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是所在的地方接近郊区,坐落在这小城里的边缘地带。肖栎就的这所三流学校里的“一流”的学生,当然这一流是他自己冠以的,至于可信度不得而知。
据说五中先前不是建在这里的,是从一个有条铁路的小镇里搬过来的(刚出小镇,又到城郊,可见五中的实力)。大凡历史不长的学校很难有很高的教学质量和名声,五中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在五中还没搬进小城的时候,也就二三十年前吧,听说那时候只要很上高中就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那时候根本就没人关心这学校的是好是坏,只要有的上就行,谁还有事没事关心这些啊!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五中的地位也慢慢的下降(改革开放不是好事吗?呵呵,别急,看下面),虽然大概十年以前五中出过一个武汉大学的高才生,但毕竟这也已经是历史了,再说这到底是五中教导有方的结果还是”武大“本人蹲厕所挑灯夜读的成果,谁都说不清不是?再说现在学校多,生源少,典型的“僧多粥少”的局面,因此五中这几年着实很是艰苦,除了要不停的编瞎话骗取那些经过中考已经奄奄一息的初中毕业生,还要不断的把诸如“我校今年高考上线人数超过XX名,居我市前列!”等具有隐秘欺骗性(XX名多是夸大2倍以后的结果,最后学校总会想办法凑齐这么多人)的条幅挂到只要有人的地方。这项工程后来被那些被骗进来的学生说成是“深入基层”,由此可见五中还是很听党的话的,没看见人家把“三个代表”贯彻的如此到底吗?
当然,五中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人家地处郊区可以因地制宜大搞绿化建设,或许五中越来越漂亮的招生宣传册就可以充分说明这点。但就算如此五中也就排个第三,小城就四所高中,排最后的那所学校听说也就比初中好那么点。
这些是肖栎还没来这学校这前听说的。应该说这是这小城里大多数人的观点,但肖栎除外,因为他并不是生长小城里的,他是那个有条铁路经过的小镇里来的。就因为这,在肖栎后来转来五中后没少感慨——要是五中没搬就好了。也是啊,要是没搬过来他不就可以不用住校,当然也不用一到星期五就提心吊胆的在火车上四处走动以便逃掉两块钱的票。
对于五中肖栎有点陌生,不只是他在转过去只前只去过一次,最主要的他是一个方向感不强的人,这点在去了一次五中的肖栎在下次准备再去的时候竟然还找不对坐车的方向时得一体现。五中对于肖栎,或者说肖栎对于五中,都是那么的陌生,好像看起来并不相干,然而有时候这个世界就是那么的奇怪,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往往出于各种原因会被绑扎在一起,这点是肖栎转学去了五中后得出来的。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2”内容快照:
『2』
五中分了快慢班,是肖栎高一第2学期转学来五中之前就分了的。转过来那天,教导~~掂量着是一中转过来的,多少都有点分量,就让他自己选择一快班。在初中同学黄明的安排~肖栎到了351班,选择了再次和他~同班同学。转学的原因,肖栎没主动和别人说,但这并不代表别人对此不感兴趣,须知中国人在喜欢妄加猜测方面可一直~于世界领先~平,其中五中的学生从某种意义~说是十分爱国的,因此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