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都市小说 > 伏虎台 [目录] > 第3章

《伏虎台》

第3章三眼看应聘又要离家的父亲不能带上他去上学,他禁不住伤心地哭了

作者:伏虎山人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胡沐仪长到五、六岁就当了放牛伢,帮家里放牛。

那时,他父亲胡德鹏虽然是小学教员,但教员这个职业不是铁饭碗,有学校聘请才有书教。薪水也低,一个月的钱籴不到一挑米,还常常拖欠,跟现在某些地方政府样一拖几个月。单靠胡德鹏微薄的薪水,一家人生活难已为继,金玉珍便伙同沐仪的二伯租种了几亩田——沐仪二伯早年丧妻,没再续弦,孤身一人一直同沐仪家一块过。金玉珍虽然是城里人,却很能吃苦,自从种了租田,也练得插秧、割谷样样农活都会做了。开始没牛,便同人家用人工换牛工,往往延误季节。后来就和沐仪的三伯家合买了一头牛。三伯的孩子比沐仪小,放牛自然就落到了小沐仪的头上。起初是金玉珍帮着儿子把牛赶上山,后来沐仪自己赶。

胡沐仪喜欢放牛,他说放牛好玩。

在伏虎台,周围山场大,放牛地方多。自从村里人信了天主教,村里又建起了教堂,伏虎台同南山那边姓田的大姓之间的山界,渐渐地模糊起来,放牛再也不怕放过界了。几个小伙伴事先约好去处,到时把牛往山上一丢,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抓子、点窝、下成山、打花棍,可玩好多种花样,玩具多是从山上捡来的石子。

玩累了,腻了,就满山去寻野果吃。春天抽茅簪、挖地梨,夏天采草莓、摘山楂。渴了就去捧沁水喝——那水是从山里沁出来的,清冽纯净还有点甜,不像现在的水,要么涩,要么一点味道也没有。

到了秋天,牧童们有时还溜到山脚地里,去偷些剥豇、黄豆角、红苕等,躲在山坳里烧了吃。一个个吃得满嘴满脸黑糊糊的,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哈哈……”直乐得捧着肚子笑得疼。

他们偷豆角从不在一块地里偷,总是这块地里摘两把,那块地里摘两把。在一块地里摘多了容易被主人发现。只有一回,腊生看到他家豆角比别家的鼓胀,说:“我家豆角好,多摘些。”于是,四五个伢每人摘了一大捧,把豆蔓也扯得东倒西歪。第二天,他母亲看到豆角地被糟踏了一大片,站在地头朝山上狠狠骂了一顿:“小王八蛋,你们摘就好点摘,把我的豆角糟踏完了,吃了不死。”山上,同腊生一块放牛的伢们听了都笑得打滚:“真有味,骂了半天还不晓得骂的是自己的儿子。”

盛夏,中午太阳很毒。牧童们往往上山把牛一丢,就跳进冲里池塘中去玩水。山上的池塘都不很大,也不很深。黄泥底,水很清凉。在水中呆一会儿就遍体凉爽,署气尽除。小沐仪爱玩水但不会,自从那次被小伙伴一掌推到深水处差点淹死,母亲再也不准他玩水了。每天用锅黑在他背上做记号,晚上回家检查,记号没了要受罚。胡沐仪终究没能学会玩水。

把牛丢在山上放,时不时也要瞅一瞅,不能让它跑了,不然也会出岔的。

有一回,沐仪和宝珍、腊生在山头上点窝,三人玩得正起劲,忽听山下有人喊:

“牛吃秧罗!牛吃秧罗!”

他们调头一看,沐仪发现自家的牛不见了,慌得爬起来就往山下跑。果然是他家的牛吃了人家田里的秧,田主人把牛逮住正往村里赶哩。沐仪吓得“哇”地一声哭了。他知道自家牛吃了人家的秧,人家是不会轻易把牛还给他的。宝珍连忙安慰他。腊生还说:“莫哭,莫哭,我帮你去把牛要回来。”说着就朝那人追去。

不一会儿,腊生又低着头怏条条的转来了。他无可奈何地对沐仪说:“那家伙真结梗!我望他说了半天好话,他就是不把牛,说你的牛把他的秧稞吃了半头,不赔不行。”

牛放丢了,沐仪不敢回家。

“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帮你去跟你妈说,叫她不打你,好吗?”

宝珍怎么哄,腊生怎么劝也不行。看着沐仪那可怜兮兮的样子,宝珍都急哭了。

傍晚,牧童们都赶着牛回村去了,胡沐仪还躲在山上“呜呜”地哭着。宝珍也没回去,眼泪巴沙地陪着他。后来还是腊生引着金玉珍找上山来,他才拉回了家。

当时田里秧稞刚刚发篼,被牛吃了只要及时追点肥也没多大损失。金玉珍答应赔给人家两担粪,就把牛牵回了。腊生却愤愤不平。第二天放牛路过那块田时,他偷着把田里的秧稞扯了好几篼。边扯边还说:“看你还结不结梗,看你还结不结梗!”

还有就是雨天放牛也很辛苦。要穿蓑衣戴斗笠。通往山上的田埂坑坑洼洼泥滑路烂。牵着牛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一不小心摔了个四脚朝天,浑身泥水冷嗖嗖的,那才不是味咧。不过碰上这样的天气,只要不太忙,多半是二伯放牛。

最让胡沐仪高兴的,是同村里一些老人一块放牛。这时,他可以缠着人家教山歌、讲古话。放牛场的古话有荤有素很逗人,牧童们都爱听。

有一回,一块放牛的四爹突然问牧童们:

“你们说,我们村的样子像个么东西?”

“像个老虎。”胡沐仪抢着答道。

“唔,不——对。”四爹摇摇头说。

“像个豹子。”牧童们也纷纷答道。

“唔,不——对。”四爹还是摇着头。

“那您说像个么事呢?”胡沐仪反问道。

“来,你们跟我来。”

四爹说着把一伙牧童引到山顶,指着伏虎台以及两旁的山岗再问:

“你们过细看看,它到底像个么东西?”

牧童们顺着四爹手指的方向过细看了半天,都还是莫名奇妙地摇着头说:“不知道。”

这时四爹乐了,只见他手捋着短髭诙谐地说道:“把伏虎台和两边的山合起来看,不是活像你妈的个x吗?”

“哈——”一句话引得牧童们哄然大笑。

待大家笑过之后四爹正了正色,接着就给他们讲了这样一段古话。

过去有好多年伏虎台村尽生姑娘。而对面岗上一座村子却总生男孩,而且生一个是一个,个个粗长武大魁梧雄健。眼看着对面村人越发越多,而伏虎台却越来越少,村里都急了。

这一年,伏虎台特地从外地请了个阴阳先生看风水。这阴阳先生围着伏虎台整整转了三天。第四天一大早,他把族长和几个上了年纪的人带到后山顶上,指着周围的山对他们说:

“平着向上看,你们村的地形像只伏虎。现在站在高处往下看,把你们村同两侧的山连在一起,整个地形就像个向西北方向仰卧着的女人。而西北方有一道山梁,恰似男人的阳物正对着女人的下身。这就是你们村的绝症。

在阴阳先生的指引下,族长和老人们仔细观察了好一会儿,也都恍然大悟。他们不约而同的跪倒在阴阳先生脚下,恳求指点一个破解的法子。

阴阳先生说:“要破解也不难。只要在你们村前的陡坡下并排安两盘辗槽,村里整米,各家各户都拿去辗,时间久了自会有结果。”

阴阳先生说完飘然而去。

阴阳先生走后,村里人立即动手,在村前陡坡下安装了两盘石辗槽,成年累月地辗了起来。辗着辗着,果然不出几年,对面村渐渐地衰败了,而伏虎台却很快兴旺起来。

听了四爹这段古话牧童们都不禁骇然,他们村前是有一对并排着的辗盘,村对面也确有“对面村”这个地方,不过那里早已是一片杂草从生的荒原了。是人们的杜撰,还是在冥冥之中确有某种神力所致呢?幼小的胡沐仪们就不得而知了。

常年在外谋生的胡德鹏,时不时也回家站几天。这时,金玉珍是不会让他下田干活的,总是要他在家好好歇着。这也恰好遂了胡德鹏的心,使他能多陪陪儿子。于是,他便常常带本书背上水壶和沐仪作伴上山,一边放牛一边教沐仪读书、认字、唱歌,还常常给他讲故事。小沐仪最喜欢听父亲讲故事,说父亲的故事讲得有板有眼,比村里人讲的好听得多。

伏虎台后山有个豹子冲,豹子冲的南坡有三冢坟,呈“品”字形排列。顶上一冢大一些,下边两冢小一点。这天,同儿子一块放牛的胡德鹏走到坟前,指着三冢坟对儿子说:

“知道吗?这坟里埋的是太平天国的一个王同他的两个爱妃哩。”

“真的?”小沐仪听了十分新奇,“那您快给我讲讲这里面的故事吧。”

一块儿放牛的小伙伴们听到沐仪要他父亲讲故事,也都赶紧围了上来。

胡德鹏先让他们去查看一下牛,看有没有放得太远的,然后在坟前盘腿坐下,拿出身上带的水壶喝了两口润了润嗓子,又递给沐仪喝了,才神情庄重地对围坐在身边的儿子和小伙伴们讲了起来。

“那还是一百多年前,造反起义的太平天国被官兵打败后,有位王侥幸逃了出来。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杀,他剃了光头装扮成云游四方的和尚,一路化缘来到了梦阳河东的寿宁寺。寺里的长老见他长得五大三粗,臂阔腰圆,留他当了火工僧人,法号智能,专门干一些挑水砍柴的力气活。不久,他的两个爱妃也扮成尼姑跟踪追来,在寿宁寺后山的尼姑庵落了脚。开始年把还都相安无事。时间一长,智能和尚禁不住,时不时避着人跑到后山丛林中,偷偷跟他两个爱妃相会。这样一来二往,免不了就走漏了风声。

“这天也该当出事。天近三更了,通常是不会有人去后山的。碰巧,寺里有两个和尚出外做法事回来晚了。俩和尚路过后山时,忽然听到路边不远的丛林中,隐隐约约传来女人嘤嘤的哭泣声。他俩觉得蹊跷,便借着朦胧的月光,蹑手蹑脚地循着哭声靠了过去。两和尚躲在树丛中伸头一看不禁楞了——智能和尚竞同两个尼姑搂在一起!他俩又屏声禁气地听了一会儿,三人的谈话更是把他俩惊呆了——原来智能是朝庭钦犯,在逃的长毛王!”

讲到这里胡德鹏停了一下,接过沐仪递来的水壶喝了口水。看到儿子同他的小伙伴们一个个睁大眼急不可待的样子,他才又接着讲。

“两和尚回寺后,立即把在后山丛林中看到和听到的,悄悄对长老讲了。长老沉思了好会儿也没说什么,只是叮嘱他俩保守秘密,千万不可泄漏。哪晓得他们的谈话已被一个起夜小解的和尚偷听去了,这和尚为人刁钻,爱财贪色,且平素就与智能不和。他得知智能原来是在逃的长毛王后心中暗自欢喜——‘这可是一大笔赏银啊!’等到长老同迟归的两个和尚都睡了,他便偷偷爬起来溜出寺院,连夜下山去报告了官府。”

听到这里,小沐仪被这个下作的和尚激怒了,不禁愤愤地冒了句:“这家伙真坏!”他的小伙伴们也都为智能和尚揪着心。胡德鹏赞赏地抚了儿子一眼继续讲道:

“第二天凌晨,寿宁寺的僧人们还都在睡梦中,寺院就被官兵围了个水泄不通。

‘快把长毛王交出来!’

‘把朝庭钦犯交出来!’

‘……’

呐喊声把长老惊醒了。他明白昨晚的事已泄漏,连忙派人告知智能,让他赶快逃走。

“智能和尚听了大吃一惊。但他很快就稳住了神。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便顺手操起把劈柴大斧三步两步纵出寺院,杀开一条血路朝后山飞奔而去。官兵们也策马扬鞭**追了上去。一直追到三里外伏虎台后山豹子冲——就是我们这个地方,才将智能和尚团团围住。”

讲到这里,胡德鹏情绪越来越激昂,声音越来越响亮。胡沐仪们也都屏住呼吸急待下文。

“智能和尚何等了得!在官兵的重重包围之中,只见他手持大斧,东突西奔,左挡右劈,上下翻飞,连连砍杀。从清晨一直杀到日出三丈,直杀得官兵们人仰马翻,个个胆颤心惊,人人喊爹叫娘,死伤一大片。”

“真解气!”胡沐仪听到这里不禁喊了声,还猛地拍了下手。胡德鹏赞许地又朝儿子抚了一眼,接着讲道:

“然而,智能和尚终究双拳不敌众手,体力渐渐不支。而官兵还在不断地涌来。等两位爱妃闻赶来时,他已被官兵砍倒在山坡上了。“两位爱妃见了,不约而同长啸一声,杀开血路突入重围,来到她俩心爱的王倒下的地方,双双自刎在他的身旁。

“长毛王和他的爱妃战死后,气极败坏的官兵们割下他们的头颅抛下三具尸身,拖着死伤的同伙怏怏地撤走了。

“伏虎台的村民深深被这位长毛王的英武壮烈,和他的两位妃子的坚贞气节所感动。当天晚上,他们就派人进城,把悬挂在城门上示众的三颗英雄头偷回来藏了。等风声过后,村里人把这三颗头分别连在尸身上,埋在了英雄们拼杀过的这个地方,垒起了这三塚大坟,以表示对这三位英雄永久的敬仰和怀念。”

听完胡德鹏绘声绘色的讲述,再看看身边耸然而立的三塚英雄坟,胡沐仪和他的伙伴们不禁肃然起敬。他们敬仰长毛王的英武,也对两位殉情的王妃深感钦佩和遗憾。





那是秋后的一天晚上,胡沐仪正在月光下的禾场上同腊生他们一块玩“抢羊”,他母亲金玉珍把他叫了回去对他说:“今天早点睡。明天送你去上学,看你还野不野。”

“真的!”胡沐仪一听高兴得手一拍跳了起来,连忙问,“我的书包呢?书呢?笔呢?”

“那不,都在那儿。”金玉珍一边给小妹喂奶,一边用嘴向床头呶了呶说。

原来在床头的站门上挂着一个崭新的书包,深蓝色,上面还用五彩线绣着一条飞腾的小龙呢。这是金玉珍早就给儿子准备好了的。

胡沐仪取过书包就翻。里面装有一本书——他认得书面上的三个字:百、家、姓——还有两支笔,一个铜墨盒,一叠裁好的学书纸。这就是胡沐仪第一次上学的全部用品。不过对他来说已经很满足了。他把书包搂在怀里,喜滋滋的逗着刚刚吃过奶的小妹:

“呵,呵,哥哥要上学喽,哥哥要上学喽!”

小妹被逗得“咯咯”地笑了,似乎也在向哥哥表示祝贺。

“看把你乐的!”母亲金玉珍抿着嘴也笑了。

胡沐仪早就盼望着上学念书的这一天。他表哥就在念书,他羡慕极了。

胡沐仪的表哥叫范青,是他姑妈的儿子,大不了他几岁,都念高小了。说起来表哥还是个苦人儿。胡沐仪的姑父早年就病逝,抛下孤儿寡母生活无着落。是胡德鹏介绍苦命的姐姐去天主堂给神甫帮佣,沐仪表哥才入了教会学校的。

学校歇假了,范青常来沐仪家,一来就引着沐仪玩,给他讲故事,教他唱歌、认字。胡沐仪很喜欢范青表哥,觉得他又聪明又有知识长得也帅。沐仪常想,我也要像表哥那样念很多书、认很多字,懂很多知识,会唱很多好听的歌。

其实,胡德鹏早想把儿子带在身边去读书。一来连年战乱社会很不安定,带个孩子在身边有诸多不便;二来沐仪有了小妹,家里又喂了牛,妻子金玉珍也少不得要有个帮手,他只好违心地把儿子留在家里放牛了。

这年胡沐仪满七岁了。眼看着应聘又要离家的父亲不能带上他去上学,他禁不住伤心地哭了。胡德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同妻子玉珍商量,决定送儿子去村里私塾念书。胡沐仪这才安下心来。

那时,伏虎台周围没有官学。村里办了一所私塾,不大,最多时也只有一、二十个学童。执教的是个前清未进学的童生。家里穷,又不会种田,村里人关照他,让他教几个学童混口饭吃。起初,私塾就办在他家堂屋里,后来嫌他家堂屋太破旧,又黑暗,就把学校迁到了天主堂。伏虎台村没大户,家家靠种田为业,上学念书的都是农家子弟,所求不高,只要能认几个人名字、会打打算盘就行。私塾也一直是农闲开学,田里活路一忙就停课。

虽说读这样的私塾大不如上官学,但终归是上学念书了。所以,胡沐仪一听母亲说要送他去上学心里就乐开了花。当天晚上,他躺在**半天睡不着。心想:明天上学该是个什么样子呢?

想着想着,忽然,胡沐仪觉得自己坐在了一个敞亮的教室里,跟父亲他们学校的教室一般大,一样亮,书桌都是崭新的。周围坐满了般般大的伢们。有宝珍,有腊生,还有些就不认得了。一个个打着背手挺着胸,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脸上笑眯眯的。他父亲站在教室前面一会儿教他们念书,一会儿教他们认字,一会儿教他们唱歌哩。唱呀,唱呀,猛地听到有人喊:“沐仪!”他“噢”地一声醒了——原来是个梦。

“快起来!”母亲金玉珍正在催他,“天都大亮了,还不放牛去!”

“还放牛哇?”胡沐仪搊着朦胧的睡眼不解地问。

“我跟先生讲好了,”金玉珍一边忙着把吃过奶的小妹往摇篮里塞,一边答道,“往后一大早起来放牛,吃过早饭再上学。”

胡沐仪听了只好噘着嘴溜下床,胡乱地擦了把脸就放牛去了。

在山上,沐仪把上学的事告诉了宝珍和腊生。宝珍是个女孩,那时不兴上学。他约腊生一块上学。腊生沮丧着脸说:“我伯我妈说家里没钱,读不起。”

“唉!”沐仪叹了口气,他真为腊生惋惜。

吃过早饭,胡沐仪就迫不及待地挎起书包连连催促母亲:“快点,快点!人家都上学了。”

金玉珍安排好家务,又把小妹托付给了三婆,才领着沐仪出了门。

学堂就在天主堂,老远就听到从那里传来嗡嗡的读书声。

天主堂有五间屋那麽大,直形面南,堂门开在山墙上。祭台占去了一间,学童们的书桌就摆在祭台前四间空地上。沐仪进门时默着数了数,三排,每排六张书桌。每张书桌前都坐着一个学童,摇头晃脑地读着书。有读“子月(曰)学儿(而)时习之”的。有读“狗(苟)不叫(教),树枝挫(父之过)的”。一个个涨红着脸仰望着天读得唾沫飞溅。只有前面靠东墙窗子边还空着一张书桌。胡沐仪知道那是他的,是二伯父早上搬来摆好的。

学童们见金玉珍领着小沐仪走了进来,读书声戛然而止——他们都比沐仪大,有的十多岁了还在唸《三字经》——那一双双惊异的目光被小沐仪和他母亲牵着,穿过几排书桌,一直来到祭台跟前一张书桌旁。

书桌后,笔挺地坐着一位身着蓝布长衫、头戴瓜皮小帽的古稀老者。老者须发皆白、皱纹满面,似在闭目养神。桌上搁着一本摊开了的破旧的书,一副缺了条腿用索线连着的老花镜,还有一把三指宽、尺半长的竹板——沐仪听说过那叫戒尺,专门用来打学童手心的。

这位老者就是塾师二先生。

长大后的胡沐仪读了鲁迅的小说《孔乙已》,总觉得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就是他的蒙师二先生——一个“身着长衫,站着喝酒”的穷书生。

二先生的上辈在伏虎台也算个富户。二先生小时候也是个吃包子只吃馅,吃咸蛋专吃黄的娇娇宝。就是“迂”。头回乡试,人家进场都好半天了,他还坐在一家面馆里翘着二郎腿,要紧不慢地吃着一碗三鲜面。结果误了场,连考卷也没见着。第二回,二先生倒是早早地进了场,文章也写得很顺手。其他考生还没写到一半他就完了。二先生做完卷,见考棚外踱来一位监考官,他连忙捧着卷子迎上去问道:

“监考官先生者,学生卷已成矣!可交乎,不可交乎?”

那监考是个武官。只见他皱着眉瞪了二先生一眼说了声“穷酸”,就一把抓走了考卷。二先生再度榜上无名。

为了供二先生读书,家里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和田产。结果他连个秀才都没捞着。读书不成,种田不会,娶个媳妇跑了,养个儿子死了,父母也被他的“迂”活活气死。只落得他寡人一个光棍一条,靠村里人关照教几个学童糊口。

“二先生,”金玉珍趋身向前轻声说道,“我把沐仪送来了。”

二先生慢慢睁开眼,两手颤巍巍地戴上老花镜瞅了瞅胡沐仪,又顿了一小会儿,才要紧不慢地开了口:“来也?”便指了指沐仪的书桌,“坐哉!”

金玉珍忙说:“还是先拜先生吧!”

“免也,免也!”二先生摇着头摆了摆手说道。他那白中带青的脸都有些泛红了。

“这不能免——不拜圣人,师总是要拜的,马虎不得!”金玉珍答道。

由于学堂办在天主堂,上方供有天主圣像,孔夫子不好摆,学童上学只敬天主不拜圣人。但蒙生上学第一天,是一定要拜先生的,还要行一拜三磕首的大礼。在金玉珍的敦促下,胡沐仪毕恭毕敬地向二先生拜了三拜,就正式成了二先生的门生。

待胡沐仪拜完师,二先生猛地咳了声,教堂里又响起了嗡嗡的读书声。

胡沐仪读的第一本书是《百家姓》。先是先生给他上书。二先生念一句:“赵、钱、孙、李”。胡沐仪跟着念一句:“赵、钱、生(孙)、你(李)”。二先生再念一句:“周、吴、郑、王。”胡沐仪也跟着念一句:“周、吴、正(郑)、王。”上完书,他就回到座位上去读。读熟了会背了,就去背给二先生听。二先生说声:“行也!”就又给上一段书,胡沐仪再回到座位上去读,周而复始。胡沐仪起先倒觉得挺新鲜,蛮有味,读起来声音响亮唾沫横飞,整个身子都晃动着,很是带劲。不出三天,一本《百家姓》就背得滚瓜烂熟。可当二先生考他认字就漏馅了。

那一天胡沐仪背过书,二先生要考他认字。二先生把书打开,用手把书上的字都蒙住,单留“孔曹严华”中的“曹”字让胡沐仪认。胡沐仪看了半天就是不认得。二先生又**个“严”字,他还是不认得。最后,二先生把手移开,胡沐仪认得“孔”字才都想起来了。二先生气得骂了句:“蠢才也!”让他下去再读。

第二天,二先生又把胡沐仪叫了去,把“曹”字和“严”字分别写在两张纸上让他认,他又不认得了,气得二先生直吹胡子瞪眼睛,大声喝斥道:

“中乎哉?不中也!书要一个字一个字瞄着读矣,岂能仰天瞎汪乎?”

结果,一本《百家姓》胡沐仪又读了个把月才勉强过关,弄得他读兴全无。他悻悻地对宝珍和腊生说:“得亏你俩没上学,认字真难,还是放牛自在。”

接着读《三字经》,胡沐仪更没劲了。什么“性本善”,什么“苟不教”,他不懂,二先生又不讲,只是让他坐在那里整天读呀读。直读得口干舌燥屁股都磨疼了。还不能打野,否则小心挨板子。别看二先生平时迂得可笑,打起学生来可不迂。

通常,二先生总是戴着一副老花镜背着手猫着嘴,像个泥菩萨似的杵在祭台前,镜片后一对黄眼珠子满屋睃巡。下面一、二十个学童的一举一动,他都能尽收眼底。你要是打个野向窗外瞄一下,或者边读书手边在下边玩东西,他都能瞅见。待会儿,他一准把你叫去让你背书。点哪段就得背哪段。背不出,你就得乖乖地把手掌伸到他面前。他拿起桌上那把三指宽的戒尺扬起来,朝着你的手心“啪”地一声打下去。不准哭,更不准躲。越哭越躲打得越狠。胡沐仪就上过一回当。

那是背跨门书。过去上私塾,学童每天一到学堂门口,就要把先生头天上的书一字不漏地背给老师听。背着了就让你进学堂,否则不光不让你进门,还要挨板子。先一天,外婆来看望胡沐仪娘儿俩,胡沐仪只顾同外婆亲热忘了背书。第二天跨门书背得疙疙瘩瘩。二先生叫他把手伸出来。胡沐仪颤颤惊惊地伸出手,二先生一板子下去,胡沐仪吓得手一缩,没打着。二先生气得一把抓住胡沐仪的手,一连打了四、五下,打得胡沐仪“哇哇”直叫,手掌顿时红肿起来。

下午吃晚饭时,胡沐仪接连掉了好儿次筷子。

“怎么啦?筷子都拿不住!”金玉珍惊奇地问。

胡沐仪低着头不敢吱声,眼泪涮涮直住下掉。

还是外婆心细些。她托起沐仪的右手一看,不觉大叫起来:

“哎呀,啧啧,手肿得像个包子!谁打的——还不快拿热袱子跟伢敷敷呀!”

外婆一边吩咐金玉珍,一边将沐仪搂在怀里抚慰着,泪水在眼眶中直打转。

小沐仪终于哭了。边哭边吱唔着:“二先生打的。”

那晓得忙着去灶屋取热水的金玉珍听了,不光没责怪二先生,反倒诉说起儿子来:“终归是你贪玩,不好好念书呗!”她还一边给儿子敷手,一边警告说:“下回贪玩,我还要叫二先生打狠些。”

金玉珍说着,泪水也直往下掉。

“唉——”外婆长长地叹了口气,“你们那个二先生心也太狠了。”

没过几天是端午节,学堂放了假。早饭后,金玉珍准备了一花篮节礼,有咸蛋,有虾馓,油面等,让沐仪给二先生送去。沐仪不去,心想:“前几天他那样打我,给他送鬼的礼!”但他终究拗不过金玉珍一再催促,还是噘着嘴提着花篮出了门。

走着走着,胡沐仪忽然调转头钻进了屋旁的巷子,偷偷向后园跑去。他先把花篮藏在园顶上草堆空里,又悄悄从园墙缺口处翻过去喊来宝珍和腊生说:“这里有吓馓、咸蛋,你们快吃吧。”说着,就把咸蛋、虾馓都分给了他俩。边吃沐仪还边说:“二先生太好打人,就是不给他吃!”油面不能生吃,他让宝珍和腊生一人拿了一筒带回去了。

过了好几天,不知是谁说漏了嘴,这事终于被金玉珍知道了。从未打过儿子的金玉珍这回可把沐仪狠狠地揍了一顿,还硬逼着他又给二先生补了份礼。从不对儿子说句重话的胡德鹏知道这件事后,也把儿子好好诉说了一顿。

不过打那以后,二先生再也没打过胡沐仪了。

有时候,二先生给学童们一一上过书倦了,也会坐在学堂前面渐渐地舂起瞌睡来。头一忽儿向左歪,一忽儿向右歪,一忽儿又向前舂一下,口中涎水直流。舂着舂着,终于扑在书桌上了,酣声赛过读书声。

顿时,满屋子书声小了,没了。学童们一个个放心地玩了起来。有的折纸人,有的描画儿,有的估中指赌洋画,还有的小声在那里玩“官打寻强”。

那是一种玩起来蛮有味的学童游戏。在四张小纸上,分别写上官、打手、寻手、强盗,分别折叠起来放在桌上,四人各摸一张。摸到“寻手”的,要在其它三人中找出摸到“强盗”的人。找对了,由“打手”去打“强盗”的手心,边打边唱:“打金鼓,过金桥;官老爷,饶不饶。”摸到“官”字的说饶,“强盗”就可以免打。否则继续打下去。如果“寻手”找错了人,他自己就要挨打。

有时,胡沐仪和周围几个学童玩起来忘了形,声音大了起来,把二先生吵醒了,大伙都会跟着遭殃。不是罚背书,就是罚写字。

字是天天都写的,用毛笔。大些的学童一天写一张大字、一张小字。胡沐仪是蒙童,只写大字,不写小字。开始用模本蒙着描。模本是二先生事先写好的——二先生写得一笔好字,每年春节,村里家家户户的春联几乎全都是他写的。胡沐仪描的第一张模本是“上大人孔乙已”这六个字。他手腕没劲,笔总捏不牢,描一张字要换好几张纸,还是描得弯里疙蹴。字没描好,反倒弄得手上、脸上、衣服上到处是墨。他急得直哭,一边哭一边还得描。

不过胡沐仪算术很好。有一回,二先生出了个题目想考考大家。只见他摇头晃脑地念道:“一个——油壶——斤十七,连油——连壶——二斤一;壶中——装油——知多少,算

出——油来——归你吃。”

没等二先生落音,胡沐仪就抢着答道:“壶中没装油!”

二先生听了高兴得直点头:“对也,对也!对乎哉?是对也!”

那时,重量计单位是十六两合一斤,斤十七两正好二斤一两,当然是个空壶。不过这种换算对一个仅仅六、七岁的孩童来说,能一口答出来确实不容易。无怪乎二先生那样高兴的。

胡沐仪在村里私塾读了不到一年,连一本《三字经》都没读完,二先生就去世了。村里没人顶他的缺,加上战事越来越频繁,村民们终日惶恐不安,学也就散了。直到两年后,他才进入了正规的国立学校。



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四少年不知愁滋味”内容快照:

『四少年不知愁滋味』

“让我们~起双桨,小船儿~开~~……”嘹亮的歌~,从坐落在小湖畔的一间教室里飞出,~~得平静的湖面不时泛起阵阵涟漪。教室宽敞,明亮。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在一位青年教师指挥~正排练合唱。过几天他们就~登台演出,欢庆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了。其实在这些合唱队员中,有好几个“超年儿童”,十六、七岁还读小学。都是因为家里穷被耽误了,直到共和国成立后才~学的。既然是小学生,就让他们补个“节”吧。

~~

>> 阅读第4章 四少年不知愁滋味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