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纳出租车沿着繁华热闹的外滩行进了一段路程,随即拐入西边的一条街道。袁方坐在车上,听出租司机不紧不慢地说着话。车子的速度真是不慢。一个星期下来,袁方发现本地司机有一个特点:他们总是习惯把刚刚这样的拐弯称作“转大弯”,而不是像北京出租车司机那样称作“左转弯”。
袁方发现,自己有时还真是喜欢留心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事,特别是出差在外的时候,很喜欢留意当地的民风民情。而一些新鲜有趣的小发现,也总是能让他在工作之余体会到一点快乐。这次在上海呆得时间比较长,不像以往几次那样来去匆匆,所以杂七杂八的感受和发现也特别的多。
司机师傅的心情真是格外好,自打袁方一上车,这个40岁左右中年男人就跟他闲聊起来。先是推荐城隍庙小吃,然后是点评淮海路的酒吧,最后又大谈起眼下飘忽不定的房价。袁方暗想,原来不只是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好聊天。听着听着,袁方忽然增加了信心:有这么一个热情的人帮忙,找到那个奇怪的地方也许不算难事。
然而,很快他便失望了。——当听到“白头老屋”四个字时,司机师傅的脸上显出茫然的神色。
袁方有些不安起来,真不知道老刘委托自己的事能不能办妥。他掏出手机,又看了一遍那条短信:速到福州路白头老屋找陈阿明,说你是我同事,拍摄一对儿门神木刻。请多拍,我有急用!
“白头老屋”,好怪的地方。在这个由摩天高楼和密如蛛网的公路所构成的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他一个异乡客,去找一个连本地老司机都没听说过的地方,的确是有点难度。他真是不明白,刘汉唐为什么要发那条不清不楚的短信给他,直接打个电话该多省事。
短信是半小时前收到的,当时袁方正在豫园拍照——那是他此次上海之行要拍的最后一组照片。他先是随便扫了一眼那条短信,没当回事。杂志社里,同事委托代拍照片或代做采访是常有的事,可是当看到短信落款是刘汉唐时,不觉有点意外。《谜境》杂志社里谁不知道,老刘这人是不会轻易让其他人搀和他的工作的,哪怕只是拍几幅无关紧要的照片也不行。因为资深记者刘汉唐先生一向自诩他的作品风格是独一无二的,还一向认为,其他人的一丁点介入都会破坏他作品的完美程度。
这么说,还真是一条蹊跷的短信。这次刘汉唐不但主动请求帮助,而且居然连个电话都没打。难道老刘遇到什么火烧眉毛的事了?
袁方胡乱猜着,心想,不管怎么说,还是急人所急为好,何况老刘还是他在杂志社里最谈得来的一个人。他草草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同时也结束了此次上海之行的所有工作,赶着去办这趟临时性的差事。
坐在出租车上,他仍琢磨着老刘的情况。一周前,他正打算离京时,听同事们说起,老刘正准备一个重要选题,好像和古代的一只什么石像有关。据说那个选题还是今年《谜境》杂志的重头戏呢。那时,他一门心思全扑在上海之行上,也没大在意。现在想来,莫非老刘交代的事情和那个选题有关?
“到了。”司机把车停在路边,抬手推起计价器。
袁方背着旅行包下了车。一时间,呆呆地站在车来车往的街头,不知该往何处去。
其实他对福州路并不陌生,就在前两天他还光顾过这里。那天,他专程来这儿拍摄一座天主教礼拜堂,教堂那绚丽斑驳的镂花彩窗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就在同一天晚上,一个上海本地的朋友又邀请他在这条街的逸夫大舞台看了一场话剧。他总的感觉是,这条街的文化气息挺浓的。
这六七天下来,上海滩上大凡有老建筑的街道袁方差不多都跑遍了。这一次他报道的选题就是“上海老建筑之旅”。为了这次上海之行,出发前可没少做功课。不仅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走访了不少专家学者。一通密集的、填鸭式的知识补习下来,他还真长了不少见识。所以现在他知道,福州路是大上海的一条老街,早在解放前这儿就是一条闻名遐迩的文化街,不少的书局和文具店都设在这里。当时这里叫四马路,至今还有很多老上海喜欢用这个旧时的称呼。时至今日,福州路依然保持着过去的特色,书店文具店随处可见,一些著名图书公司的招牌也颇为显眼。
“白头老屋”?
——袁方暗自思量,听这名字好像和书店、文具店都不搭界,倒有点像是一所老房子的名字。可又一想,那为什么自己会一点印象都没有呢?他仔细回忆了一下,无论是他采访过的专家还是查阅过的资料,似乎都没有提到什么白头老屋。这次就是冲着上海的老房子来的,难道还有漏网之鱼不成?他开始有些兴头了。此行的目的也许并不只是帮老刘一个忙,说不准还会给自己带来拾遗补缺的好处。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2”内容快照:
『2』
《~境》杂志这期关于~海老建筑的选题已经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袁方把选题~报给宋文没多久就定了~来,可是为了确定选题的~作方向却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袁方还记得最后一次和宋文以及策划~的几个人一齐讨论这个选题时的情景。“~只介绍建筑本~,”宋文当时是这样概括的。脸~的笑容有点勉~,与其说代表了和蔼可亲,不如说是一种倨傲感的变形。“~讲述那些老房子~曾经发生过的、许许多多的、不为人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