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青青的家乡位于这个北方城市的一个小县城旁边的一个国营农场,这个国营农场在冯青青所在的这个省也算是赫赫有名的单位。每年金秋时节,都会有很多刚从大学校园毕业的大学生来到这个地方工作,为国家的畜牧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到来也为这个农场增添了很多新鲜血液与新的气息。
在这个不算小的农场里,一半的人们是以农业为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一半的人们是以畜牧养殖业为主,更确切的说是以养牛业为主。而冯青青生活的这个村的人们,却是将农业与畜牧养殖业融为了一体,每一个家庭都会有至少一位成员在村上的牛场上班,过着城里人所谓的上班族的生活,享受着月月拿工资的快乐生活。
冯青青她们村确切点说不不算是村庄,而是这个国营农场下面所属的一个分场,这个分场原来拥有6座牛舍,如今因为国家大力发展畜牧业,加上国家提倡的“一人一天一斤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宣传口号,总场领导经过研究决定,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扩建6座牛舍,整个牛舍得规模翻了一番。
所谓的牛舍,就是一个集中喂养牛儿的地方,这里的牛儿全部是奶牛,让这些奶牛有一个安静舒适的产奶场所。用现代人的管理理念来说,就是实行集中管理,将牛场做成集团化模式。更通俗的说,就是到了时间点,工人们就将圈在外面的奶牛赶进专门建造的房子里面,这些牛儿就会自动进入它们自己的位置,这时工人们就会用锁链拴住牛儿的脖子,固定在铁杆上面,然后开始集中将草料投放到牛槽里,等牛儿吃饱喝足以后,工人们便蹲在牛儿的肚皮下进行人工挤奶。虽然现在也可以用挤奶机进行挤奶,但是由于机器挤奶的力度要远远大于人工,因此造成许多的奶牛不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并发症,牛奶的产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影响了整个牛场的经济效益。因此,继续引进挤奶机的方案暂时搁置了,到现在为止都主要还是以人工挤奶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应增加了当地人的就业率,同时也起到了稳定社会治安的作用。
人们每天早餐几乎都必须要喝的营养丰富的牛奶就这样顺利的产出了,这可并不是人们每天早晨喝的牛奶。工人们还需将挤好的所有牛奶装进奶罐车里,然后运输到乳品厂进行过滤、消毒、加工、包装等一些列的过程之后,一件件袋装奶、桶装奶、奶粉、酸奶等相应的奶产品就这样顺利地出炉了,接下来就是由销售人员到各地进行销售了。
如今在这个城市里,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型超市都有冯青青家乡生产的一系列奶产品,冯青青也总是只买家乡的奶产品,每每看见人们购买家乡的奶产品,她就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喝着家乡自产的东西,心里总会感觉暖暖的,虽然她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这份乡情却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家乡的奶产品虽然没有在中央电视台上大肆进行宣传广告,但无论是口感还是产品的质量而言,都毫不亚于伊利、蒙牛等大型企业的产品,这是青青毫不怀疑的。
家乡的产品深受当地百姓的青睐,家乡的领导们似乎也很满意与自己的产品。于是在那个拥有为数不多的企业的国营农场里,乳品厂成为了这个地方最红火,最吃香,效益最好的,职工待遇最优厚的支柱企业。当地的老人们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运用手中形形色色的关系网,将家中的子女送入这个他们认为相当有发展前景的大企业里面。至少在老人们的眼里,社会的竞争现在是这么的严峻,好多大学生都很难找到工作,自己的儿女们能够进入这样体面的单位,风吹不着,雨淋不到,一天八小时的工作制,月月还有奖金拿,企业还为员工办理着各种各样他们也叫不上来的保险,作为员工以后的生活保障,这样打着灯笼也找不着的国有企业,能进去简直就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啊!总比他们那时候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摔八瓣的生活强上千倍、万倍啊!
家乡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这是青青从未想到和预料到的,看着家乡的变化,青青的心里也有着万千感慨!早知道社会这么复杂,人心这么的险恶,当初就不应该选择离开,就应该一直留在这里过着同样平淡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呢?至少还可以陪在爸爸妈妈身边,永远的撒娇,永远的快乐着。。。。。。。。如今似乎说这些已经毫无意义了,毕竟没有退路而言,生活要求她只能进不能退,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可怜的父亲”内容快照:
『可怜的父亲』
中国13亿人~的泱泱大国,有9亿是农民,而9亿的农民又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支柱。冯青青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一~,作为农民她~知其中的辛酸与悲苦。农民在这个社会里扮演了众多重~的角色,如果没有农民的存在,无论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吃饭问题就~本无法保障;没有农民的存在,一~~高楼大厦还不知道何时才能拔地而起。农民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一支生~军,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希望创造出自己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