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社会·历史 > 孝典 [目录] > 第7章

《孝典》

第7章二十二、父慈在先子孝在后

作者:混世魔王三世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孝典二十二、父慈在先子孝在后

在所有著作中讲到慈孝时,皆将慈置于孝前,《礼记》载十义是:“父慈、子孝……臣忠。”

汉令狐茂上书汉武帝:“父慈母爱,子女才会孝顺。太子子盗父兵,那也不过希望能救助他的灾难,以自求多福,免于刑责而已,我认为这并无图谋不轨之意。”

好个令狐茂呀!将不孝归为武帝不慈,为太子开脱——太子无罪。

田千秋上书武帝:“儿子窃弄父之兵马,应判笞刑,而天子儿子过误杀人,当判何刑?”皇上于是彻底觉悟……感伤太子无罪,建思**又建归来望思子台,思望太子魂兮归来,天下人为之悲伤不已。

在那个年代如此暴烈的武帝最后尚且反省,认为儿子谋反无罪,如此看来这孝与不孝还是要承认父慈在先子孝在后的道理。

必定天下没有一个儿子是出生在父之前。

孝典二十三、佛教与孝道

本世纪初我得了一本莆田广化寺印赠的《德育启蒙》,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与我实为一体。我爱自身,应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荣亲。既出家当了和尚,烦恼丝剃尽,头顶烫出点,发肤皆毁,还有什么孝可言。司马光说:“三千种罪过没有比不孝更大的。最大的不孝没有比超过断绝祭祀的。怎可轻易听信违背礼教的情感,放纵趋向佛法的心意,本身的双亲年老,却抛弃家庭,断绝祭祀,奉养,缺损当世礼节而求来世利益!…他们捐弃父慈子孝的天伦之情,多数是为逃避众役。”佛与孝是如此的违背,但主张孝治天下的帝王却允许佛教发展成中国第一大教。由此可见孝在中国并不十分重要,也很少提倡真正的孝亲,帝王们是利用孝为忠君服务,提倡佛是为了自身的统治方便。

孝典二十四、韩非子与孔子论舜

“古代记载”:舜做了帝王,其父以臣子之礼去朝见,舜见了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丘说:在这刹那间,真危险的很,天下人皆注视着这个场面啊!对于道德高尚的,父亲诚然不能把成了君主的儿子再作儿子看待,而君主也诚然不能把成了臣子的父亲作臣子看呀。”韩非评论道:“我认为从这点看,孔丘根本就不懂孝悌忠顺之道。难道道德高尚的人,在朝庭就不能做臣子的君主,到家来就不能做父亲的儿子吗?”

韩非还说:“瞍是舜的父亲,被舜流放了,像是舜的弟弟,被舜杀死了。舜流放父亲,杀死弟弟,不能称为‘仁’;把君主的两个女儿娶做妻子,不能称‘义’,不讲仁、不讲义不能称他为‘明’”。

舜是一个没有禀告父母就娶了妻子的人。这显然有悖于孔子的无违之说,因此,当有人对此提出疑问,孟子解释说:“舜这样纯粹是出于孝心,因父母对他不好,如果告之就娶不成,男女结婚是人与人之间必然的关系,他如果向父母提出结婚,在他身上这种关系就会被抛弃掉,既然无后为大,那么他为有后代而娶妻,虽然没告父母,实际上却同告了一样。可见在儒家看来,为传宗接代,在其他方面有违孝道也是可以的。”

《史记》中说:舜以孝闻名,但其父与弟却两次设计杀舜,而舜的反应是更加孝顺父亲与恩爱弟弟。

舜被列为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孝。称赞他:“孝感动天心。”这就来了问题:孝感动了天心,为何却感动不了父心、弟心,相反是引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杀身之祸。接下来的问题更大的,舜在残杀他的父与弟面前不是反抗,不是痛恨他们的恶行而是更加孝顺父与友爱弟,而尧竟也不惩罚杀舜的父与弟,同时却很看重舜的孝行委以重任并将两个女儿给了舜,最后将帝位也让给了舜。

原来孔孟鼓吹的尧舜之世竟是如此不可取!杀人者不受惩罚,只管一次次谋害儿子而儿子越被谋害反越加孝顺。世道如此黑暗,老子、儿子都不明事理,这那里有一点盛世的味道,最黑暗的世道也不过如此。

舜这样的愚孝十分地不可取,它助长了一切暴父的暴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

愚父愚母们会觉得他们对儿女无所不可,越对不起儿女反而就会得到越多的孝顺,完全抹杀了人性与亲情

孝典二十五不孝治天下

刘邦的长子,齐王刘肥来长安朝见,参加吕后的宴会。汉惠帝刘盈认为刘肥是兄长,请他坐在右边尊位。吕后怒火上升,暗中教人斟一杯毒酒,放在齐王面前,向他祝福。惠帝让兄完全符合孝悌之道,反被吕后所不容,竟至于要害死齐王。

曹雪芹笔下贾妃由于当了皇帝的小老婆就变成**。她的母亲王夫人、她的奶奶贾母见到她就跪拜,她的父亲贾政就只能隔帘参见,弟弟贾宝玉无她的口喻就不能见她这个姐姐。红楼梦中写道:“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乃启:无喻,外男不得进见。”

皇家遵奉的礼仪就是如此毫无人性可言,哪里有什么孝亲、亲情之人伦?!

封建社会中父在世时,子与之分户单过就是不孝。但清朝皇家礼仪规定:公主出嫁后不与公婆同住,免得公婆天天要对公主行君臣大礼,三拜九叩,而附马又必须对父母尽孝道,所以干脆让附马住外舍,附马要见妻子,须先由公主“宣召”,所以不便时时求见,公主见丈夫,也得找个理由才宣召。他们名为夫妇,却难得共枕席床。因此,清代绝大多数公主,都没有儿女,同活寡妇差不多。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帝室之女岂不尽是不孝之女?

清尊孔崇儒到了登峰造极。礼教也到了污浊不堪之地步。从上面之情看,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常)最重要的是封建道德皆因皇家礼仪而错了大位。

说帝王以不孝治天下就是言之不虚。

孝典二十六、三论商鞅

两千年前的贾谊评商鞅:舍弃礼义……只知道爱儿女……爹娘置于脑后…………日甚一日……杀兄杀父,层出不出。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定商鞅的罪:毁灭孝悌,败坏人的天性。

从古至今商鞅一直逃脱不了毁灭孝悌之罪,孝道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那么受父之精华,母怀胎十月而产下的儿女难道不是祖宗的血脉吗?爱护肤发是孝行,爱护祖宗的血脉——儿女不就是更大的孝行吗?

商鞅变法结果是家给人足,子女有大量的财物供养双亲,怎能说置爹娘于脑后,这难道不比那二十四孝中的因为缺食埋子省粮来供养老母强一万倍吗?

杀父杀兄层出不穷就更是无稽之谈。史记是这样评说商鞅变法: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我同意章太炎的商鞅毁灭孝悌之说,但我与章太火不同的是我不认为这是罪,而是一种先进的文明行为,是伟大的思想解放。

过去古人为了压迫,愚弄而编出了孝道这套统治思想。而当今科学战胜迷信,民主战胜专制的时代,父子平等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兄弟间平等相待。

当今共和国法律不是允许小孩受父母虐待后可以状告父母吗?

唉!两千多年前商鞅就让秦国父子兄弟平等了,真是令人赞叹!何罪之有!

孝典二十七《孝径》论孝与鬼神

讲起孝道来首推的就是孔子的《孝径》。

让我们看一下孝与天地神鬼之缘吧。

[原文]子日: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感应章》

[今译]孔子说:到宗庙祭祀表达到了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述评]“宗庙致敬”是为了让鬼神享受。一旦做到了孝悌,天地鬼神就会“明察”你的孝行,有所感应。神明是无所不能的,人之吉凶祸福俱操其手,有了神明的护佑,就能无所不通,大吉大福了。正式列入正史“孝传”中的,最早的是晋朝的王延。王延九岁时,母亲去世了,继母总是虐待他,冬天给他穿的棉衣里塞的是蒲穰和烂麻头。王延明知这样当别人问起时却从不说破,反而奉事继母更加恭谨,在寒冬腊月,继母想吃活鱼,让王延去找。王延实在弄不到鱼,结果被继母鞭打得遍体鳞伤,鲜血直流。他跑到汾河边扣击冰凌大哭,河里突然跃上一条五尺长的大鱼来。王延把鱼带回家。继母吃了几天也没吃完这条鱼,于是心中感悟,从此对待王延如亲生儿子一般了。

从王延的故事里,告诉人们两点,一是对继母要同样尽孝。《仪礼》中说:“继母如母。”因为父亲娶了她,所以和亲生母亲是一样的。作为孝子不能对之有所区别。二是尽孝只是看晚辈的行动,不能反求长辈慈爱与否。儿子对于父母只应有一个心思,那就是尽孝,对于父母是否爱自己,与当儿子的没有关系。即使父母很讨厌儿子、虐待儿子,儿子忍辱负重,孝还是要尽的,这才称得上是孝子。这就是《孟子》里说的:“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我竭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孝是晚辈对上辈的,至于上辈不爱晚辈,则不属于下辈应关心的内容,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而且连上天似乎也是如此,这神灵感应只着眼儿子行孝与否,对父母的不慈,倒是视而不顾,也不会有甚么报应的。当然,天意实乃人意,天意如何如何,还不是人的竭力观念的反映?

因孝而神灵感应,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人所熟知的黄梅戏《天仙配》里演的董永和织女人神之恋的爱情故事了。天上织女,因天帝怜董永卖身葬父的大孝,令其下凡相助。

诸如上述孝能通神的故事。像森林遇虎,虎知为孝子而不伤害的;渡江遇风,因船中孝子而风平流静的;父母去世,群鸟帮孝子衔土成坟的,等等,不一而足。

孝典二十八、谢东生评《孝经》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在编瞎话。

“孔子说:‘先圣帝王都有至高无尚的美德和非常重要的道理(孔子指孝道)用它来治理天下……因此天下百姓和睦相处得十分和谐,上上下下都和和气气,互相皆无怨恨。’”

孔子提到的历史是不断血腥惩罚与残酷杀戳的历史;是暴君们、贵族们拿百姓殉葬的骇人听闻的历史;是子辈的肉被当做美味佳肴的恐怖历史。

那里有什么上上下下和和气气,有的就是奴隶们被象猪狗一样的对待,平民们对暴政的怨恨与不断反抗。

最后孔子说道:“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孔子将孝推移至暴君们身上,这是变孝成了统治者们的统治工具。故孔子得到了几乎汉代之后的一切大小暴君们的喝彩,成为暴君之师!

天子章第二说:“天子热爱、孝敬亲人……天下亿万百姓就都仰赖他。”

全是屁话!《二十四孝》中的大孝子汉文帝刚一登基就杀少帝、梁王、淮阳王、常山王;与约为昆弟的匈奴数战;淮南王刘长也谋反。

孝若真是灵验,汉文帝这个大孝子何必动刀兵呢?天下因为他孝就太平了吗?

诸侯章第三所言:富贵、社稷与孝道有何关系?

卿大夫章第四所言:“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盖卿大夫之孝也。”

以守旧换取孝行实不可取。

 “卿大夫之孝”被古人首推的模范是孔子。然而孔子本人办私人学堂,“有孝无类”创儒学这能说是符合上面三种孝行吗?孔子又怎能被推为“卿大夫之孝”的模范?

孝是多么奇怪的事情,明明是不孝,却被认为是孝。

士章第五言:“以忠诚和顺从的心待奉君王和师长,就能永保奉禄和官位,而得以长守先祖之祭祀,这便是士应尽的孝道。”

孝道在此又发展、扩大了,孝除孝父母、忠君外,还要孝师敬长。《孝经》中的孝真是令普通人无法理解,君师、长皆成为父母了。

庶人章第六:“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庶人——老百姓之孝是我认为最符合孝道的孝。我承认这种孝并认为它是美好的,应该发扬光大的。

但《孝径》将孝按人的地位分成天子孝,诸侯孝,卿大夫孝、士人孝及庶人五个等级是十分谎谬的。

孝不能划分艾级,也不能因人的地位而有不同的解释!

三才章第七道:“以天地的真理教化百姓不须严历执行就能获得成效,以天地真理治理百姓不须严历执行就可获得大治。”

究竟那朝靠孝获得了大治?

春秋时期一百多个国家,战国时期十多了个国,,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没听说哪个国家是以孝治天下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就延生于春秋。孔子抱着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理论周游列国,求取七十多位国君,但不被任用。为什么?

所有的国君都怕亡国,尤其是孔子以孝治国那一套,国君深知以孝治国国必衰,其是一条亡国之策。齐国宰相晏婴反对齐景公任用孔子,就是痛恨儒家的孝道。

孔子把孝捧得如此之高,然而得不到任何一位掌权者的赞同、施行,这就说明孝根本不能与治国绝对连系起来。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可称得上孝子只有两位,可见连弟子们也不信孝的神话。孝治章第八道:“……天下太平,灾害、祸乱也就无从发生了。”

“……天子若具有以孝治天下这种崇高的德行,四方各国必定顺从他的教化。”

孔子总是大话、空话连篇。《二十四孝》中的“仁孝闻天下”的汉文帝,内忧外患就没断过。内有同姓王的谋反、异姓王的称帝,外有合了亲的匈奴的不断侵略,谁把个大孝子汉文帝当回事了。

清代的康熙、乾隆对“孝治天下”更是热心,但四方各国就归顺了吗?俄国首先就迫使康熙签订了吃了大亏的“尼布楚”条约,英国外交使节不要说归顺二字,就是连跪拜礼都不行,从道光帝开始左一个、右一个不平等条约几乎使中国亡了国,皇帝只不过是洋人的傀儡而已。到了袁世凯,还是以孝治国那一套。为了当“孝治天下”的皇帝,竟然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这分明成了“以孝卖国”了。不是人家来归顺,而是如此一个大国归顺一个小国了。

蒋介石也是以孝治天下,最后归顺了美国。逃到海岛去了。家、国皆失。

圣治章第九道:“人心行为没有比孝亲更伟大的了。而在所有的孝行中,没有比尊崇和爱戴自己的父亲更为重要。”

孝说到这就变了味道,对母的孝应与对父的孝是同等的,孔子却分出了父尊母卑,这分明是教人不孝。孔子与那些古代西方封建御用文人一样强调父权而贬低母亲。在《圣经》中上帝给予子民“十戒”,其中一条是“孝敬你的父亲、母亲。”而西方御用文人却故意不提母亲,而只是断章取义地说:“孝敬你的父亲。”从此来强调父权(其最终本意是强调君权。这一点被约翰•洛克揭露的十分清楚)。

纪孝行章第十道:“……五个方面都能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事奉双亲的孝子。”“……这三种行为不除去,即使每天用三牲供养父母,仍然不能算是一个孝子。”照此衡量人孝与不孝还有孝子吗?

在圣人口中的孝实在是个大笑话,它无一定的标准,标准多的让人甚至一辈子弄不明白。五刑章第十一道:“孔子说:‘属于五刑犯罪条款有三千多,其中,犯不孝罪所判的刑罚最重。’”

《孝经》中鼓吹孝的神奇作用有许多处,认为以孝治天下就可享天下太平、大治。

既然如此,为何刑罚有三千多种?为何用如此多酷刑治理国家?

说来说去孝是不能治国的。

广要道章第十二道:“让君王安心,使百姓太平,没有比用礼节更好的办法了,礼,诚敬而已。”

不是说“以孝治天下吗?怎么又出来个礼治天下?

广至德章第十三道:“君子教化人民都能推行孝道,为的是要人民尊敬天下父母”。

封建社会推行孝道就象巴金所说:是教人做奴隶。

广扬名章第十四:与其他内容重复,故不评述。

谏诤章第十五道:“做儿子的看父亲有不义行为,就应直言相劝……儿子如果一味盲从父亲的命令,那又怎能称为孝子呢?”

若有几个敢谏诤的儿子,有一个算一个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了,汉丞相曹参与大总统袁世凯之子,就是例证。

感应章第十六道:“宗庙致敬,鬼神著点。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越说越玄了,孝能通神。这是现在小学生都不信的神话。可古之圣贤、君王、大人们却奉为至宝,可笑呀!

事君章第十七道:此章孝字一个不提,专门论述如何奉侍君王。这就验证了一句名言——孝经是忠经。

丧亲章第十八道:“丧不过三年。”

不要说服丧不超过三年,就是三年有多少人做到了?孔子本人是否做到了?身着丧服竟不经邀请就去赴宴,可是孝子的行为?

《孝经》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人、百姓皆是一部自欺欺人的经。

《孝经》是君主们手中的软刀子,是宰割百姓的利刃。

以孝治正下,为何治不了不孝?为何用极刑对待不孝?为何罪莫大于不孝?手段的残忍,说明目的的丑恶。

孝典二十九、毛泽东非孝

《孝典》上卷我已将毛泽东定为二十四逆之一,大书了一笔,便还觉得不够畅快,故此再特书一笔。

一九0二年毛泽东第一年上私塾就顶撞老师,用《论语》中圣人语反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老师。

父亲知道后欲痛打毛泽东,毛跑出三天没有回家。后来毛三十多年后风趣地称这是一次胜利罢工。为什么呢?毛说:“我父亲的暴厉态度,比以前稍微好一点,而教师也温和多了。”此时伟大的领袖才不到10岁。

毛毫不留情地述说父的不慈:“他常常打我和我的弟弟们,关于钱这样的东西,他不给我们,而且给我们吃最不好的东西。每月十五日他对于他的工人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和饭吃,可是永远没有肉,对于我,则既无肉,又无蛋。”

毛在谈到反抗父亲不慈时总结到:“当我用公开反叛的方法来保护权力的时候,我父就宽和些,反之,当我驯善服从时,他只是骂我打我更厉害。”

“保护权力”,毛说的无比正确,孩子不受大人虐待是天经地义之事,受虐待则可不孝。媒约之言,父母之命为毛泽东娶的媳妇,毛泽东根本不认,又是一不孝行为。

再岁数大些毛泽东连族长都当着族人面子大加痛斥,好一个族中的不孝子弟!

上城里的学校又将校长赶走。

继而驱逐张敬尧出湖南,并欲建湖南共和国。

最终驱蒋总统到台,建立共和国。

按《圣经》里的孝道说:毛泽东是大不孝。

开国,改朝换代者不计其数,而能象毛泽东未得天下就将孝道在红色政权下彻底革了命的唯有他一人而已。在一九二八年根据地的《施政大纲》中,毛就明白规定:“反对大人打小孩”这一慈父般的思想使多少代子女得了大福,真正享受了父慈母爱。

孝典三十、孝在中国

甲骨文中就有孝字,可见孝的概念在中国起码有三千年之久的历史。

杨荣国评论说:“孝,这一方面要殷族中人对祖先尽孝,以加强氏族的团结;另方面导致被奴役的人孝规规矩矩,不要反抗奴隶主统治。”

孝到了周代成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孝到了春秋,儒家创始人孔丘将孝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地位——以孝治国。

封建社会极受推崇的《孝经》几乎成了中国的圣经,因而它成为暴君——帝王注释最多的经书。

 孔丘这个被暴君捧起来的圣人对孝的解释是违反人情的,丘说:“只是养父母不能称为孝,因为人同时也在养着牲畜,因此对父母不仅要孝,还要敬,才算孝,否则与养牲畜有何不同?”

孔丘有父母,也养过不少牲畜,他所养的牲畜与天下一样,或是用来干活或是宰杀吃,他养父母也必定与天下人一样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孔丘绝不能将父母象牲口一样用来干活、宰杀,而这正是天下人养牲畜与养父母的根本区别,而孔丘将这人与牲畜的区别用一个敬字抹杀了,这一抹杀将中国人骂了两千多年——你们养的二老双亲都是猪狗呀,因为你们不敬!

为何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忍受着这一奇耻大辱,不敢对此孝敬稍加评论,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们立下诽谤圣人罪,谁敢逆孔圣之言就是犯罪,那你可真正就成牲畜了,或服苦役,或杀或砍随意处罚了。

且慢,孔子被捧成圣人享受独尊的荣耀那是后话,从孔子创儒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几乎过了四百年左右的慢长时空。

尤其在孔子带着他的儒家理论周游列国时其状狼狈不堪,孔子最被人嘲讽的就是他的孝道理论。

齐国宰相晏婴反对齐景公用孔丘时说:“提倡厚藏,流费民财,致使国贫;主张长久守丧,哀而不止,不可使他爱百姓。”

中国成就大功的、最著名的两位法家:商鞅、韩非皆将儒家的孝悌之道列为大罪之一。更有近代鲁迅写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将孔丘描述的好不凄残,更不必言他的孝道了。

是不是从孔丘创儒家理论到武帝独尊儒术这四百年左右时空华夏缺少智慧,人的智力低下呢?非也,稍有知识的人就不能不承认当时这四百年左右时空主要处于春秋战国这一时期,此时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开放,百家争鸣的一个伟大的先进、前进的时代。

孔子的君臣、父子那一套孝道是无人认可的,相反,各国君主屈尊争着礼贤下士。齐恒公不杀仇人管仲而称霸天下;魏王、楚王不因吴起不孝而重用,称雄天下;赵王降尊跪在大将李牧战车轮下而使赵无人能敌;秦王与尉缭分庭抗礼而终一统神州!

在当时成就帝王伟业的无不出于法家与兵家,现代有人说什么儒家成就了中国大一统的局面,确实是中国最大的笑话与无知之谈。

随着始皇神州一统的大功告成,他的继任者们要抖抖皇帝的威风与尊严了,最有趣的要数那位曾经蔑视儒者,从儒者头上取帽子当尿盆用的汉高祖刘邦,他做皇帝后路过孔丘家乡用太牢祭祀了孔(最高的祭祀礼,用整牛、整羊、整猪祭祀)这表示帝王要借用儒家的拿手好戏“孝治天下”了。

到了汉武帝最终确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儒被列为五害之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儒家的孝悌成为朝延考核官吏的科目之一。

历史上汉代不是有个文景之治吗?但非用的“孝治天下”,而是采用的黄老的无为之术。汉代异姓王的反叛,同姓王的吴楚七国之乱,长时期的匈奴侵略,汉中期的王莽篡汉,汉末宦官的干涉朝政到曹操挟天下以令诸侯到最后汉皇被逼退位,有谁见过孝治天下?

汉之后晋、隋、唐、宋、元、明、清之外还有五代十国,南北朝、金、辽、西夏、太平王国众多朝代不断更替,又有谁见过孝治天下?

唐代不是有个贞观之治吗?只可惜还是用得黄老的无为之术,而非孝治天下。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社会的孝治天下,准备实行民主,科学治国,没料到袁大总统为当皇帝又拾起了孝道这破烂,继他之后民国的大小军阀及蒋介石也纷纷视孝道为宝,但没有一个例外全迅速的垮台了。孝治天下没有给他们带来福运。

从一八四零年起至一九四九年仅一百一十年的时间,从清朝皇帝到民国的蒋总统就与大小外国签订一千多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世界上国耻日最多的国家,这就是这些暴君们孝治天下的结果!

二十世纪的三十年有一位老妇在坟上痛哭她死去的儿子刘志丹,这时走过来一位中年人轻轻地扶起这位双目失明的老妈妈。老妈妈问道:你是谁呀?这位中年人深情的说:“我是您的儿子呀!”旁边有人激动地说:“老妈妈他是毛**呀!”啊,这个毛润之呀!从他身上让我们真正看到共产党的领袖为穷苦百姓尽孝的伟大人格。

这与封建帝王们妄称为天下百姓的父母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放后毛泽东父母的坟仍然是个草坟,当地许多人建议修墓,结果坚持不让修墓的人却是毛泽东本人!

一九六五年一个年青人回到家乡将祖坟中十三口棺木全部起出再深埋,这是谁自掘自家坟头?原来是周尔萃奉伯父周恩来之命回乡平坟。事后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还给家乡汇去70元钱,并附言道:“此款支付生产队平坟工资和赔偿青苗损失费。”

这与封建帝王们役使成千上万人为其建墓将孝思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是多么大的天壤之别呀!难道共产党人非孝吗?

一九五七年周恩来在杭州群众大会上说:“封建社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利用孝道压制青年的时候,我们要推翻封建社会,反‘孝道’……新社会家庭不再束缚我们了,老一代曾哺育我们成长,我们就应赡养他们。”

共和国是一个真正伟大的朝代,它消灭了封建社会的吃人孝道,同时为共和国全体公民行孝提供了诸多条件与方便。对于在外地工作者给予探亲假,假中发工资,路费报销:母父有病经济困难者给予经济援助及假期照看母父:父母去世给予假期带工资办理丧事,国家给丧藏费,领导到家安慰家属了解困难;为那些无子女的老人建立敬老院安享晚年……

 只有共和国真正做到了孝治天下,它强大,扫除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它强大,唯有它四次大败美国;它强大,在世界上支持正义反对霸权。

这个翻王覆地的巨大变化就来源于共产党将孝归位于天下的子女孝亲,而非孝敬什么大人,老爷,统治者。而共产党领袖们却将自己的孝置于国家利益之下,服从民族之大义,为中华之振兴牺牲了个人的孝思。

孝典后记

《孝经》与《二十四孝》是封建社会迷信的大杂烩。《孝经》托名孔丘,而非孔丘,只不过是无名小辈欲借圣人之威威吓天下之人。《二十四孝》中则尽是些丢人现眼之徒,十分不可取。

你想知道孝道是如何灭绝人性,残害青年的吗?请看巴金的《家》;想明白孝的历史请看《孝典》;想当一个受子女尊敬的长辈请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钱理群编著的《父父子子》;再有很值得一阅的是英国的约翰•洛克著的《政府论》之上篇——打击父权。

混世魔王三世——谢东生

二○○六年四月十六日于北京朝阳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