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是皇孙,从他的祖爷爷邦,传到他这一辈儿,正好是第九辈。
应该说,刘氏家族的繁殖能力极其惊人,到秀这一辈时,据说全国已经不下十万皇孙。传了九辈,发展到十万人,邦如果还活着,十万皇孙一起喊他祖爷爷,那还不得把他耳朵给震聋?
由于皇孙太多,朝廷上照顾不过来,所以,有些皇孙穷得拉棍要饭。
秀的童年还不错,由于老爸好赖还当着县长,家庭条件虽算不上优越,但至少还能安逸过日子。作为皇室的后裔、县长大人家的三公子,吃喝不愁,衣食无忧,比起贫民家的孩子来,不知要强了多少倍。
但是,这种安逸的生活到了他九岁那年,戛然而止。
那一年,发生了一件给童年刘秀的心理留下极大阴影的祸事,他的老爸、老妈多年来积郁成疾,终于没能熬过济阳县那个寒冷的冬天,先后病逝了。
于是,秀成了一个孤儿。
此时,秀的大哥刘演已经长成了半大孩子,原本可以承担起抚养兄弟姐妹的责任。然而,秀的这位大哥好侠喜武,为人粗心大意,整天就知道跟一帮武夫、哥们儿饮酒、狩猎,家里的事情基本上很少过问。
以下摘录一段秀哥与老仆人刘安的对话,由此可见秀哥的为人:
仆人安:公子,家里没米了。
秀哥演:买去。
仆人安:账房上没钱。
秀哥演:借去。
仆人安:街坊邻居借遍了。
秀哥演:那就当家里的值钱东西。
仆人安:……。
秀哥演:叫你当,你就当,还傻站在这儿干什么?没见我正跟朋友喝酒呢吗?
这么粗心大意的一个人,居家过日子肯定不行。所以,秀的日子便越发的不好过了。生活没人照顾,学习没人管,几乎成了一个野孩子。如果照这个样子发展下去,秀长大以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还能不能成为皇上呢?实在让人难以预料。
不过幸好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叫做刘良的人,这个良是秀的叔叔,时任萧县的县长(好像刘家的皇孙们到了西汉末年之时,全都在各地当县长,真正当大官的已经非常少了)。
这位刘县长是个出了名的胆小怕事之人,基本上是个走路靠墙根、说话不敢大音儿,天上打个雷,都能吓的他哆嗦半天的主儿。
这位刘县长虽然胆小怕事,但却做出了一件日后影响到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情,那就是:他决定收留秀和他的兄弟姐妹,并尽心尽力地把他们抚养成人。
至于良是怎么把秀一家人给接走的,仆人安手里保存的一段对话记录,足可以还原当时的情况:
秀叔良:家里几个娃吃的咋样?
仆人安:回叔老爷,基本上饿不着肚皮。
秀叔良:学习情况呢?
仆人安:回叔老爷,基本上不上学。
秀叔良:那怎么能行?
仆人安:没办法,老爷一死……,唉,这个家没人管了。
秀叔良:身为皇孙,不读书、不识字会遭人耻笑的。女孩子也就罢了,男孩子不读书不行。这么着,让我把他们领走吧,让孩子们到我府上读书去。
仆人安:谢叔老爷。
就这样,秀跟着叔叔离开济阳,来到萧县。在这里,秀度过了他平淡如水的少年时代。
良是位饱读诗书的人物,并且他对秀非常喜欢,手把手地教秀读书写字,完成了对秀的启蒙教育。
那段日子,平淡的几乎可以从记忆中抹去。但是,也正是在这段平淡无味的日子里,秀完成了自己的初等教育,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二、倒霉皇孙2”内容快照:
『二、倒霉皇孙2』
秀在叔叔良府~健康地成长着,那么,利用秀成长的这段空闲时间,我们不妨回过头来,梳理一~历史,把当时的社会形势好好描述一番。当时,是汉朝。汉朝的建立者是刘邦。(废话……)刘邦之所以能找到皇帝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纯属偶然。从秀出生的这个时间往前~,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当时,秀的祖爷爷、官任泗~镇派出所长的邦,遇到了一件非常挠头的事情。他之所以挠头,是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