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都市小说 > 那方土地 [目录] > 第8章

《那方土地》

第8章第一辑 庄里的事 贫困的欢乐

作者:木伯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贫困的欢乐

  文/木伯

  

  在整个童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吃。为了吃,就特别向往春节过年的日子。

  年的期盼:

  家长的难处是家长的,孩子还是很早就盼过年,在距过年一个月前就开始盼了,为不至于过错日子,开始在墙上划记号,天天盼过年。

  真开始感到春节的气氛是从腊月二十一开始的。

  有这样一个不顺口的顺口溜(如果用老家的话来念还是比较顺口的):

  腊月二十一去赶集,腊月二十二扫房子,腊月二十三糖瓜沾,腊月二十四磨豆腐,腊月二十五来杀猪,腊月二十六泡黄豆,腊月二十七炖猪皮,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去打酒,腊月三十全家聚齐。

  做豆腐

  象征春节的第一件事就是做豆腐。为能首先吃到豆腐,很早就用竹片做个叉子,天天揣在兜里,就等着吃豆腐。

  满满泡一盆黄豆,等豆皮可脱落时,就能磨了。整个村子只有两家有豆腐磨,每个磨豆腐的人家要排队。等到大人们排好顺序后,我就成了最关心上一家进度的传令兵了。这时总是非常兴奋,隔不了几分钟,就跑过去看一趟,回来向母亲报告。等真开始磨时,自己就在一边看,有时还可往磨眼里帮忙添豆子。看着白白的豆浆从磨子里一块一块掉到下面的大锅里,口水都能流出来。

  磨好的豆浆要用纱布仔细过滤,为能得到更多的豆腐,有时候过滤不下去的豆渣还要再磨一次。

  过滤出来的清液就是真豆浆了,放在一个大锅里,漂漂溜溜一大锅,比每次做饭的水位要高许多。

  然后,就开始烧火。豆浆开锅时要特别小心,否则很容易溢出来。还要不断用大瓢把豆浆扬起来,并把豆浆上的一层沫子弄出来。我们就这样馋馋的站在锅台边,有时可吃得到这些弄出来的沫子,有一股很浓的豆子味。

  豆浆熟了时,就停下火,开始点卤了。好像父母对此也不很内行,往往要商量半天,仔细计量卤水的量,小心的点在锅里。刚才还是牛奶一样的豆浆眨眼就变成一团团棉絮一样的团块。团块之间是发绿透明的水。如果卤水点的少,出的豆腐少,豆腐的硬度也小。卤水太多,豆腐会有苦味。

  在另外的锅里,事先放好豆腐模子,模子上放一个包袱皮。将点好卤水的豆腐脑全淘在里面,清液渗出,包袱皮里就形成了豆腐的雏形。再耐心等半个小时,一板豆腐就成了。母亲会先切一块,拌上葱和香菜,让我们先吃一顿。之后,在过年之前,就很难再见到豆腐的影子了。

  冻满头和冻年糕

  做完豆腐的豆渣与玉米面一起做成豆渣饼子,豆渣饼子代替每天三顿的山药粥、蒸山药、煮山药,也算有过年的感觉了。之后的几天就开始陆续蒸馒头、豆包和年糕了。

  饼子和年糕也不是可随便吃的。放在另外一个棚子的大缸里冻着。这个棚子和大缸就成了我的念想。

  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缸里啃一口冻得实实的馒头或年糕。因为冻得厉害,咬下去一道白牙印,舌头上留下甜甜的味道。如果运气好,可以使劲掰下一块切成条的年糕的一块,拿去在上学路上吃。

  有时,父亲高兴,也拿一个整馒头到煤炉上烤了给我吃。有时也会帮着我烤。父亲经验多,烤的馒头黄黄橙橙的,刹是好吃。

  因了这个原因,到现在还愿意将馒头放到冰箱冷冻室,感觉当年的味道。

  年三十

  那时,年三十是不算年的。年三十晚上,大家一起包饺子后,切上一点凉菜,如一些猪耳朵和猪头脸等。父亲和大人们在炕桌上喝上二两。

  但自己仍然很兴奋,因为晚上,母亲会拿出早准备好的新衣服,让试穿。还炒一些花生和瓜子等。一般很难见到糖块,就是准备了,也要藏起来,主要是为别人家孩子准备的,为了不能显自己家太寒酸。

  这样,我们一家人就在炕头上坐着,父亲会难得**一些笑容。并且很正重的宣布:今天开始就过年了,在整个正月里,不能吵架,不能骂人等纪律。

  那时没有钟表,等听到别人家爆竹声时,我们也可放了。放爆竹一定是在父亲严格监督下才行。每年买的都是十个或二十个二起脚,日子好时才会有一挂小鞭炮。有时赶上一个二起脚只有一声响,往往很丧气。多数情况下,能响两声。而且总觉得自己家里爆竹的声音更大,因此也很得意。

  现在想,那时放爆竹的时间肯定没到午夜时分,一般也就在九、十点钟吧。而自己的爆竹,距离自己近,当然是最响的了。

  然后,父母与我们一起讲故事或打牌。孩子总是很快就困了,到底是何时睡的觉,自己也不清楚。这样就算完成年三十的“熬年”了。

  过年的日子

  初一早晨,是不允许家长叫醒孩子的,但孩子们也可很早醒来。因为大家都在一个大火炕上睡觉,父母会稍微闹出一些动静,加上孩子们兴奋,很快就醒了。立即穿好新衣服,姊妹几个拉着手,围着整个村子转圈,叫“游百病”,可把一年的疾病全游走。同时希望拣到一些没爆响的二起脚残余,它们有的还可再响,至少可打开,作一些纸片玩。

  有时转一大圈回来,也不知道具体时间,还要再回头睡一觉。

  初一早晨,很早就要吃饭。惯例是饺子,肉末小,饺子有皮,感觉不到肉的香味,不能过瘾。

  吃完饭,就出门跟同辈的兄弟们到本家的长辈们家里拜年。一般叔叔、伯伯们面前并不要真跪拜。但在爷爷和太爷们面前,人家早准备了跪拜的席子,是一定要行三跪九扣大礼的。对一些年龄小的弟弟,长辈们会很耐心的教他们整个跪拜的过程、姿势和要领。一般在“五辐”以内的本家全要拜年,全算下来,整个过程下来要认真跪拜四五次吧。跪拜完后,就到屋里,喝一杯茶,或得到几颗糖块,最次得到一把花生瓜子。然后又进入另外一家,重复同样的程序。

  还有就是从初一早晨开始,村子中央,就摆一面很大的鼓,加上几面铜锣和锸。一些男人们就没完没了的敲同一个旋律,觉得虽然热闹,也没有多大意思。

  平常的年节就是几个伙伴在一起玩牌,有升级和争上游等,可玩上大半天,家长也不管。

  很少的时候,村里会来一个武术表演队。在村头的场院里,聚很多人,孩子们就在大人的腿档里穿插,挤在里面,努力为自己的眼睛找一个透过视线的位置。看着那些人高强的功夫,人群一阵阵的喊叫或欢笑。

  初一晚饭照例是父亲而不是母亲做。照例是在屋里煤炉上炖一大锅粉条肉。粉条特别宽,肉也要切成一寸见方的大块。夹起一块吃到嘴里,满嘴流油,那感觉太棒了,简直无法形容。

  吃完晚饭,照样是打牌,这样正式的年就算结束了。

  年后的日子

  初一的晚饭是最破费的。过完初一就不能算过年了,吃得虽然比平时好,但再也没有初一的感觉了。

  从初二到初四,仍然是那口铁锅,仍然是锅里的肉汤,仍然是一锅菜,只是每次都向里面放些白菜、粉条,肉会越来越少,到后来就难得见到肉星。但仍可吃到馒头或年糕。

  初五是“恨穷”的日子,家家要干活出力,以便把“穷”赶跑。为“恨穷”伙食也自然要改:恢复山药粥、蒸山药、煮山药。不同的是,有时会有豆渣饼子,这也比山药强多了。

  从初六到十六,是姑姑们走亲戚和自己串姥姥的日子,天天盼着亲戚来。亲戚来了就会有肉吃。没亲戚的日子已经与往常没什么区别了。过完十六,“年”就彻底的结束了。

  串亲戚

  初六开始到十六的几天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可以带孩子。也是自己最向往的日子。一直对姥姥和舅舅那并非明亮的屋子充满了好奇:每次都能得到比乡亲们给的更多的糖块。至于压岁钱,就是有,自己也是看不见的。因此实际上,压岁钱并没有糖块更吸引人。

  还可得到一些零钱,与表哥们一起到村外镇子里,买一些从来也没见过的摔炮和拉炮等,不用火点只摔一下就响,很有意思。

  有时,舅舅拿出一本庄稼害虫的书,那里总是有很多不认识的生字。这样,舅舅总有重足的理由要求自己好好学习。但其实自己对上面的各种虫子的图像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从来也没敢撕下一张来。

  等到从姥姥家回来,年就彻底的没有指望了,每天就是山药粥、蒸山药、煮山药。

  也许就是这山药粥、蒸山药、煮山药,养育了这个没有忘记家乡的城里人吧。所以到现在还记得这些故事。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9章:第一辑 庄里的事 热闹忆苦饭”内容快照:

『第一辑 庄里的事 热闹忆苦饭』

~闹忆苦饭文/木伯作为孩子,对于任何~闹的事情都是感兴趣的。其中一件很~闹的事情就是一次秋天在生产队院场里的“忆苦饭”原来生产队存放牲~饲料和作为生产队主~活动场所的一个很大的院落今天成了饭场,几百号人积聚在这里,一起吃“忆苦饭”我们孩子是为了凑~闹,家长是为了可以节约一顿饭,也许还可以拿点剩余的回来喂猪,当然就鼓励我们拿了碗快去。大喇叭里播放着那首天天可以听到的歌

~~

>> 阅读第9章 第一辑 庄里的事 热闹忆苦饭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