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村坐落在南边国道不远,共有100多户人家,村前是一片农田,一条小河弯曲着从这片农田穿扦而过,流入北江,村后是光光的黄土**。五十年代初曾是满山参天古松,刚刚解放不久,一位参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解放军战士因公渡北江被洪水吞没。当地政府和群众在烈士牺牲处架起一座木桥,名叫拥军桥,用的木料是村上的古松。到了六十年代,山上的古黄松就砍了个精光,留下如今光光黄土山,人民公社初期围绕村前农田修了一条水渠。从村后流过,从外界引来清清河水,村前这片农村成了旱涝保收田。
历年来,这个地处两省交界贫困县,计划生育名列全省倒数前三名,人多地少,挺着大肚子的女人满村随处可见,黄家村更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黄无财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接连生了九个孩子,就是因为穷,前面七个孩子都先后夭折了,只留下他和哥哥。那是最艰苦的年代,日本鬼子的战火烧到了村上,他出生了。母亲因为缺少营养,做月子没吃的,落下个头昏脑痛病。六岁时一位本村好心的老师免费收留他读书。
土地改革时,一位土改工作队队长住在他家,因为读过两年书,也能认路条,便动员他参加了儿童团,站岗放哨,他家分了田地房子,日子才好转,从小他脑海里留下了对党和毛**的深刻印象。
好日子过了不久,十二岁时,母亲因头昏脑疼病无钱医治,撒下丈夫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离开了人世,黄无财永远都记得母亲临终前的一段话:
“儿呀,娘对不起你们,娘一辈子没做过违心的事,可老天爷偏偏容不下我,娘落下的病疼没赶上好年代,恐怕没希望了,可是你们还小,今后一定要听党和毛**的话,是共产党毛**给我们翻身得解放,分了田地和房屋,日子才好起来了。做人要堂堂正正,多做善事,违心的事千万不要做,俗话说:‘家中有冷饭,路上有饥人,见老不嫌,见小不欺’,对人对事都要诚心诚意,干事都要有责任,是好人日后自有好报。你爹劳累了大半辈子,也是为娘拖累了他,你们长大了,一定好好待他,敬老才会得福哇。”
母亲去世后,十六岁的哥哥进工厂当了学徒工,父亲除了农活,还要外出打短工,黄无财要到离家四五里路远的完全小学念书,每天起早贪黑自己照顾自己,一直念完小学,成绩都是前几名。
父亲眼见他们还小,没个女人不象个家,经人介绍取了一个从未生育过的女人,自此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俗话说:有后妈就有后爸。后娘是个聪明人,平时面对儿子进行教育,而实际生活总有不同。那是58年大跃进时期,黄无财步入中学。在最艰苦的61年,按定量吃饭,每天只有四两米一天的他在学校里自然很难度日,有的同学是父母省着粮食给儿女吃,黄无财是后妈,只能吃自己的定量,又没有油水,自带干菜,过的日子可想而知。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为了不让别的同学看见,吃饭时总是躲避同学,一个人偷偷含泪吃饭,直到念完了初中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第2章:农耕传承”内容快照:
『第2章:农耕传承』
黄家村原本欧家村,只是后来黄姓~倒欧姓,故后改名黄家村。那是清朝康熙年间,黄氏自义伦公兄弟迁家,兄弟~一个来到欧家庄边立家,义伦公传到黄无财这一代,只七代人就发展到百十~人家,而欧家几十~人家却败落~去,祖辈~传着一个故事:一个远方云游道士路过这里,想到欧家讨~~喝,欧家见其一付乞丐模样,便狗眼看人低,不但不予理睬,反而唆使恶狗驱赶。道士见其状,忙往黄家门前躲避。义伦公见其景,随即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