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后的放假,小去回到了家。在中国大多数的中学都是这样,在其中考试后,放几天的假,学生在考试后彻底的放松。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教育观念还是没有改变。这种教育观念一直存在且很难改变的原因与中国的高考制度是分不开的,因为所有的大学在录取时依然是分数在主导这一切,因而所有的中学在喊着素质教育的同时依然是墨守成规的做着应试教育,学生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比以前更累了。综上来看,学校在期中考试后更学生放假休息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小去的家离自己在城市上学的学校有一百多里。他一会到家就感到了家里与城市的不同,这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天很早就起来了,或牵着牛下地,或拉着板车,或扛着锄头……在为了自己家里一年的收入辛勤的劳作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辞劳苦。
早晨起来小去看到已劳动了快一辈子的父亲,背微驼着,走起路来也不是很顺利,蹒跚着。他不想在去学校上学了,可是他不敢给父亲说,在他七岁的时候,因为他一次逃课被母亲知道后,把母亲的心脏病气的复发,现在也还没有好利索。他记得很清楚,那天父亲没有打他,只给他说了一句话:“娃,爸一辈子没有认识几个字,被人欺负了一辈子了,你哥哥在你爷爷去世那年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在上学了。娃,要上学还是在家种地,你自己选择。不论你选择什么我都会尊重你。”他看到父亲劳累的样子,他很想哭,又不敢哭出来,怕父亲看到又因为自己上学缺钱了,这样父亲又会满大庄的去借。
这里的孩子中与小去同龄的都不上学了,或打工到外,或在家劳动。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很无能,都是十七八的人了,还要家里照顾着。有一次,他的这种想法被嫂子知道了。嫂子告诉小去:“说起自己还上学时侯的打算,但是由于我母亲生病,我也不得不在家里劳动了,你要记得嫂子的这句话,有知识总比没有知识好。在农村的我们只有上好学才是最好的出路。”因此,每当小去不想在上学的时候他就会想起父亲和嫂子的话,继续努力的上下去。
其实在农村,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这也就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这些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也很苦难,但是这些孩子的家长对于他们孩子上学都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孩子接受更好、更高的教育。“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幸福。”经常这些孩子的家长如是说。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现在很多农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里的苦是经济上的贫穷,对于不能上学的孩子,政府应该重视;考上高校的学生,政府应该为其贷款,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等他们不久学成归来又可以带动村里的发展,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啊;这里的苦还有知识上的贫乏,学校老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确定适中的授课难度,并且在课外给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开开小灶”。在城里各学校相继进行素质改革时,村里的老师是否也能加点儿紧,哪怕是赶末班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听新闻,多看些好书。
无力为困,无计为困,无智为困。困则穷,穷又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农村这块土地上,上学是最好的出路。现在的小去在有了父亲和嫂子的那两句话,就更坚定了学好习,不让家里失望的决心。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6章:假期心思”内容快照:
『假期心思』
在没有正式~正题之前,给喜欢我的文章朋友道个歉。由于在~是一个还在就读的大学生,快~放假了,忙于复习应付~,给你们带来不便,希望各位朋友多多原谅在~。我以后会尽快的给大家更新。期中~后的三天假期很快就结束了,大家都相继回到了学校.小去、玉雪和萧雨自然也在第一时间回到了学校。毕竟班~答应他们在~过后~给他们一个奖励吗?在他们的心里还是很想尽快的知道是个什么样的惊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