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黄帝:
传说中,和炎帝一样,中国人共同的老祖宗,中国人暂时不想打内战的可逆性借口。比如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嘛。反过来也可以说:你这个中国人的败类,你也配称炎黄子孙?接下来打内战,理由也就很充分,好比武侠小说中常说的那句话:我要替师父清理门户!
这就是天下道理的可逆性。
“黄帝者,少典之子”。敢情我们共同的老祖宗也是有老爸的,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猴子。
不过,这个“少典”是诸侯国号,不是黄帝他老爸的名字。他老爸叫什么名字,书上没写,名人的老爸不一定有名,古今通例。我们不但不知道黄帝老爸的名字,也不知道刘邦老爸叫什么名字(史书称“刘太公”,但显然不是名字,就像我同学姓刘,我见到他老爸叫“刘伯伯”,但“伯伯”不是名字)。
韩寒老爸叫什么名字,谁告诉我?
“姓公孙,名曰轩辕”。同胞们,都记住了,整天“炎黄子孙”挂在嘴上,知道自己姓什么吗?天下中国人原来只有一个姓,那就是“公孙”,我们都是“公孙轩辕”的后人。
那么,我们最早的老家在哪儿?宋朝(不是唐朝以后的那个宋朝,是南北朝时宋齐梁陈的那个宋朝)裴駰《史记集解》考证并引用了另外两人的材料,说黄帝是“有熊国君”,而“有熊”,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不幸的很,俺们都是河南人啊,尽管全国人民都对河南人皱眉头。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那个原名“公孙轩辕”的人为什么叫“黄帝”?也就是说有熊国君公孙轩辕这个人具有大地的品行并呈现某些瑞兆,而大地以泥土为基础,泥土主要是黄色的,所以后人称他“黄帝”。
至于为什么说黄帝有“土德之瑞”,那和炎帝有关,下面说到炎帝时再谈。
二、 炎帝
炎帝是我们的另一个老祖宗,与黄帝并称“炎黄”。
但有一种说法,炎帝要比黄帝早五百年,果真如此,炎帝就是“老祖宗的老祖宗”了(《帝王代纪》记载炎黄二帝相隔八帝,那炎帝真算是黄帝的“八代祖宗”了)。
炎帝也是“少典之子”,也有老爸,不过老爸也是无名氏。上面说过,“少典”是诸侯国号,不是人名,也就是说,黄帝和炎帝是一个小诸侯国的人。
现代史学家们考证,炎黄二帝不过是原始社会的部落酋长,其统治面积大不过现在的一个乡镇,炎帝比黄帝还早五百年,恐怕只是个没人把他当干部的村长。后来黄帝搞了村办企业,多种经营并引进外资,经济发展了,人口也增加了,才发展成一个乡镇的规模。
黄帝和炎帝可能就是一个村子的,炎帝算是黄帝的远房族祖,当过村长。五百年里,村长也不知换了多少茬,五百年后在一次村民大会上,经过民主选举,黄帝登上了村长土座。
以上是我根据现代史学家们考证做出的假设或戏说,好像也不是没有道理(历史也罢考证也罢,大都也是假设戏说的成分多,持之有据未必,言之有理就行)。
但司马迁有不同说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根据上述记载,好像那时也不是什么部落社会,酋长或村长什么的也不是民主选举的,而是世袭的。炎帝当了村长后,世代相传,到了第八代,神农氏的子孙不行了,权力腐败,于是大家起来造反。
那时,神农氏的子孙们早吃成了大肚腩,哪里还拎得动砍刀?也就“弗能征”了。时势造英雄,黄帝振臂一呼,召集了一帮弟兄,以暴制暴,原来的那些造反者被更强大的造反者征服了,于是山呼万岁天下太平。
不过,天下也没完全太平,当时还有一个人不服黄帝,大概是因为手下能打的人多吧,“铜头铁额”的,特别抗打。
那个人就是毛泽东最欣赏的造反英雄,大闹不周山的蚩尤。
又,《帝王世纪》记载:“神农氏,姜姓也……以火德旺,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获悉:
一、 炎帝姓姜,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姓了。
二、炎帝“以火德旺”,就像黄帝有“土德之瑞”一样,顺带也弄明白了黄帝的“土德”正是针对炎帝的“火德”来的,直到现在大西北干旱地区农民房子着火了,还是用土疙瘩来压的。炎黄相生又相克,符合改朝换代的规律。
三、开始炎帝的首都在“陈”,也就是现在河南(又是一个河南人)周口地区,后来迁到“鲁”,现在山东曲阜一带。
统治都跨省了,至少相当于军阀时代的督军,怎么被那些现代史学家们降为村长了呢?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第二章蚩尤”内容快照:
『第二章蚩尤』
蚩尤是很有争议很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应劭说他是“古天子”,似乎该列于《五帝记》,那么他和黄帝争天~也就名正言顺了。《孔子三朝记》里说:“蚩尤,庶人之贪者”,则把它一棍子打~。孔子是很维持正统的一个人,所谓正统就是“成则为王败者寇”,蚩尤最后被黄帝灭了,当然是犯~作~的寇了。“庶人之贪者”,贪什么?贪天子之位。蚩尤如果是“古天子”,也就不~贪了。可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