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放去农村
七月八日,春生告别了王大姐和同事们,踏上了回乡的列车。当春生来到阔别三年多的家乡,所见到的情形真使春生十分犯难:家中房子早已被拆,留下一片废墟,家里原有的农家具亦不翼而飞。春生既无叔伯,又无兄弟姐妹,将如何安身呢?春生叹息,春生彷徨。无计可施,春生只得暂时寄居在姑妈家。且户粮关系又无法落实,只能暂时放在口袋里。
姑妈家是个集镇,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因此,经常碰见到许多老同学和朋友,见了面他们都说春生真‘傻’:为什么要下放?为什么不留在那里?为什么要回来吃苦?几个‘为什么’问得春生稀里糊涂,无言以对,连春生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要下放。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心里着实有点后悔,为什么不听那位女处长的劝告,留在北京呢。
几次碰壁,弄得春生心烦意乱,象个无头苍蝇似的,不知往哪儿走。春生的表妹见春生一天到晚垂头丧气,说:“春生,别急,要么我的民办教师给你当,我真不愿干那份苦差使。”她的话倒提醒了春生,要是以教书暂时来糊口那也行,但万万不能去夺她的饭碗,表妹暂时也没有其他活儿可干啊!
第二天,春生再次去找区委的杜书记。他见了春生就说:“关于你的问题我们已研究过了,根据你的情况,我们意见是让你去七里坪农场,你自己可以去看一看,如果行,再来找我,我给你开介绍信;如果想教书,你到你原来所在的公社去找范书记,我已将你的情况同他谈过了。”杜书记倒是个爽快人,说话办事十分干脆。
翌日,春生来到七里坪农场,刚好碰到一位同学,他留春生在那里吃中饭并谈了一些情况。吃过中饭,春生决定去公社碰碰运气,于是乖11号汽车前往公社所在地。范书记不在,接待春生的是公社汪副书记,他听了春生的简单介绍和来意之后,就很爽朗地说:“行,行,要么你就到XX小学去教书,怎么样?”
“可以。”
“那好,你自己去看看,就说是我推荐的。”
春生告别了汪书记,好在这个村子小时候曾经去过,那里还有春生好几个同学,所以走起来比较顺当,很快来到了这个村。找到村里的几个主要领导后,跟他们一说,大家一致同意春生当任他们村的民办教师,并讲好每月工资15元。第二天,辅导区的校长就通知春生去县里参加暑期教师政治学习。就这样,在公社汪副书记的推荐下,春生当上了民办教师。
汪副书记是安徽歙县人,他原在县粮食局工作,一九六一年作为工作组来到该公社,后来就在该公社当副书记了。他经常深入村子了解情况,帮助村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为人正直,性格直爽,敢做敢为。看上去他很严厉,其实不然,他待人蛮客气、蛮随和的。他有时下村晚上不回去就和春生合铺,春生到公社去开会也经常和他一起睡。他对春生很关心,经常和春生一起促膝谈心,肯定春生一点一滴的进步,指出春生某些方面的不足,对春生的成长,倾注了他不少的心血。春生真不该在‘文革’中跟着喊‘打倒汪XX’,现在想起来还感到十分内疚。汪副书记后来被提拔担任区委书记,再后来又被调任为市里的粮食局局长了,一直到退休。
上任为人师
许多学生听说来了新老师,非常高兴。大家簇拥着春生走家串户,动员学龄儿童入学。因为学校是大队办的,只收书簿费,不收学杂费,家长们送子女入学的热情很高,两天中就收了30多个学生,全村的绝大部分学龄儿童都来上学了。春生把这些学生分成四个年级进行复式教学。当学生第一次齐声喊‘老师好’时,春生内心不知有多高兴。但为了上好复式课,春生浑身的解数都用上了,还是不甚理想。春生一边不断地请教老先生,一边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渐渐地适应了复式教学工作。年级最多时春生曾经教过六复式,也感到不吃力。直到七二年该校扩了班,增添了一位老师,每人教两组复式时,就感到比较轻松了。
上级教育部门对普及小学教育十分重视,要求大家尽可能地把所有学龄儿童都动员入学。因此,每学期的留扩生工作十分艰巨,尤其是在农村,或多或少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女孩子辍学的比较多。记得为了动员一个女生入学,春生一连去了她家十几趟,她母亲不耐烦了,春生人还未进她家门,就说:“老师,叫你别来了,别来了,你还来干什么?”春生接过话茬说:“来叫你女儿到学校读书呗!你不让她读,我明天还要来,直到她进校为止。”由于春生多次劝学,加上这个女孩特别爱读书,终于又回到了学校,后来她还考取了师范学校。之后,她的父母见到春生曾多次说:“幸亏听你的话,我的女儿才有今天。”由于春生一方面认真做好留扩生工作,一方面允许学生带弟妹上学,还允许部分学生迟到早退,让他(她)们回家帮助家中做些事情。因此,春生班很少有流生,入学率一直居全公社全茅。
学生家轮膳
农村小学没有食堂,开始时春生在大队支部书记家中用膳,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支书对春生说:“老师,我们经过商量,决定你由学生家长来轮膳,明天你先到第一生产队队长家中吃饭,他会来叫你的。除了几个困难户不轮外,你算算看,每个学生得轮几天。”说着他掐着手指数着困难户的户数。
春生算了算,说:“每个学生轮四天就差不多了。”
“那好,这样你可以更安心地教书了。”就这样,春生开始在学生家中轮流用膳。学生家长十分好客,吃的菜肴虽然不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但每餐却有荤有素,非常丰盛。同时,每天中饭之后还安排吃点心,每天的点心决不会一个样,学生家长变着法儿给你换花样:有炒年糕、炒粉干、蛋炒饭、汤圆、蒸糕、麦卷等等,一般由家长送到学校来吃。春生在学生家轮了六、七年膳,全村每户人家的饭基本上都吃过了,有的是吃了多次,春生实在不好意思再轮下去了,就决定自己烧饭。虽然这样,但是每逢农家有婚娶、造新房子等喜事,一定要请老师吃酒,以示尊重。碰到象清明、端午、中秋这些节日,还作兴学生给老师送清明馃、粽子,你非收不可,不收会说你看不起他。
学装收音机
小学校的校址原是一所放棺材的厅堂,该厅分上下两进:下进土改时已改给两户村民,上进用作学校的教室。没有教师宿舍,春生只好被安排在一户人家的楼上借宿,好在该户主的小儿子正好是春生读高小时的同学,两人住在一起不太寂寞。当时的农村没有电灯,晚上点灯用的是煤油灯;没有广播,什么消息也不灵。更何况春生刚从繁华的首都北京来到这偏僻的农村,开头很不习惯。为了改变这寂寞的生活,回想起在北京时曾装过矿石收音机,当时收听效果还不错。于是买来了材料,利用星期假日(因为当时整个区只有镇上有电,而装配收音机又必须用到电)回到家中制作。收音机装好后,又买来一捆铅丝作天线,春生将天线架在两根大树之间,但收听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收到电台的广播。也许是北京离广播发射台近,而这里是偏僻农村,离广播发射台太远了吧。过了一段时间,春生又买来了晶体管,将原来的矿石收音机改装成晶体管单管机,收听效果比原来的确实好了些,但是仍然不甚理想。后来,又试着装晶体管两管机,再后来又装起了直流电子管的三管机,不再用耳机子了,装上了喇叭。业余时间,听听新闻,听听歌曲,生活内容丰富多了。
就在春生试装收音机逐步升级的时候,突然收到公社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张春生:接通知后速将收音机及其部件送交公社管委会勿误。”
公社管委会的通知,可把春生搞糊涂了。镇上有很多无线电爱好者,大家经常在一起试装收音机,可从没有听说装好了要交到公社里去。收到通知的当天,春生刚好要去县里开会,于是春生顺便到公安局去咨询有关收音机上交事宜。公安局的同志说,你只要按有关规定收听,是不碍事的,但是,如果收听敌台是要处分的。听了公安局同志的解释,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后来,公社里也没有再来通知,要上交什么收音机部件。
业余活动多
为了扫除青壮年文盲,春生所在的村上还办起了夜校,设有扫盲班和初中班。春生白天教小学,晚上给夜校上课,曾有一段时间,中午还要教‘耕读小学‘。一天下来,虽然比较累,但心里感到很充实。同时春生也没有因为多兼了课而向大队要过一分报酬。
在农村任教,工作辛苦不用说,且又比较杂,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帮助大队做一些事情,比如开会作个记录,写个报告,写个总结等;帮助社员写封信、农家具写个名字;过春节时帮助他们写个春联等等。除此,春生还是义务宣传员,要及时宣传党的政策,宣传计划生育等。有一年,春生所在县的一位老师参加社会宣传活动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全县立刻掀起了教师参加社会宣传活动的热潮。春生所在公社的老师自编了许多节目,晚上到各大队去演出。每次台上的节目演完了,老师们的肚子也开始唱戏了。有的大队客气点,烧点粥或蒸点糕给老师们当宵夜。有的没有,老师们只好唱着‘空城计’回校去。再说村与村之间都是羊肠小道,晚上很不好走。老百姓把它比喻成‘晴天象刀枪,雨天象油缸’,一点不错。碰到下雨天,它变得十分客气,要把你的雨鞋牢牢粘住,拔也拔不出。有时路又特别滑,浑身上下沾点泥浆算是运气的,一不小心,就会弄个‘人仰马翻’。虽然演出比较辛苦,但是大家热情仍然很高,没有一人叫苦,也没有一人提出要什么补贴。
区中心小学要各辅导区好的节目送到区里会演,春生所在的辅导区有好几个老师爱唱越剧,但没有好的剧本。领导让春生将刊登在《东海》杂志上的一篇报导改写成越剧《医牛记》。每天晚上,春生备好课、批改好学生作业之后,就开始战斗,每天都写到深夜十二点钟,也不觉得累,春生连续作战,一鼓作气干了六个晚上,第十天终于拿出了《医牛记》的初稿。春生将初稿交给江老师,因为他对越剧有较深的造诣。他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尤其是在唱腔的设计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经过四易其稿,总算把《医牛记》的剧本定了下来。春生自己也参加了演出,不过只是个“跑龙套”的。
喜逢“民转公”
上级对教师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业务上也抓得很紧。每个寒暑假都要组织教师集中县里学习。暑期不会少于二十天,寒假不到腊月廿六、七不会散会。同时,每次会上总有极少数人受到处分,甚至有逮捕法办的,这从反面教育了广大教师。这种集中县里学习的做法一直延续到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年——一九七七年。
平时,公社党委也经常组织老师们学习,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辅导区的领导经常深入到各校听课或检查学生作业;或者抽查备课笔记。同时,全公社老师每周至少集中一次进行政治或业务学习。只有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上午才属于自己的。星期天下午就得到学校去,因为规定每个教师不得‘六出一归’。一九六三年上半年期末,县里统一出卷对全县的小学进行了统考,春生所教的班成绩还不错,这更坚定了春生当好教师的信心。于是春生暗下决心:当我离开这个村时,村里的百姓不说我是骗饭吃的,就心满意足了。七五年‘宁波会议’之后,全县上下掀起了一股抓教学质量的热潮。期末,辅导区进行了教学质量抽查,并规定要将学生带到完小里考试,结果,春生所教的班得了第一名,春生心里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之后,各种各样的统考随之而来,春生班的成绩一直处于全公社的前茅。这年,县里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语文、数学、常识考试,春生得了全区第二名。
公社和辅导区的领导对春生比较信任,任命春生为一个片的片长。自从恢复高考后,公社的招生工作年年都叫春生负责。一九七八年春生被推荐到县里搞招生,整个县的高中录取工作最后由春生一人完成。春生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的精神得到了当时县教育局领导的肯定。这年的暑期春生虽然一天也没有休息,但是春生心里感到很充实。一九七九年五月下旬,春生又被抽到区里搞招生工作。这年暑期,第一次有比较多的‘民转公’的指标,全区十名,每个公社一名。当时的条件是一九七一年前当任民办教师的且工作实绩好的,全公社分公办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三个组进行推荐,春生三个组都是全票,最后推荐春生和另外一名老师上报县里参加考试,挑选一人转为公办教师。这年的八月,春生被转为公办教师。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5章:温馨的小家”内容快照:
『温馨的小家』
~生还是在北京工作时,~姑~就急着给~生找对象。她说的对象~程小珍,才17岁,小珍~亲认为~生工资太低,就没有了~文,~生也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家安~~生~放回来后,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姑~又和小珍姑~说起了这事。一天,姑~陪~生去她家,她见了~生就开门见~地说:“你没有父~,我就认你作个~儿子,你把我家当成你自己的家,以后星期六你就来我家吧!”停了一会儿,她又接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