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柳条边外
“南国佳人多塞北,
中国名士半辽阳。”
此句诗中听得颇叫人波动心弦的,可是这里毕竟不是江南,同样是蓝天白云,这里却少了一点温昕。南方的丝绸到这里是难以抵御风寒的,连那亭台楼阁也不仅仅有一季屹立在那皑皑的白雪之中。
听说这里人以猎为生,穿着奇装异服,不知扎了什么样的皮囊。等天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也很好,山脊的血也化了。燕赵的县城边陲会杀出几缕乌烟。顷刻间,如雨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腊腊朔风中的胡角。伴着的就是那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眺望,秦淮幼儿的夜哭。
哀鸿遍野成了这里另人惊骇的铺陈,风雪所蚀成了枯瘦萧条的祭坟。没有这另人惊骇的铺陈,怎么另有那何须生入玉门关;没有那枯瘦萧条的祭坟,又怎能叫那胡马度阴山。
爱屋及乌,也恨此及彼,塞北虽不似中原人想象的那样,不是沙漠便是白茫茫的一片雪,但也几乎不是人间世界。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所谓的“犯人”的判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相传清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等。那塞北的佳人,辽阳的名士多半就是“株连”于此吧!
又不知道有多少年了,长城以北可是我们所说的塞外,从秦到明,也许更早。历朝历代不间断的翻修,抵御着匈奴、突厥、契丹、蒙古……。顾名思义,“长城”是古代一处以防御而存在的高建筑,他居高临下,宏伟壮观。既有通风防湿,采光充分,安全实用,为中原乃至江南大地默默奉献着千百年,它不仅仅是可游可观更是一种精神需求。想那春秋战国时候,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也是长城之外另人啼笑皆非的古代娱乐事件。
长城自然大气,极目遥望,一派雄浑的长龙正自天地苍茫之外层峦叠嶂之间,携烟笼雾而来。它步履艰难,走过漫长悠远的岁月,走过无遮无拦的大野。
长城外,古道边,芳草地连天。
山外山啊!山外山!这柳条边就塞外的塞外,屏障外的屏障。初升的阳光擦着拨地而起的城墙,一切激越和动荡都仿佛岁月般被时间的日落沉淀进历史的低层了。
柳条边不是一条类似长城的城墙,而是在堤上“插柳结绳”为墙,就是用土堆成高宽各三尺的上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三株,中间用绳子连结起来,形成一道柳条墙。
辽东皆插柳条为边,明朝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由山海关城子起,斜向东北,到于原威远,建起了长达千里所谓“辽西边墙”,在墙外挖深宽各八尺的壕沟,以防逾越。在沿边交通要道和险隔之外,用砖石建立边门,门楼上为守门官署,楼下门洞为通道,两侧为驻兵营房和拘留犯禁人监狱。
那是关内人的屏障,在满族入关之后,各族人们的抗清斗争,如火如荼,迅猛异常,实行种族隔绝,在辽宁和内蒙古修建的一道壕沟,沿壕植柳,也成了自我返防最后屏障。热烈的眼光之下,硕大的松嫩平原上展开雄健的翅膀梦幻般的在这美丽的松花江流域奉献着人参、皮毛、珍珠、鹿茸……。这里是清王朝发祥的重地,禁止汉人越过边墙打猎、放牧和采人参……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二、关外马贼”内容快照:
『二、关外马贼』
对于乘船游江,此时乾隆本是不感兴趣的,他站在一架高倍望远镜的~屏息了望对岸的美丽景象。与此同时,琳琅~目的珍珠异宝摆~了龙舟的三丈长桌~。在望远镜里,被一名垂钓者~引。垂钓者的~~只须~~一~,~巧的铅坠便掠着明亮的阳光~向很远的江面,接~来便是悬丝切脉般的技艺孤守着静若~思的等待。一侯线动心~,~捷的~~便迅速的出~,以令人眼花缭~的速度,飞快的千拉起鱼线,直至线穷~尽,一条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