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的人,有意无意地,在别人影子下忧郁地过着漫长的日子;又有那么一些人,总喜欢成为别人的影子,左右他人。回头看看,你是别人的影子,还是别人是你的影子……
——序言
夜色朦胧,燕霞独自彷徨在熙熙嚷嚷的大街,脸色苍白,双齿打颤,全身发抖,仿佛刚从地狱逃跑出来的,而不是刚从舅妈家出来。此时此刻,她最想在无人的荒野中咆哮,而不是在这闷热的街上无语地声吟。本以为离开这个城市工作,不是每天都在舅妈的眼皮底下生活,舅妈就会对自己好一些。一切都不像燕霞想象的那么美好。
三年没回家了,燕霞怀着几分欣喜回到了回笼。回笼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县城总面积也就不过八千平方米。坐落在里面的人家仿佛生活在笼中。进出这个笼子的大路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自然,坐上这条道上的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就成了回笼人的向往与追求。除了这条大道,还有许多小道通向各个更偏僻的小镇。
燕霞的童年就是在众多小镇之一的洛口镇度过的。洛口镇与县城恰恰相反,它山面环水,一面环山。那时还是八十年代初,在这个除了水还是水的小镇,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河里的鱼虾。这里的人从来就不用为水污染发愁,他们一大早就到河里挑水到自家的大水缸。天渐渐亮起来了,岸边的小石板旁越来越多小姑娘、大婶婶,她们带着嬉笑怒骂、家长俚短洗着一家老小的衣服。每到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男人、孩子都到河里游泳、洗澡、玩耍。一时间,水花溅起,笑声四起。
夏天,特别是四五月,是小河发怒的季节。小则涨上几尺,大则淹没所有田地。每到涨大水时,总能看见一些奇特的景象。燕霞印象最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看见黄黄的河水里一群小猪在挣扎,当时觉得很好笑,但长大后想起有些心痛;另一次是大水涨到田里了,那正是西瓜成熟的季节,要是西瓜在水里泡上一天就没法吃,河水吞噬着已熟的西瓜,吞噬着人们的心,家家户户都往自家的瓜地里和河水抢回自己的西瓜。大部分已熟的西瓜抢回了家中,那些来不及抢救的西瓜随着泛滥的洪水扑上扑下地滚进了河水中。一群西瓜随着洪水浩浩荡荡地不知奔向何方。
在涨水的日子,还有一道亮丽的景观,那就是河边一排“渔翁”在挀(bai)鱼。挀鱼与燕霞后来的日子里看到的钓鱼有些不同。钓鱼用的是鱼竿和鱼饵,等着鱼儿上钩;挀鱼用的是村民自己做的鱼竿,由四根竹枝、一根长竹竿做成,四根竹枝在竹竿的同一中心分四个方向固定,然后把一张鱼网系在四个角上。村民挀鱼时就拿竹竿没有系网的一头慢慢地放到水里,慢慢地拉起,慢慢地放到水里,慢慢地拉起……饭也要家人送到河边来吃。一天下来,一身腰酸背痛,当然运气好的话收获也不少,多的可以挀到上百斤。最高兴的莫过于挀到大鱼了。燕霞的印象中,爸爸挀过一条十八斤的鲤鱼,一家人吃了好几天呢。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燕霞没尝过当家的滋味,但山里的孩子早干活她是深有体会的。燕霞六岁就上村学了,学校就是祠堂,离家不过一百米。很小的时候,跟妈妈一起到河边看妈妈洗衣服,偶而洗洗小东西。从上学的那天开始,燕霞每天早上一早起来把全家人的衣服洗了,然后回家出饭,吃完饭到学校也就离上课几分钟了。村学有一、二年级,但只有一个老师,于是左边坐一年级的学生,右边二年级的学生。一节课每个年级各讲一半时间,一年级的讲课二年级的做作业,二年级的讲课就一年级的做作业。上体育课就大家一起踢毽子或爬山。下午放学后就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拔鱼草。因为有半节课的时间做作业,那时电灯也是昏黄的,所以在燕霞的记忆里,自己在村学读书那段日子从来没有课外作业要晚上完成。晚上是捉迷藏的好时机,昏黄的灯光、淡淡的月光下,草丛中、门角里、柴缝中到处藏有伙伴们的身影。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二 初到回笼”内容快照:
『二 初到回笼』
暑假到了,舅~和舅舅来到家中。临走的时候,他们说把燕霞带到县城玩一个暑假。小燕霞一听,两眼发亮,“县城”一定是个漂亮的地方。爸~看着~好奇的她,于是答应了舅舅、舅~的邀请。小燕霞坐~开往县城的汽车,开着车窗外的树木、房屋在转动,多神奇~!~靠近县城,各色车辆~来~多,街道变得宽敞起来了。夜色阑珊,街灯初~,五彩斑斓。燕霞像~梦一样,仿佛到了仙境。在舅舅家,小燕霞看到了在自家中从未看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