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望中出生
一九四○年的初冬,浙西的一个小村子里正忙着修订张氏家谱。一位四十开外的修订员趁修订之余,正在聚精会神地翻阅着自己家中人员名册,只见他一会儿沉思,一会儿叹息。过了一会儿,他又看看自己名下几个儿子的名字,数了又数,笑了,口里喃喃道:“我有五个儿子,我有……”可是,当他回到家中的时候,一个儿子也没见着,家中只有妻子和他两个人。他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又回到谱堂翻开家谱,自言自语道:“这不明明写着五个儿子吗,这,这……”当他再次回到家中的时候,仍不见孩子的影子,他精神有些失常了。见到别人家的孩子,忙把其抱入怀中,说:“这是我的儿子。”就在这年的农历十月十八日,一个小小的生命在张家降临了,还是个男孩呢。这下可把这位中年男子乐坏了,他逢人便说:“我真的有儿子了。”随着儿子的降生,他的病也慢慢地好了。为了避邪,当孩子出生之后,就连忙把他抱到隔壁的祝姓家中认亲娘,并取名‘祝庆’。又托人取了个乳名,因为是冬天生的,就用了‘狗’字的谐音,叫做‘冬苟’。这个‘冬苟’便是本书的主人公春生。于是其父亲便在家谱中‘亨一——樟荣’(父亲的名和号)名下载入:利十二,名祝庆,字冬苟。并让春生称呼父母亲为“阿叔、阿婶”。
张家数代单丁,人口不旺。父亲视春生为宝贝,十分疼爱,从来没有打过他。父亲在外面只要弄到什么好吃的,自己总舍不得吃,定要拿回家中给儿子吃。因此,春生老是喜欢跟着父亲,不管他到哪里去,总缠着父亲带他去,尤其是喜欢跟父亲去钓鱼,人们取笑春生是“跟香屁”。每当农闲或下雨天,父亲总要拿着鱼杆去钓鱼。春生见了,连忙拿了壳笼跟着他去,这时,父亲总要说:“你是利事桶吗?”“利事,利事,包你钓到很多很多鱼。”一次,春生和父亲一起到村子旁边的一个池塘里去钓鱼。钓了很长时间都未见有鱼来吃食,父亲拿出旱烟筒,装上了旱烟,正津津有味地吸着,忽然春生看见水面的浮标正往塘中心移,于是大声喊:“阿叔,快,快,鱼儿上钩了。”父亲连忙提起钓鱼杆,远远看去,好象是一只破草鞋。“咦,怎么钓到一只破草鞋。”春生叹了口气说。“这哪里是草鞋?这是鳖。”父亲纠正道。随着鱼儿靠近,春生终于看清楚了。啊!真是一只鳖,还不小呢。春生连忙拿回家,母亲一过秤,刚好一斤二两重。中午,一家人美美地吃着鳖肉,喝着鳖汤,心里真说不出有多高兴。
一天,春生跟着父亲来到离村不远自家的稻田里,他一个人忙着打稻,顾不上春生,就让其在附近玩耍。天气很热,便一个人偷偷地跑到自家的桑叶塘(形状象桑叶)里洗澡,下水后慢慢往前走,当水没过春生**后,整个人就浮了起来,春生一边大喊救命,一边双手双脚乱划乱蹬,过了一会儿双脚竟碰到了污泥,原来在胡乱挣扎中,已到了池塘的对面。好在池塘不大,否则早就没命了。春生连忙穿好**跑回家去,将这事告诉了母亲,她却要春生睡到**去不要出声。只见她拿出了笊篱和茶叶米(拿茶叶和大米混在一起)来到池塘边,扑咚扑咚捞个不停,捞了一阵后,一路吆喝着往回走:“冬苟,高怕爬下来,低怕爬起来。冬苟,茶叶米给你带路,快回来吧!”来到房中,还拼命往床背顶撒茶叶米,春生睡在**,本来就没什么事,这时听到喊声,连忙应道:“哎!春生在这里呢。”母亲忙低声说:“乖,别出声。”这是当时农村一种极普遍的迷信做法,说是人受了惊吓之后,魂魄被吓走了,要把它叫回来。
玩耍花样多
孩提时光,和春生一起玩耍的伙伴很多,其中有阿祥、阿炳、有成、石头、樟明、竹奶等。当时虽然没有玩具,但是大家仍然玩得很开心。伙伴们分成两群:年龄大一点的一群,年龄小一点的为另一群,春生属于年龄小的一群。他们玩的花样很多,有捉迷藏、车马炮、走壁枪、爬树、荡秋千等。
大家最爱玩的要算捉迷藏了,他们先用“剪刀、石头、布”决出谁捉谁藏,捉的人用手帕将自己的眼睛蒙上,待大家都藏好之后,再解开手帕,开始找人,被第一个找到的人下次游戏他就成了蒙眼的人。如果一人个人也找不到,他得再蒙一次眼继续找人,直到找到人为止。春生家的楼上、楼下、房间都成了捉迷藏的好地方。有的躲在楼上的稻草中间,有的躲在装稻谷的木柜里,有的躲在床底下,实在不太好找。当时楼上有一只很大的装大米用的陶瓷瓮,成了春生藏身的好地方。只见他利索地爬了进去,并盖上盖子,谁也料想不到这也是躲藏的好地方。
捉迷藏玩够了,大家就来到村边的小庙里,比试谁攀登最利索。小庙不高,只见他们一个个从石彻的供桌上去,顺着柱子往上爬,然后从一根梁上滑过去,如果谁滑不过去,将被淘汰,逐出游戏队伍。但是,没有一个过不去的。时间久了,那根木梁变得十分光滑了。
攀登比试完了,大家又一齐来到村东的小树林里,比爬树,荡秋千。这里长有许多藤树,藤条又长又韧,人爬上去,双手**抓住藤条,在地上的人用手轻轻一推,人就在空中晃晃悠悠地荡来荡去,那个爽啊!这是大自然给造的秋千架。
“野炊”兴涂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家的小孩很小就要参加田间劳动。春生五、六岁就跟着伙伴们去捉鱼、打猪草、砍柴、割牛草。上半年,跟着伙伴们去采野葱、剪马兰头,洗净烧熟了好充饥。劳动间隙,伙伴们也做了不少坏事:如结伴去偷桃、偷枇杷、偷桑椹吃。
一次,大家见一家人家的桃子红了,其实还没有成熟,当时那管得了这许多,就让几个人站岗放哨,几个灵活鬼去摘,结果被桃主看到了。几个灵活鬼摘了几个就拼命逃,桃主逮不着偷桃人,就破口大骂:“吃毛桃,生毛病,死在桃树底下没人认。”
没过几天,伙伴中的阿清看见某家的桑树上长满了一串串的桑椹,就说桑椹怎么好吃,叫春生站岗,让竹奶等几人去摘,结果桑椹没摘着,还差点给逮住了。主人是个老太太,她站在自家门口不断地骂骂咧咧:“这些小死侬——桑叶树没根,掉下来去噩”。
到了下半年,稻子收割之后,套种在稻田里的马料豆长势很快,而长在马料豆田里的嫩草(春生那里的人称‘八月草’)那是耕牛最喜欢吃的草料。这时,大人、小孩都忙于拔嫩草晒草干,就是不养耕牛的人家也拼命去拔,因为这些鲜嫩的草干到了冬天准能卖上好价钱。春生也不甘示弱,跟着大伙起劲地拔呀拔,晒了不少草干。到了冬天还真卖了个好价钱,换回了不少粮食。
一天,伙伴们一起去砍柴,每人都砍了满满的一筐,大家正坐在山坡上休息,不知谁说了一句:肚子都快瘪了,现在搞一次“野炊”怎么样?
“行!”也不知是谁凑了一句。因为当时农村有个习俗:秋天,拔几根青豆在野外烤着吃不算偷。
寿荣、樟明就去拔了一大把青豆,并用小锄头在田塍边上刨了坑,又捡来一些干柴,将那些已经成熟的青豆放在上面,划着了火柴,那些青豆即刻发出哔哔剥剥的声音,过了一会儿青豆就烤熟了,漂来一股香味。大家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春生人小动作慢,又比较贪吃,结果落在最后,被大伙涂了一脸黑灰,坐在田埂上哭鼻子。伙伴们没有一个人去劝他,相反,大家地还在嘻嘻地笑他呢!原来这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最后一个吃完,大家就得将黑灰涂到他的脸上。春生还是第一次参加“野炊”,不懂得规矩,难怪被涂了黑灰。
孩提的伙伴
春生家不在村子的中心,座落在村子的北面。但到春生家来玩的人却比较多,尤其是春生的同龄人几乎天天到他家中玩,因此春生童年时伴儿特别多。原因是父母亲比较随和,父亲在世时又常常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猜谜语,加上相比之下房子比较宽敞。住在春生隔壁的祝学祥,乳名‘阿祥’,比春生大两、三岁,从小就叫他‘阿祥哥’,是春生的‘保护神’。他什么事情都帮衬春生,跟他在一起就没有人敢欺侮春生,因此春生十分尊重他。阿祥最喜欢捉鱼,而且捉鱼的技术特别好,鱼碰到他的手就别想逃走。因此,他每次跟春生一起捉鱼,他捉的鱼总是最多。于是春生经常跟着他去捉鱼,他知道哪里有鱼,哪里鱼多。每当春生的鱼捉得不多时,他总要把他自己的鱼分一些给春生。
一天,吃过中饭,寿荣、桂进、阿祥哥在春生家玩。玩了一通,寿荣、桂进(他们是表兄弟)不知为什么不跟春生和阿祥哥好了。于是,兵分两路,他们去西边的山坡上砍柴。春生和阿祥哥就去东边的小河里去捉鱼。捉啊捉,到了傍晚,忽然听到不远处人们在追打狗熊,只见两只狗熊从离春生不远的大路上向东奔去。这可把春生吓坏了,只见他从小河里**地跑了上来直发抖。阿祥哥安慰说:“别怕,咱们一起回家吧。”当春生回到家中之后,才听大人们说了事情的原委:寿荣、桂进从春生家出去后先来到离村子不远的池塘里洗澡,洗完澡就去砍柴,谁知这时从稻田里钻出一只大狗熊直向寿荣扑去,他一边手拿砍柴刀左右乱舞,一边后退,刚好退到一棵乌桕树旁,他就趁势爬了上去,大喊救命。大狗熊没有撂倒寿荣,就去追桂进,桂进毕竟年幼无力,一下子就被大狗熊逮住了,它在桂进的颈部狠狠地咬了一口,背起就走。村里人闻讯后,春生的一个堂叔和父亲等人即刻拿起鳖叉、竹叶枪等铁器前去救人,两只大狗熊扔下人逃走了,桂进由于流血过多,当场就已死亡。
在春生的同龄人中有一个叫卸古的,长得很结实,象个小铜鼓,外号叫石头。他很喜欢和春生比试摔跤,由于春生比不过他,每次比过之后,他就神气活现地笑着。一九五一年春生在姑妈家呆了半年之后刚回到家,正在堂叔家门前的空地上玩耍,石头刚好也在那里,人们拼命煽动石头跟春生比试摔跤,石头经不起哄,马上走过来抱住春生要动手,这次春生也不知哪来的力气,一下子就把他压在下面了。石头不服气,要和春生重新比试,结果他又输了,这时,他才象一只斗败的公鸡,憋在一旁不吭声了。
在同龄人中还有一人叫阿清的,年纪比春生小一、二岁,他长得胖敦敦的,力大气盛,他从小就死了爹,家中一个哥哥十分憨厚,也管不了他。他是村中有名的捣蛋鬼,在同龄人中他最会捉弄人、欺侮人。这里的“阿”和“恶”同音,所以大人们都叫他“阿鬼”,他老是喜欢欺侮同龄人。大家总不喜欢跟他在一起玩,但又不得不跟他玩,因为谁不跟他玩他就要揍谁,大家都很怕他,心里恨死了他。
一天中午,刚吃过中饭,几个同学来邀春生一起去上学,这时阿清来了,他不让他们去,要大家和他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春生他们拗不过他,只得和他一起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玩呀玩,大伙竟忘记了上课。这时,胡老师见这么多学生没有来上课,怕出事情,急坏了。后来一打听,知道在春生家玩,就直奔春生家来。大家正在兴头上,见胡老师来了,个个象老鼠见了猫,一声不吭地到学校去了。这个阿清也不知什么时候早就溜走了。来到学校,胡老师把大家狠狠地训了一顿,春生还罚了站。
还有一次,伙伴们一起去砍柴,阿清趁大伙在一起休息的时候,偷偷地将瘌痢头上的一块病毒放到春生头上。没过几天,春生头上就生起了红红的瘌痢苗,这下可把春生母亲急坏了。她到处讨教治疗瘌痢的良药,得到良方后,就天天在滚烫的米汤里放些锅煤洗头,一连洗了十多天,瘌痢倒给治好了,但春生的小肚子却鼓鼓的胀起来了,原来是那股瘌痢病毒归到肚子里去了。春生又服了一个星期的中药,病才慢慢地好了。
劳苦的父亲
春生的父亲可真算得上是当时村上的“秀才”,他的才华,他的学识,在同村人中也是数一数二的。父亲爱讲故事,春生最爱听父亲讲故事。不但春生爱听,就连春生村上的一些年青人也常来春生家听他讲故事,或者叫父亲出谜面,大家猜谜逗乐。到了冬天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勒桕籽,父亲怕春生打瞌睡,专门叫春生和家人猜谜语。他谜面出了一个又一个,有时春生和母亲不知道谜底是什么,叫他说出来算了。他却笑着说:“都告诉你们了,下次我拿什么给你们猜呢呢?”春生小时候猜的许多谜语到现在还牢牢印在脑海里。后来春生将这些谜语写了出来,加以修改、充实,出了一本书,叫《谜语精编》,那是后话。
春生的大姑父是位民间郎中,父亲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药理知识和治病的本领,尤其是在治理疯湿痛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还在自家的菜园里种了许多中草药材,有很多人前来取药,并且有不少人吃了父亲的草药后病情有明显好转的。
父亲的毛笔字也写得不错,村上人谁家新添置了农家俱,他就帮着他们写名字;每逢婚娶丧事,兴木动土,他给人家择日子;他还替人写分家书、写契约。到了春节前,他就成了一个大忙人,忙着给家家户户写春联。每到下半年,农活较少,他又办起了夜校,成了夜校的教书先生。春生还是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三字经》,还要春生背下来。《三字经》中许多字春生自己不认识,白天父亲又不在家,春生就去问母亲。母亲不识字,但她的记性特别好,平时她听父亲教学生念,听的次数多了,也就记住了。她不仅会背《三字经》,象《百家姓》、《五字经》也能背。但是,她的拿手好戏要算推算十二生肖属相了。只要你报出年龄,她即刻就能说出你属什么。每当春生手捧《三字经》去问她字时,她总要春生从头读起,然后她接了下去。春生就用这种方法读完了《三字经》,并把它背了下来。七岁那年,父亲就叫春生跟其他学生一起去读夜校。农村里叫做‘七岁读书记到老’。他给春生买来了《百家姓》,对春生说:“《三字经》你已经会背了,现在你就读这本书罢。”后来他又教春生读《五字经》。别看父亲平时对春生很好,但是在夜校里却对春生十分严峻,每当春生课文背不下来时,照样要让春生罚站或打手心。
为了一家人能过好生活,为了把春生这根独苗儿养大成人,父亲化尽了心血。他除了自己种田以外,曾经帮过工,做过轿夫,还当过‘棺材头’。但一家三口仍然填不饱肚子,尤其是到了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家中经常揭不开锅。这天,母亲见春生饿得直哭,就提着个小畚斗去借米,可是一连借了好几户人家,仍然提着空畚斗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拖着疲惫的身体去菜园剥了一篮芥菜充饥。
到了四九年下半年,父亲由于积劳成疾,已经病得不轻了,两条腿浮肿十分严重,走起路来相当吃力,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白天照常去田里干活,晚上还坚持教夜校。到了腊月,身体终于支持不住躺倒在床,因为无钱医治,于农历十二月十七日晚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那年他才五十三岁。父亲临死那天晚上,母亲与春生仍然和父亲同睡一张**,同盖一条被子。那天半夜,母亲把春生从梦中叫醒,呜咽着说:“你阿叔快不行了,快穿好衣服起来吧。”春生刚下了床,就见母亲嚎啕大哭起来,见状春生眼泪涮涮地直往下掉。父亲死后,家中实在拿不出钱来埋葬父亲,全赖三个姑妈出钱把父亲的后事料理停当。
进校读小学
四九年下半年,父亲又把春生送到丁家小学念小学第一册。学校设在丁姓的大厅里,春生的启蒙老师姓童。平时,老师坐在离学生们较远的下进的一张六仙桌旁。只有到了给学生上课时他才来到学生们中间。当春生第一天放学回家将新书拿给父亲看时,父亲拿起书对春生说:“我托童老师给你起了个学名,叫‘张春生’,以后如果老师叫到‘张春生’时,你就要喊‘到!’或‘有!’,懂了吗?”春生点了点头。在全日制小学读书,内容比较丰富,而且大家的年龄都差不多,比起夜校来有趣多了,但受尽富家子弟和无懒的欺凌。有一次,几个富家子弟和无懒故意将一学习用品藏了起来,一口咬定是春生偷走了。童老师又无法搞清事情的真相,硬是打了春生的手心。还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一个无懒将一条死黄鳝扔到春生的脖子上,春生被吓坏了,晚上发高烧、尽说胡话。
童老师教了学生们不到半个学期,不知何故走了。换了个章老师,他是春生的姑表哥。平时他很少和春生讲话,只有到了要春生父亲给他家干活时才来找春生:“回家给阿叔讲一声,明天到我家帮助干几天活,别忘了,啊!”
一天,学校突然停学了。听大人们说有军队过来了,老百姓也许是抓壮丁抓怕了,有少数人开始往外逃。这时有人就说,不用逃,这些军队叫解放军,不会有事的。结果逃到外面的人又跑回来了。虽然天气很冷,但解放军没有到老百姓家中借宿,而是露宿在村东头的晒场上。第二天一早,春生连蹦带跳地前去看热闹。只见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地正在操练,操练完了大家围坐一起唱歌,一个解放军战士打着拍子在指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歌声特别雄壮、嘹亮,响彻了整个晒场的上空。
父亲死后,家里更穷了。第二年正月,小姑妈把春生接到她家。表哥陪春生去小学报名读书,表哥给学校讲了春生家中的情况,结果学费给减免了。老师让春生插班读第三册,可是第二册春生还没有读过呢,心里有些犹豫,表哥鼓励说:“你就试读一个学期吧!”就这样在小姑妈家读了一个学期的书。
到了下半年,春生又回到了家里。春生在家中闲呆了半年,很想去学校读书,因此老是缠着母亲闹。母亲拗不过春生,第二年上半年又把春生送到了自己村上的小学校,老师让春生接着读第四册。
弃学去放牛
一天,春生正在背‘九九表’,突然,母亲来到学校,母亲说,三舅舅叫你去给他家放牛。春生含泪告别了老师和同学,背着小书包极不情愿地跟着舅舅走了。到了舅舅家,他给春生下达了任务:早晨起来拾狗粪,得拾满一畚箕;上午放牛,得让牛吃饱;下午割草,得割满一竹篓;晚上裹豆粽,九点半以后才能睡觉。“如果牛要耕田或者碾米,你得去割草,割的草要够牛吃饱。”他又补充说,“你听明白了吗?”春生默默地点了点头,心想:春生是你的外甥,才11岁,你这个娘舅好狠心啊!
第二天,春生很早就起了床,拿了草铲,背起畚箕去拾狗粪。当春生刚要把狗粪往粪缸里倒的时候,突然不知从那儿冒出春生的舅舅,“等等,让我看看!”他原来要检查拾得多少。每天中午当春生牵着牛回家吃饭的时候,舅舅总是要按按牛肚子,看看牛吃饱了没有;傍晚背着草回家吃晚饭的时候,总是要掂掂竹篓子,看看割的草是否够份量。晚上裹豆粽,时间晚了老打瞌睡,舅舅就说:“怎么这样贪睡,认真点裹就不会睡去了。”一天,牛去耕水田,舅舅要春生学耙田。那耙子很沉重,每当换行时,春生提也提不起来。同时,耙上沾满了污泥,十分滑溜,春生站在上面好几次被摔了下来。一次,在换行的时候,一不小心,脚被那锋利的耙齿划破了,鲜血直流,也不敢喊疼。舅舅见春生放牛时老背着个书包,就说:“别老记挂读书,当心看着牛,吃了人家的庄稼是要赔的,再说有空可以给牛拍拍苍蝇,打打牛虻。”春生才不听他的,放牛时有空就拿出书来读,没有笔和纸,就拿根棒在地上写字。当然他的话也不能一点不听,有时候也给牛拍打蝇、虻。一次,春生好心给它腿上打牛虻,它却狠狠地踢了春生一腿,踢得春生好疼好疼。还有一次,春生给它拍苍蝇,它却把春生撞到水中,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冻得春生全身发抖,回到舅舅家也不叫春生及时换衣服,春生气极了。春生实在受不了那份窝囊气,吃过中饭,春生背着竹篓佯装割草就逃回家来。
回家后的第三天,舅舅才迟迟来家中寻找,并要春生继续去给他放牛。春生得知他来了,就躲到房中假装睡觉,不肯见他的面,母亲前来相劝说:“听话,还是去给三舅舅放牛吧!”“就是饿死我也不去。”母亲见春生不肯去,只好去回话了,后来也不知道三舅舅什么时候走的。
到了第二年,母亲又要春生给本村的一个远房亲戚家去放牛,他家的规矩跟舅舅家差不多,干的活儿也大同小异。春生在他家大约干了三、四个月,又回到了自己家里。
二进学校门
从此,春生就和母亲一起学干农活。掘地、种菜、播种、锄草、耘田、收割、车水等农活,样样学着干。可是,春生想,如果在家中也那样用劲干,是绝对不会饿死的。于是春生活干得比以前更有劲了。虽然这样,但心中仍一直念念不忘上学读书。
五三年秋天,一个同族的叔叔拿着书来到春生家,对母亲说:“这里有一部书,你还是让春生去读书吧!”
“这,这……”母亲犹豫不定。
“别犹豫了,至于书钱嘛,暂时可以不给。”那位叔叔补充道。
“那,那……”母亲还是下不了决心。
“那就让我去读吧!”春生接过话茬哀求道。
母亲这才收下了书。春生接过书,心里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后来才发现是第七册的课本,心里有些担心,因为春生只读过第四册,而且第四册仅仅读了一半,能跟得上吗?
第二天,春生背着母亲给他缝制的书包来到学校。学校开学已经好几天了,老师给春生办了入学手续,并安排了座位。刚进校时语文课勉强能够跟上,因为春生在夜校里已经读过《三字经》、《百家姓》、《五字经》等,认识了不少字,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由于第五册、第六册春生都没有读过,算术基础比较薄弱,加上缺课又较多(因为春生要经常帮助其母亲干农活),因此许多算术题春生不会做,学起来感到很吃力,但是,春生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不懂就问,问同学,问老师;不会就学,算术成绩也慢慢地赶了上去。第二年,春生以全辅导区第33名的成绩考入了乡中心小学。连教春生的胡老师都感到十分惊讶。
母病谢人世
母亲本来就有心绞痛的病,父亲病故后,家中的担子全落在她一个人的身上,田里的农活要靠她去做,家里的缝补浆洗也要她去操劳,她的身体越来越差。春生见她经常用手捂着**,并不断咳嗽。春生见状总要关切地问:“阿婶,你怎么啦?”而她总是淡淡一笑,放下捂着胸前的手,说:“阿婶没事。”她那一丝苦笑也笑得极不自然,而实际上她的内心是多么痛苦啊!到了秋收冬种的季节,又要收,又要种,农活是比较忙的,春生就请假在家帮助母亲干活。春生和母亲一起收豆子、掘蕃薯、摘桕籽、播种麦子,整天沉浸在秋天收获的喜悦中。一天,春生和母亲一起将30多斤乌桕籽挑到集市去卖,想买点大米回来。一路上,春生娘儿俩轮换挑着,好容易挑到集市将乌桕籽卖了,在小姑妈家吃过中饭之后,春生和他母亲去米行买了大米,春生刚把大米挑出街,母亲突然说:“我很想吃白糖饼。”于是春生连忙放下担子,说:“阿婶,你在这里等我,我去给你买。”春生东找西找好容易才找到,买了几个连忙往回赶,岂知原来的地方哪有母亲的影子。春生赶紧往前追,一直追了八里多路,才见母亲在一个凉亭里直喘气。春生担心她会吃力过度,因此责备道:“阿婶,叫你在那里等,为什么你一个人先走了呢?”。“我等了很长时间,见你没有来,所以就先走了。”她解释着。娘儿俩在凉亭里又歇了一会儿,然后春生挑起大米和母亲一起回家去。
事情果然不出春生的所料,事实证明春生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母亲没过几天就病倒了。春生赶紧到医院去请医生,李医生背起药箱跟着春生直奔春生家。李医生先问了母亲得病的情形,然后他给母亲诊了脉,用听诊器仔细地听了又听,又看了看她的舌苔,停了一会儿,对春生说:“你娘得的是‘脱力伤寒’,病情很重。”说完他给母亲配了药。过了几天,母亲的病情越来越重,春生感到情况不妙,就连忙又去叫李医生。李医生诊了脉,并仔细地作了检查,然后说:“看来你娘不行了。”春生听了就呜呜地哭了起来。在旁的邻居劝说道:“哭有什么用,还是好好照看你娘吧!”只因家中实在太穷,母亲的病由于没有及时治疗被耽搁了。到了这年的腊月中旬,母亲连米汤也不能进了,同族的一位奶奶告诉春生:你阿婶快不行了,得赶快叫几个亲戚来商量后事。过了两天,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春生,那年她才55岁,春生只有13岁。
亲戚们经过商量,决定卖掉一部分农、家俱,作为安葬母亲的费用,娘舅家的几个表哥也挑来了一些马料豆,作为安葬费的补充。母亲生前家中虽然生活很困难,但总舍不得卖掉农、家具。父亲死后,生活实在艰难,在众人的劝说下才不得不卖掉一张木床。但是当买主来抬床时,她含着眼泪站在旁边摸了又摸,看了又看,简直比挖她的心头肉还心痛。以后每逢有人劝她卖掉一些农、家具解决生活困难时,她总是说:“不能卖,俺春生长大了要用的。”因此,到母亲临死时,家中还有不少可以变卖的东西。水车、石磨、水桶、菜橱、谷柜、大脚桶等东西被卖掉后,出售东西的钱尚有剩余,他们还给春生赎回了已经租出去的一间房。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已近年关,春生就来到大姑妈家中过年。第二年,大姑父要留春生在他家干活。春生惋言谢绝了,说:“我想读书。”
孤儿并不孤
父母双亡后,春生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但在这充满友爱的新社会,春生这个孤儿并不孤。
村长到政府给春生领来了救济金,让春生继续在小学读书;邻居帮助春生收割小麦,村上互助组帮助春生家犁田、插秧;乡人民政府的乡长经常关心春生的生活和学习。这更激励了春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邻居的帮助下,春生利用每天早、晚和星期天的时间学着对一亩田的水稻进行田间管理:施肥、灌水、耘田样样自己学着干,终于在暑期里有了收获,共收了二百来斤稻谷,下半年的口粮就没有问题了。到了九月初开学那天,春生高高兴兴地挑着三十多斤大米去乡中心小学报到。学校了解了春生的具体情况后,予以学杂费全免。校长和老师对春生的学习和生活很关心,一位女老师还将自己的衣服送给春生穿。到了冬天,学校的胡校长见春生衣服单薄,将自己崭新的卫生衫送到春生手中。班主任徐老师还给春生理发钱,在寒冬最寒冷的日子里,他见春生被子薄,让春生和他一起睡。第一个学期结束后,并让春生到他家过年。学校住校生在学校里蒸饭,吃的菜从自己家中带来的,同村的表姐有时炒点咸菜让春生带到学校吃,但老是去表姐家拿也不好意思,更何况她的公爹还管得挺严的呢?春生就干脆吃白饭,比起旧社会吃糠咽菜好多了。好几个老师见春生没有菜吃,还常常省一些给春生吃,炊事员给老师们盛菜时也常常留一点给春生吃,使春生从心里十分感激他们。
春生读小学的时候,正是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时期,学校少先队大队部鼓励学校里的少先队员给志愿军叔叔写信,学生们非常高兴,情绪十分高涨,有好几个人很快将写好的信交给了大队部。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学生们真的收到了志愿军叔叔从朝鲜前线寄来的信。和春生通信的是一位姓王的志愿军叔叔,也是浙江人。他读了春生的信,知道春生的家境后,他在信中把春生当作自己的**,给春生讲前线的情况,鼓励春生要努力学习;春生把他当作大哥哥,告诉他学校和自己学习的情形,鼓励他勇敢杀敌争取立功。他们俩互相通信,一直到小学毕业。通过通信,他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村长(后来是农业社主任)张大叔对春生尤其关心,当他得知春生在学校没有菜吃时,就把乡里发下来的救济金送到学校,让春生吃公菜,并给春生买来了崭新的被面;为了使春生读书无后顾之忧,他又将春生的户粮关系迁到学校.
老师和村长的关心爱护,志愿军大哥哥的鼓励,使春生学习上进步较快,原来在村小时数学成绩比较差一点,现在每次小测验和期末考试,数学的成绩一直保持在100分,第一学期大家还选春生当了班长。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保送读初中”内容快照:
『保送读初中』
小学毕业,~生和其他9名同学一起被保送到县第二中学读书。~的二中这所初中刚刚由私立中学改为公办学校,全校一共只有六个班,~只招收~班,~生被编~一(甲)班就读。学校的校长是由~的副政委兼任的,学校里也没有副校长,由一位姓钱的教导~管理日常的工作,大约是过了半个学期,~级才派来了一位副校长。虽然学校规模不大,但设备比较齐全,师资配备较~。学校有专管共青团工作的专~;有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