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元年春临,水乡小城淮阴掩映在新绿中。
淮阴城内两处最著名,市中的富人街和城南的布衣巷。
富人街上客栈林立,酒肆星呈,外观富丽,表象繁荣,若你远道初来打工,以为不是在大厦将倾之大秦,恰似贞观年间盛唐绚丽多彩的商镇。富人街上除色彩斑斓的店铺外,全是朱门豪宅,自然,主人不是军政要员,就是巨商大贾,名牌一族。这些慢说,先表布衣巷。
布衣巷,顾名思义是贫民百姓住的地方。
哈!那有什么著名的?慢,穷巷出了两位美人,破窑里往往烧出好瓷器。那家人,父母相貌平平,两位女儿却色可倾城,都嫁了京官。飞黄腾达了,举家迁咸阳,给布衣巷留下个美名。
布衣巷,巷子很深,居民么,屠夫走卒,小贩妓女,三教九流尽含,反正是社会基础。此巷内民居正谓上无片瓦,下无块砖,清一色席地而起的茅草棚户,标准贫民窟。穷人,勤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天也长眼,不欺穷,把南城外大清河水引入此处,此处为草民聚居,就叫小草河;又在河边堆了个高土丘,丘上长兰笋,赐名兰笋山。于是,没事干的骚客就踏青来吟咏了:依山草堂韵如诗,傍水茅庐青若画。于是,整日填不饱肚子的穷人有了一处诗情画意的家园。
韩信就住在这样的家园中。靠丘临河——篱笆墙围住的一间草舍。
他家篱上爬满藤蔓,绿意盎然。他和街坊同样勤奋,但别人为了生计,他为追梦。没有绿色,生活中缺少一种必需色彩;没有梦追,人生实在太乏味,为圆梦,他勤奋着,闻鸡起舞,挑灯夜读。
他从小丧父,家贫无业,不农不商,自学识字后,想去充小吏,没有门路,无钱打点,每每碰壁,因此游荡度日。家中老母,因儿无力赡养,愁病缠绵不久也撒手。韩信以草席裹母,葬于城东高岗。为解决吃饭,他常临南城外大清河垂钓,得鱼几尾卖给饭庄,有时央告河边浣纱女,弄点吃的。有人讲,你貌清扬身俊拔又识字,努力一下会寻到活干。这点很符合当今休闲娱乐场所的招工条件,老板就喜欢俊男靓女,才干么,嘿嘿!韩信不屑。故而巷民眼里,这小子是个不折不扣的浪荡子。他却说:“你们懂什么?檐下燕雀,安知鸿鹄志,哼!有朝一日……”
今天下雨,他晨起练会剑,没有去垂钓,窝在家里看书——兵书。
民间传说韩信识字不多,聊胜文盲,此传不靠谱。韩信虽没拜过先生进过学堂,但不要低估自学的能量,研究兵书,后写《韩信兵法》的人会没文化?
晨练剑夜读书,是韩信梦想成真之必需,也是从小在父亲严督下养成的习惯。
韩父曾是楚将项燕手下都尉。当年王翦灭楚,项燕战败自刎,部下被王翦收编,他也成秦军都尉。韩父随蒙恬参加过河套沃野上讨伐匈奴的战争,立功被授战剑,后因受排挤解甲归田。戎马生涯二十年他没积下多少钱,年近不惑才娶妻生子,在韩信七岁那年他病逝。临终,只留下三部旧兵书、一柄青鞘剑及一句话:“争气,读兵书,练好剑,学会统领千军万马的本领,胜过蒙恬,留名青史。”父死后,家境更中落,韩信清贫得除书剑外一无所有,但父亲的教诲已深种在他心扉,“争气……留名青史。”十余年中,他晨炼夜读从不懈怠。他内心很自负,有个挥之不去的名将梦。“低调做人,高标处世”,又是他这些年潦倒生涯后的总结陈词。谁要因他穷得常揭不开锅,当他“窝囊废”,原谅不恭,那叫有眼无珠,有眼不识泰山,有眼不见黄河涛。此郎眉目清奇,神采飞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决非池中之物。
三部兵书,躺在破席上。一部刀刻木椟,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一部漆写竹简,战国孙膑的《孙膑兵法》;一部绢帛墨书,同朝尉缭所著《尉缭子》。此书是其父用“蒙恬笔”抄写,虽已泛黄,墨迹清楚,谢谢蒙恬……
守在长城的蒙恬是韩信偶像,赶超对象。此子,文武并用,武,英勇善战,北定匈奴,使马背帝国的“天骄种”不敢南下一步。曾放言要溜马长城,逐鹰咸阳的冒顿,只得蜷缩在天苍苍野茫茫的阴山草原而感叹:“有蒙恬在,从此不提打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文,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改进了笔。最早的笔叫“聿”,用砚调漆而书,为了以最快速度向始皇报告军情,蒙恬嫌用“聿”写文太烦且慢,一次打猎射中一兔,兔逃时尾巴遇水拖出长长痕迹,他突发灵感,就剪下兔毛**了竹管,产生了毛笔。后来又用鹿毛羊毛作笔,刚柔相济。不久墨现,用砚磨墨书写更便捷。蒙恬制笔,蔡伦造纸,历史上称作“恬笔伦纸”。
蒙恬改进了笔,初制了墨,流畅的书写推进了书籍的发展。然而,“书”的命运坎坷,韩家三部兵书是韩信冒被充劳役之险挖地三尺保存下来。四年前,赢政听了李斯建议,“焚书坑儒”,烧了六国书,冤杀了不知多少读书人,思来心寒。直至撤了禁书令,他才敢取出。李斯真不是玩艺,自己在兰陵荀子处求学读书七年,却不准天下人读书,要杀。他那“流血的仕途”,从“一个普通青年的觉醒”到“秦帝国的男二号”,无疑99%流的是别人的血。人说一将成名万骨枯,其实一相功成岂止万骨枯,尤其是助主一统天下的。譬如我们书里三位摇舌的相(张良、萧何、陈平)“杀人”也不比三位弄枪的将(韩信、英布、彭越)少。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我定胜彼”内容快照:
『我定胜彼』
望着窗外的斜雨,看着纷纷落英,韩信盘膝端坐榻~,止住胡想,捧起了书。好了,趁人们对读书尚心有余悸,我韩信~~时机读~。人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头脑的”,不见得,但有准备总比没准备好。就如两千一百八十年后那次恢复高考,许多以前的优等生因荒废,临时磨笔,名落孙~。而有些资质平平者,不甘“知青”命,不去广阔天地,躲~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秋,捧着书本读,纷纷~了名牌大学。此后两者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