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恐怖·奇幻 > 寻头的鬼子兵 [目录] > 第1章

《寻头的鬼子兵》

第1章第一章

作者:火柴爱上香烟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凡是熟悉中国史的读者,都知道1945年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因为那年日本天皇下诏书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那年,地点在江苏省的太湖,太湖是大陆的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有2200平方公里,相当于19个日月潭,湖中有大小岛屿48个,沿湖群山围绕,江南名城苏州、无锡离太湖不远,坐船半天就可到。

  故事要从一次失败的押运任务说起。

  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晴空万里,湖面上行驶着一艘铁壳汽艇,艇尾挂着一面膏药旗(当地老百姓对日本军旗的戏称)迎风飘摆,这是一艘在内河航行的小炮艇,艇长十余米,航速15节,艇首有一门35毫米机关炮,平时用于长江水域的巡逻,在太湖上出现这么一艘汽艇,倒是一桩蛮稀奇的事情。

  驾驶员是一名叫五十郎的二等兵(在旧日本陆军的十六级军阶里,二等兵是最低的),此刻驾驶室里有他一个人,他不停地打着哈欠。凌晨三点钟,他被伍长从被窝里叫起来,命令他即刻出发,执行一项任务。当时,驻扎在苏州的部队是小林师团,其宪兵队下属有一支水上巡逻中队,五十郎就是中队的一名驾驶员。

  从苏州进入太湖的河道叫越来溪,相传春秋(公元前478年)吴越之战时,越国的水师就是从这条水路攻入吴国的。按照命令,五十郎独自驾驶这艘汽艇,经越来溪进入烟波浩瀚的东太湖,开了整整五个钟头,来到江苏与浙江交界的一个叫小梅口的地方,然后用无线电台通知距此不远的吴兴市日本宪兵队。

  大约一小时后,一支车队开到了小梅口,其中有一辆军用卡车,帆布车篷把车厢捂得严严实实,前面有两辆摩托车开道,摩托车挎斗上都架着机枪。从卡车驾驶室里跳下一名军曹(相当于中士),他蓄着仁丹胡,表情严肃,指挥手下的士兵,从车厢里抬出一只木箱子来。五十郎没有下船(这也是命令的一部分),透过驾驶舱的玻璃,看见军曹带着五名士兵,小心翼翼把木箱子抬进了了船舱。五十郎一眼就认出,这是装迫击炮弹的专用木箱,通常可以放十枚炮弹,看得出箱子并不沉,所以里面装的不会是炮弹。

  究竟装的是什么呢?五十郎猜不出,他也不想知道,只想太太平平跑完这一趟任务,最近战局越来越不利,美国人在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枚超级炸弹,死伤特别惨重,五十郎的伙伴们都在估计,这场仗,日本是打不下去了。

  驾驶舱后面是船舱,挤进了六个人,还有这只箱子,军曹对五十郎说了一句“去苏州”,然后返回船舱,把门一关,再也不出来了。

  由于汽艇搭载了人和货,航速明显放慢了,五十郎估计,返回苏州至少是下午两点。八月份,炎热的夏季已近尾声,在宽阔的湖面上行驶,湖风席席,但是把六个人和一只箱子关在狭小的船舱里,只靠一扇很小的汽窗来通风,五十郎知道会是什么滋味,肯定又闷又热,象蒸笼里的馒头。

  船上的无线电一直开着(这也是命令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吃午饭,五十郎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不过一饿,瞌睡虫就赶跑了,五十郎轻松地把握着方向舵,猜想着回到驻地以后,会吃上一顿如何丰盛的午餐,他几乎不用观察水面上的状况,因为太湖里只有木制帆船,很少有机器船,渔民们老远看见这艘架着机关炮的汽艇,都避之不及,生怕惹麻烦。

  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它彻底改变了五十郎的命运。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五十郎从无线电里收听到的一则广播,正是日本天皇裕仁亲自宣读的《停战诏书》,宣布接受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政府联合发表的《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可以想象,当五十郎听到这则广播时,是如何的目瞪口呆。

  停战了……投降了……可以回家了!!

  自应征入伍,已在中国整整待了六年,做梦都想着老家鹿儿岛,还有温柔的老婆、七旬的老母……所以当听到由军队最高统帅下达的投降命令,身为军人的五十郎没有丝毫的沮丧,反而欣喜若狂。要不是手里握着方向舵,他会迫不及待地跑向船舱,把这个天大的消息告诉船舱里的人,让所有的人分享他的喜悦……

  这时候,他明显感觉在船的右侧发生了一种震动,也许是触到了什么东西。

  八格!五十郎暗暗咒骂。

  风平浪静的太湖水面下,也有可怕的漩涡和暗礁存在,尤其是暗礁对行船极具威胁,乐极生悲,五十郎显然疏忽了,如果真的撞上暗礁,船底进水,麻烦就大了,万一船沉没,船上的士兵怎么办?那只箱子怎么办?自己恐怕难逃军事法庭的制裁……

  在宣布投降的当日,居然遭此厄运,绝对是倒霉!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他不可思议。五十郎清楚地听见从船舱里传来一阵弦乐声……咦!有人弹琴?

  有人把美妙的琴声形容为“高山流水”、“大珠小珠落玉盘”。而在五十郎听来,却如同站在一座冰山前,彻骨之寒,穿透了五脏六腑。

  五十郎不由打了个冷战,心里嘀咕:“难道他们带着乐器?”

  他决定去看看,于是把船暂停,钻出驾驶舱。

  汽艇不大,船舱就在后面,咫尺之遥,就在接近船舱门的时候,五十郎看见了一样东西……

  那样东西,姑且可以算“人”吧。

  它身材高大,约有二米,长着一张青紫色的面孔,眼睛大如鸡蛋,几乎占去脸部的三分之一,鼻子又扁又宽象猩猩,嘴巴却细如一条缝(五十郎怀疑这张嘴能否进食)。它穿着一件大红色战袍,外面罩着一套金灿灿的盔甲,象一位古代武士,手里没有兵器,怀抱着一把琵琶。

  刚才的弦乐,一定是这把琵琶弹奏的吧?

  五十郎暗暗在想。

  五十郎站定了,不敢往前走,那个东西和五十郎对视了大概五、六秒钟,转身就走了,消失在船尾。五十郎想象不出那个东西是如何离开汽艇的,如果它跳水的话,应该发出扑通一声,哪怕展翅飞走,也会有扑啦啦的声音,可它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船舱的门半掩着,五十郎还没有走进去,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血腥气。

  船舱里血光一片,军曹和五名士兵东倒西歪躺在地上,他们的头都不见了,手里握的三八式步枪就象小黄瓜被一切为二,断成了两截。

  五十郎估计,他们的头,连同武器,是被某种巨大的力量齐刷刷斩断的,否则一个个来斩的话,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惨叫声肯定不绝于耳,而他分明什么也没有听见。

  但是,他们的头呢?

  五十郎下意识地抬头望去——若非亲眼目睹,五十郎绝对不敢相信。六名帝国军人的脑袋就象吸铁石一样被牢牢地吸在船舱顶上,排列整齐,左边三个,右边三个。六双惊恐的眼睛俯瞰着五十郎,有的嘴巴紧闭,有的微微张开,好象要呼喊……

  五十郎赶紧把头一低,不敢再看。

  那只木箱已经被打开,五十郎小心翼翼把头伸过去,看见里面有一只镂花雕刻的檀木盒子,檀木盒子里面放着一只金匣子,金匣子里面放着一只银匣子,银匣子里面放着一只铜匣子……五十郎数了数,不算木箱子,一共有八只套匣,最里面的是一个白玉质地的小匣子,形状象一口棺材,这口小到可以放在手掌心的袖珍棺材,里面空空如也,啥也没有。

  五十郎呆了足有一刻钟,不知道该怎么办。

  终于,他作出了决定,刚才的所见所闻,估计没有一个人会相信,因此他的下场不是军事法庭就是疯人院,反正战争已经结束,让军纪见鬼去吧。

  汽艇绕过了大贡山和小贡山,停在一片茂密的芦苇滩里,这里离岸边不远。五十郎砸坏了艇上的无线电台,涉水上岸,他打算走陆路去无锡,他跟无锡市宪兵队的植田君是老乡,关系很熟,打算向他求助。

  五十郎上岸的地方叫齐家村,是太湖边上一个很普通的渔村,村民都靠湖为生,男的捕鱼,女的采菱捞藕。五十郎必须徒步穿过村庄,这儿离通往无锡的公路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五十郎尽量悄悄地走。

  当地老百姓把日本兵叫作“鬼子”,一说起鬼子兵,脸上的表情往往是恐惧和痛恨交杂,所以五十郎不想被村民发现,自己孤立无援,一旦被发现,难逃一死。

  他沿着一堵用竹篱笆扎起来的院墙快速前行,肚子饿得咕咕叫,透过篱笆的缝隙,他看见一只芦花鸡带着一群小鸡正在院子里散步、啄食,院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人,五十郎跨进院子,直扑鸡窝,从稻草堆里掏出一只尚有余热的鸡蛋,敲破蛋壳,把蛋清和蛋黄吞进肚子里。

  吃完鸡蛋,他朝那间屋子扫了一眼,那是一间用泥土和砖头砌起来的平房,屋顶铺着稻草,屋檐下挂着一只腌制的猪头,垂着一对大猪耳,耳朵上竖起一根根的猪毛,猪眼睛半开半闭,盯着这位不速之客。

  在乡下,猪头可是过年才能吃上的美食。

  在窗户的下面,摆着一块木砧板,板上有一把切菜刀,还有两根洗净的年糕,没来得及切。五十郎抓起年糕狠狠咬了一口,年糕是糯米做的,松软又有弹性,五十郎把另一根年糕放进口袋,打算溜之大吉,就在这时候,他听见屋里传来一种声音……

  是水的声音,那时候的乡下没有玻璃,窗户全是纸糊的,上面有破洞,透过一个洞,五十郎朝里窥望,他看见一个白花花的身体正在洗澡,原来是个女人,她坐在一个大木盆里,用瓢舀水往身上泼,一对晃动的**仿佛在和五十郎打招呼……

  五十郎已经很久没有看见过女人的**了,这下子,他再也迈不动步子了。

  洗澡的女人叫秦寡妇,她一个人在家,孩子送到邻村亲戚家去了,今天她预备招待一个人,他姓万,是村里捕鱼的好手,人称鱼老万,一个寡妇用洗澡来招待一个男人,不难想象他们的关系,何况还要烧一大碗汤年糕。

  五十郎拼命克制住冲进去的念头,再三告诫自己,此地不宜久留,赶快离开这儿,可鞋底仿佛被胶水粘住了,直到秦寡妇擦干身子穿上衣服,他才很不情愿地转过身,发现身后站着一个人。

  鱼老万跨进院子,发现有人躲着朝窗户里偷看,还以为是村里的二流子,鱼老万开始只想把他吓跑,不想闹出很大的动静,毕竟自己和秦寡妇的关系处在秘密状态,惟恐招徕村里的流言蜚语,可仔细一看,那家伙穿着一身黄军装,打着绑腿,一双大头皮鞋,尤其那顶军帽格外刺眼,鱼老万立刻吓呆了——

  鬼子兵?!

  再一瞅,这个鬼子兵既没有扛着常见的三八大盖,腰带上也没有挂一件武器,连把刺刀都没有,而且孤零零的就一个,好象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真是奇怪!

  太湖上一直有抗日游击队活动,他们隶属于新四军的太湖支队,与沿岸的老百姓关系比较融洽,鬼子的汽艇沿着太湖进行扫荡,每经过一个村庄,都要大肆搜捕游击队,闹得村里鸡犬不宁。

  四年前的一天,齐家村的村民听说鬼子兵又来了,扶老携幼,上山躲避,当时鱼老万的媳妇怀有身孕,一路上慌慌张张,导致流产,一个礼拜不到就死了。所以,一提到鬼子兵,鱼老万的牙齿就咬得咯咯响。

  今天,鱼老万跟一个来路不明,而且手无寸铁的鬼子兵狭路相逢,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说时迟那时快,鱼老万抄起砧板上的切菜刀,怒吼一声,朝五十郎猛劈过来……

  秦寡妇听见院子里的动静,出门一看,目瞪口呆,院子里一片血光,血溅得满地,那血还带着热气,就连挂在屋檐下的猪头也被溅到了,分不清是猪血还是人血,地上趴着一个鬼子兵,**的脖腔里还在往外喷血,手和脚机械地挣扎着,戴军帽的头颅一直滚到了院子的角落,骨碌碌原地打转,还没有停下。

  鱼老万象根木桩一样戳在地上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一把切菜刀,顺着刀锋滴滴答答淌着血。

  秦寡妇吓得昏了过去。

  齐家村后面有一座低矮的山丘,名叫卧龙岗,从山腰至山顶,连绵一大片,都是齐家村大地主齐耘堂家的祖坟。齐耘堂已经死了,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子承父业,当了大地主;老二是国民党军统特务,中校军衔,算是齐家村最有出息的一个。

  当晚,离齐家祖坟不远的小树林里,出现了两条黑影,他们吃力地抬着一样东西,来到树林的中心地带,就地挖坑,这两个人就是鱼老万和秦寡妇,要把五十郎的尸体埋在这里。

  “我居然杀了一个鬼子兵……”杀人后的鱼老万没有复仇后的喜悦,反而手脚冰凉,出了一身冷汗。他压根儿不知道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日本人投降了,杀了一个鬼子兵,可被视作“战争行为”不予追究。鱼老万和秦寡妇惟恐大难临头,猜想鬼子兵一定会倾巢出动,寻找这名失踪的士兵,幸好当时没有人在场,两人决定把尸体埋掉,神不知鬼不觉。

  “我说……”秦寡妇忽然停下来,月光透过树林的缝隙投下来,照在她惨白的脸上,让鱼老万打了一个冷战。

  “那颗头呢?”秦寡妇问。

  “我先把它藏在鸡窝里,明天一早扔到村口的粪坑里,没人会发现。”

  秦寡妇摇了摇头,“这样不行!我听村里的长辈们说,所有的鬼里面最忙的就数无头鬼,他们会到处找自己的脑袋,如果没有脑袋,就不能转世投胎,就要一直待在地狱里受煎熬。”

  “那你说怎么办?”鱼老万也没了主意。

  “把头扔得远一点,最好扔到湖里去,让它变成鬼也找不着。再把坑挖得深一点,土填得厚一点,让它变成鬼也爬不出来。”

  鱼老万点点头,心里嘀咕,这女人心真够狠的,我已经砍了他的头,她还要叫他做鬼也找不到头!

  埋完尸体,两人一路下山,秦寡妇又跟鱼老万说,“老万,咱们可是闯下大祸了,杀了一个鬼子兵!你最好还是出去避一避,等上十天半个月,风平浪静了你再回来。”

  鱼老万说:“我们想到一块去了!我连地方都想好了,南太湖有一座叫九尾山的荒岛,岛上有间茅屋,我在那儿避过雨,是个不错的地方。”

  秦寡妇说:“我知道那个地方,离麻头岛很近,那里可是刁炳常的老巢!”

  当时,太湖里除了游击队,还有湖匪横行,其中势力最大的一股土匪,匪首叫刁炳常,手下有几百名土匪,个个杀人如麻,他们的势力范围在东太湖一带,堪称太湖一霸,就连太湖支队遇到他们都头疼,不敢跟这些杀人不眨眼的土匪硬碰硬。

  鱼老万安慰她说:“我跟湖匪打过几次交道,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他们只拿走我捕的鱼,没有动我一根手指头。说实话,我宁愿跟土匪打交道,也不想碰上鬼子兵!”

  当天晚上,鱼老万就驾着他的渔船出发了,驶往九尾山,临行前,秦寡妇为他准备了很多食物,有番薯、玉米棒、年糕、辣椒,担心他营养不够,把挂在屋檐下的猪头也给了他。

  鱼老万驾驶的是一种在江南一带常见的中型渔船,长有两丈,船底尖圆,可以摇橹,也可以扯篷(即船帆)。这种船既经得住风浪的颠簸,又可以摇进狭小的河道,不少渔民都以这种船为家,住在船上到处漂浮谋生,由于它的船舱席篷多是黑色,所以当地人叫它“乌篷船”。

  船行至太湖中央,周围夜色深沉,湖气弥漫,鱼老万从布袋里取出五十郎的头颅,扔了下去,扑通一声,戴着军帽的头颅没有马上沉没,漂浮在水面上,五十郎的眼睛始终睁着,盯住鱼老万看,嘴巴微张,好象要对他说什么话。

  鱼老万赶紧抄起一根撑船用的竹篙,对准那颗脑袋戳了两下,它终于沉下去,被茫茫无际的太湖吞没了。

  鱼老万观察一下风向,朝南吹,正好顺风,船篷原来是卷起来,吊在船桅上,他揭开篷索,哗的一声,篷落了下来,就象一张卷起来的地毯从天而降,立刻鼓满了风,船速加快了,在风婆婆的吹动下,朝九尾山的方向驶去。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第二章”内容快照:

『第二章』

几天后,从苏州~东太湖的~来溪~,缓缓行驶着一艘双桅中型帆船,这是江南一带载客运货的帆船,比乌篷船~大得多,船~有三个人,领头的~刘孝北,三十六岁,是~海沪南警察局侦缉队的一名警长,旁边的年轻小伙子~唐明,在警察局任文书,抄抄公文,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日本人宣布投降的第二天,蒋介石电令国军以最快速度接管各大城市。那些由日本人扶植的~机关里,~们人人自危,老百姓暗地里给他们的

~~

>> 阅读第2章 第二章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