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北县的县城因为过去城内只有一条主街,只有三里三,所有被称戏作“岭北城,三里三”。直到六十年代末,县城仅有第一百货商店这唯一一座二层小楼。城内那条只有三里三的主街一直是沙石路,干天尘土飞扬,雨天坑洼泥泞。
七十年代,县委县政府以及统供统销的粮食、物资、商业、供销等部门陆续盖起了两三层的红砖办公小楼。“三里三”的主街也铺上了沥青。
八十年代,县委县政府在红砖小楼的后身,又盖起了水沙石挂面的四层楼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搬到一个楼里办公,两楼四周砌起了新的围墙,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院。公、检、法这些维护政权的专政机关自然理所当然的相继盖起新的办公小楼。随之,银行、电力、邮政等上头给投资投物的部门也盖起了三四层开始贴面的大一点的办公楼。“三里三”大街两边还竖起几十根电线杆子,上面挂上了白炽灯泡
九十年代,财政、计委、税务、工商等这些管钱的经济杠杆部门的办公楼不很高大却也迅速的耸立起来。并且这些楼房都根本性的告别了木制门窗和**的红砖。随着农民碗里有了荤腥,“服务”于农民的农林水畜机等部门异军突起,办公楼盖到了五六层。随之,教育、卫生、计生这些能够收费罚款的部门也后来居上的推倒平房立体起来。城里的主街也扩展到七八里长,拓宽到双向四车道之宽,并取名为“文化大街”。
在七十年代的办公楼房的日渐剥蚀八十年代的办公楼房努力修缮九十年代的办公楼房不断装潢的杂糅中,被割了之后又长的长长的资本主义尾巴--个体商户私营业主也不遗余力的在挺立自己。他们在量入为出的增高自家的屋脊的同时,最心怀企图盯住你的腰包的办法就是用越来越光天化日的牌匾在白天用以招摇以及用越来越斑驳陆离的灯饰在夜晚施以诱惑。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灯红酒绿”内容快照:
『灯红酒绿』
北方的冬季,晚~七点左右郊野已经是一片漆黑和空寂了。而在岭北县城,却依然有几排街灯象茔地的鬼火一般在闪烁,而且尚有几家店铺昏黄着灯~酒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始,岭北县老百姓的电视还没完全普及。在傍晚七点前,有电视的老百姓在电视机旁心情烦躁的等待广告早点播完,以收看仅仅能收到的~一台电视新闻联播节目,没有电视的老百姓和许许多多白天为生计劳神费~的老百姓过早的~梦乡,试图~除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