时光荏苒,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曹爷也已是年过古稀之人,常年有病在身。文家媳妇所生的大儿曹宗汉、刘氏所生二儿曹宗文,都已先后成家,并已各有二男二女。女儿嫁给刘氏堂兄之子,也生有一男二女。
一日深夜,曹爷忽然病重,就将两个儿子叫到面前,说:“我家世代书香,我年轻时,也做过小官,只因异族入侵,我才蛰居乡里。你兄弟二人都是读书人,但你们要谨记,只要元人不灭,我家子孙不可不读书、却不得做官。再者,文丞相乃我中华先贤,如若文家后人现世,我曹家要视如骨肉,文曹两家要缔结姻亲、世代交好。违我嘱者必遭天谴。”又对两位夫人嘱咐道:“你二人,这些年来情同姊妹,如今已是子孙满堂,我心无憾。只是,我死之后,你二人要完成我之心愿,切记勿望。”说完,便安然长逝。
却说第二年春天,曹家大奶奶,也就是文家媳妇,一病不起,在弥留之时,刘氏夫人将
两个儿子叫来,说明大奶奶的真实身世,并说按照他们父亲的生前遗愿,要大儿宗汉认祖归宗,恢复姓文,并将宗文之二女儿嫁给宗汉的二儿子汉拄。为了不引起别人注意,要两个年轻人跪拜了两位奶奶和父母,不再举行婚礼。刘氏夫人又将一包大奶奶收藏多年的物件交给他们,并说:“这是你文家的遗物,你们要好好保存。”不久,大奶奶盍然长逝。
半年之后,村里人听说,宗汉一家北迁江北了。又过了半年,又听说宗文的小女儿嫁到江北文姓人家了,却并不知道其中原由。
且说,文宗汉一家到了淮安城以东数十里以外、北沙河西的一片盐碱荒滩安下了家。全家人艰难创业,开荒排碱,吃尽苦头,自不必说,但日子倒也一年年好起来。更加可喜的事,家里不断添丁增口。不到十五年,汉拄家一连生了十个儿子、两个女儿。虽然,原来带来的老本渐渐用完,但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日子也渐渐好转。到了宗汉晚年,便让孩子们分门立户,各自谋生。于是,就有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宗汉对儿子汉拄夫妻说:“你们为文家生了十个儿子,也是祖宗有德,老天护佑。我看这个村就叫十儿村吧。”
后来,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江南曹家一支也来到这里,文家尊从祖训,待如亲骨肉。从此,两家代代联姻,世世相好,子孙繁衍,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大村庄。
“这一段故事已经很少有人说清楚了。今天我给你们讲出这个故事,不为别的,只是希望你们年轻人记住祖宗的高风亮节,决不能辱没祖宗。谁在敌人面前卑躬屈膝,谁就非我族类,为天地不容。”老塾师最后嘱咐道。
听了曹老先生讲述的这感天动地的高祖故事,在场的年轻人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还是文正说:“看来,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到了为国尽忠的时候了。请老先生放心,我们决不会辱没祖宗。无论敌人多么凶狠,我们决不能当亡国奴,决不当汉奸。”他又对文翰说:“你和文方,明天分别联络村里的年轻人,大家一起商量商量该怎么办。我也找些老人们谈谈。记住,让大家晚上到我家聚头。”然后,送走了老先生,各自散去,不提。
五月初,日本人,由南向北,攻占了许多城镇,并于十七日侵占了宁水城。从此,宁水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第二章第一节日寇兵匪为祸八方”内容快照:
『第二章第一节日寇兵匪为祸八方』
第二章第一节日寇兵匪为害八方自从宁~沦陷以后,一时天~大~。国民党军队不思~日,反而打着~日旗号,到~征粮征税;一些~氓恶棍也乘机打家劫舍,为害百姓;日寇又~出城烧杀抢掠。老百姓真是陷~~~火~之中,苦不堪言。面对如此艰难局面,十儿村年轻人首先发起组织“~日保家自卫队”,~号是“卫国保民,~日~匪~税”。办法是“有钱出钱、有~出~、有人出人”,活动时,“集中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