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候府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与府衙相比,侯府的院墙要高出了三尺,显得格外森严雄伟。走进有十几名卫兵守卫的红漆大门,正中是坐北朝南的三栋宫殿式建筑,红墙。蓝瓦,压山式屋顶,四角翘起的飞檐下面挂着铜铃,风一吹叮铃作响,声音非常悦耳。支撑着四面突出廊抚的十几根大红柱子,显得格外醒目。正殿两侧的东西厢房,是红红墙黑瓦,屋脊要比正殿矮有三尺多。院内有能容纳千人以上的演武场和一座坐东朝西的点将台。
西平候沐春知道左布政使大人亲自来访,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并在大厅门前迎候,见陈迪已进府中便请其到会客厅。陈迪坚持先去拜祭乃父,沐春亦主随客意,引得陈迪来到黔宁昭靖王神祠。这是建筑在侯府后花园内位于东北角落的已故独立院落。庭院里花草繁茂,绿木成荫,祠堂正中的后山墙前,立着沐英彩塑的泥身坐像。神像前的几案上已满了各色供品。神祠内两侧山墙上画着巨幅彩画,内容是描述沐英生前平滇时英勇作战的场面。陈迪庄重地站在像前,亲自上了三柱香,行了三揖三叩拜大礼,然后站起身来,双手合十,闭目静祷了约有半个时辰,沐春虽然一直陪在其身边,但猜不出他在祈祷什么,为什么精神那么庄重,表情那么沉病。祭拜完毕,沐春把陈迪请到客厅,刚刚落座,下人已敬上香茶。陈迪轻轻地啜了一口,连说好茶,接着便问起了沐英病故前后的一些情况。原来早在洪武十五年高皇后马秀英病故时,沐英因忙于打仗不能往祭,急痛之下就已吐血得病,洪武二十五年又闻听太子朱标病故,过于悲痛,引发旧疾,竟吐血而亡。太祖十分悲伤,加封沐英为黔宁昭靖王,并命就地建专祠,世代祀之。听完沐春的讲述,陈迪禁不住黯然泪下,看见沐春有些诧异,便把当年马皇后生朱标,自己与沐英从相识。相敬。相知,到成为挚友,以及沐英当时是太子侍卫。自己是太子师,二人与太子虽是君臣。却又亲如兄弟关系的往事讲给他听。然后语重心长的对沐春说:“乃父本是孤儿,幸遇马皇后收养,才被高皇帝认为义子。因此乃父一直敬马皇后为亲母,视太子朱标为亲兄弟。皇后与太子相继早逝,吾亦深感痛心,然而与乃父相比,吾差之远也!”听了陈迪这一番讲述,沐春心中豁然开朗,连忙站起身来,重又以长辈之礼参拜陈迪,曰:“前不知叔父乃先父之世交,便引导陈迪来到议事大厅一张巨幅军事地图前站下来,然后按图索骥地为陈迪讲述了全省境内的兵力分配情况。在此之前,陈迪知道云南省有三十万大军,可是在军政联席会议上,沐春却说可以调动的剿匪的不足三万人。陈迪在会议上不好多问,可心中有个疑团不解:“三十万大军这么仅能调出三万人剿匪呢?”现在一边看着军用地图,一边听着沐春的讲解,心中的疑团一下子就解开了。便起身告辞,打道回府。
原来在平滇战役胜利后,征南将军傅友德,左将军蓝玉等奉诏回京师,只有右将军沐英率领三十万大军留下来驻守云南。当时的任务是防御性的,所以这三十万大军全部驻扎在安平(今安顺市)。普定两个卫所。后来随着政局的变化,军队的任务已由防御改变为守卫,兵力的分配也随之改变了。当时的云南省管辖的地域广大,共设置五十二府,六十三州,54县,现在的贵州省当时只是云南的一个府郡地区。还相应地设置了大小不等的卫所一百多个,抽调十万大军分别驻扎在这些卫所,用以守卫当地的安全,每所仅百余人,每卫仅千余人。云南省又与越南。泰国。老挝。印度等多个国家交界,边境线长达一千八百余里,为防止外敌入侵及弹压边境纠纷,又抽调近十万兵力驻扎在了大理。德宏。景洪。个旧。文山等戍边营地。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在贵州设立都指挥使司,又分兵5万重点守卫贵州以西地区,这样一来,剩下来守卫云南省会昆明的兵力已不足五万,在除去守卫昆明城的一万多人,军队自需的从事后勤工作的近万人,所能调动的作战部队可不是不足三万了吗?
从西平侯府回到省司衙门,陈迪对目前军队兵力部署的利弊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因为正确地了解和调用现有的军队力量,是能否取决这次平判胜利的关键,而作为这次平判蛮乱的最高的长官,陈迪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必须首先解决好军队的问题,官军兵力过于分散,这是既成的事实。它的好处是驻扎在府州卫所的官军,所需粮饷均由当地政府从地方收缴的公粮和税赋中直接拔付,这样就减轻了朝廷和省司的财政负担。在当地有驻军,本身就具有威摄力如若发生小的动乱,也能及时弹压平息。弊处是,一但社会发生大的动乱,以一个卫所千余人的兵力去弹压数万乃至十几万的叛蛮的骚乱,简直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反过来看,把各卫所的军队全部集中起来,由省司统一使用,也是省利有弊。好处是可以及时平息省内任何一处或全部的动乱,弊处是庞大的粮饷供需省司难以负担,就是由朝廷拨付那些不足的军饷,在运输的安全,供给的时效上也是困难重重。总之一句话,兵力全部集中,粮饷不足是难以解决,更令人头疼的大问题。
那么,能不能在分散与集中之间,找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呢?想到此,陈迪眼前一亮,忽然记起了两件事。那就是在任翰林院侍读,扶佐太子朱标写《太祖实录》时收集其中的两件实事:一件是宋龙凤四年(元至止十八年,公元1358),二月,朱元璋命康茂才任都水营田使,屯军种田;另一件事在同一年又设立了管领民兵万户府,抽调民间专年壮丁,编作民兵,农时则耕,闲时练武,战时集中;不同点是集中起来的军队专门打仗,而集中起来的民兵是维护地方安全。据此,他先是想出了八个字,即“平时分散,战时集中。”这无疑是解决目前官军兵力过于分散问题的一个好办法。接着他又联想到:“招募当地蛮丁,组建民兵;以责制责,维持地方治安。”这一办法。至于此法是否可行,那是以后的事。能够想出这两个办法,已以让陈迪心中兴奋不已。晚上回到家里,饭也吃得香,觉也睡的实。在沉睡中还做了个好梦。翌日清晨醒来时,管氏第一句话就问:“昨晚上你睡着了,怎么还笑出声了呢?”陈迪没有回答,可自己还记得昨晚上梦到了什么。
接下来的几天,陈迪让懂得蛮语的推事黄平陪同自己,到几个府县的狱中探视。发现监狱里已人满为患,关押的全是衣衫褴褛,甚至是光着上身的穷苦之人。见有生人进来,有的尖声呼叫,有的用手比划,陈迪虽然听不太懂他们在说什么,但从他们的眼神里,表情上,手势中,明显地看出了他们是在要吃的。要喝的,甚至有的是让人赶快杀了他。还在这些府县衙役的陪伴下分批提审了一些犯人,最后带着黄平到一些村镇乡寨进行了访查。通过这些深入实地的考查,陈迪不仅了解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基本生存情况,也大致摸清了这次蛮民煽乱的起始原因和来龙去脉。原来这些造反闹事的山野蛮民,都是少数民族群落里的穷苦人。他们大都居住在高山峡谷之中,刀耕火种,过着近似原始人的简陋生活。好年景尚能活命,一但遇到天灾。瘟疫,就像野人一样,逮着啥吃啥。饥饿寒冷,毒蛇猛兽,蚊虫瘴气,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危险。再加上官府及蛮人土司的层层盘剥。欺压。歧视。追杀,迫使那些苦不堪言,没有活路的山民们开始了反抗,而且是成帮成群聚众的反抗。面对官军的围剿,他们以口哨。牛角号等为暗号,聚散自如。官军人多,一个哨音便躲的无影无踪;官军人少,一声号角便从天而降,蜂拥而至。官军天天征剿,伤亡很大,而蛮乱则此起彼伏,越剿越多。莫说是看到他们,就是一想到他们都令人感到头疼。
在外边一连奔波了好几天的陈迪,拖着疲惫的**,步履艰难地回到了府邸。刚刚吃完晚饭,茶水才端到嘴边,便听见庭院内一片嘈杂之声,接着就看见西平候沐春让人抬着许多东西前来拜访,见陈迪想推辞,沐春忙抢着说:“这些除了吃的就是用的,都是云南的土特产,是侄儿专门挑选来孝敬叔父的,千万不要让侄儿在拿回去呀!”陈迪无奈,只好收下,遂请沐春坐下喝茶。二人边品茶边聊起了征剿蛮匪的事。沐春急切地问:“不知何时动手?只要叔父一声令下,侄儿叮当一马当先!”陈迪笑着回答道:“贤侄莫急,此举当谋定而动。如今吾尚末想出万全之策,贤侄千万不要轻举妄动。”沐春答曰:“侄儿一定尊从叔父的安排。”遂起身告辞回府。
沐春走后,陈迪便静下心来,仔细地回顾这几天所掌握的情况,想从中理出一些头绪,找出解决的方法。满腹经纶的陈迪,既具备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之深邃,又具有政治家看问题一针见血,办事果断敢为之敏锐。他深知当前蛮民煽乱猖獗只是表象,而其实质即产生的根源,是大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是人的求生本性末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想到此处,陈迪的脑海中又显现出四个大字“体仁于民。”这既是他在山东弭盗时的具体做法,也是他从实践中体会到的并且用来自勉的座右铭。此时,陈迪感到心中豁然开朗,立即从“体仁于民”想到了“体仁于蛮。”虽然仅一字之差,却体现出了施政为民这一宗旨在不同地域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性。蛮人也是人,而且是比汉人更为穷苦的人。“体仁为蛮”即要对蛮人施仁政,那么在这次平息蛮乱的策略上还是要坚持“抚剿并重,以抚为主”的方针;在战术的选用上要尽量做到“不杀人,少杀人”;在抚民政策的落实上要做到对参加煽乱的蛮民“俘获者不杀,投降者不罪,从善者不究。”经过这样一番苦思冥想,已成竹在胸的陈迪,心中顿感轻松了许多,便信步来到了庭院里。已是夜露更深之时,四周静寂无声,月下树影花移。他扔腿伸腰活动了一会儿,乘兴打起了陈氏太极拳。他越打越慢,转而停了下来,似乎是又想到了什么,只见他旋即转身入室,找出云南地图仔细看了起来,沉思良久,突然觉得眼前一亮,拍案而起,高兴地说:“有了,歼敌之求尽在于此也!”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11章:平蛮乱高皇赐金币 分省治屯堡保平安(上)”内容快照:
『平蛮乱高皇赐金币 分省治屯堡保平安(上)』
三月初三,是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拨~节开始庆祝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丽江的纳西族,大理的白族,景洪的傣族,曲靖的彝族,乌蒙的苗族的等,都会采用不同的形式庆祝节日,一般~~5至7天。今年虽然在东~地区发生了苗彝为主的蛮~煽~,但昆明以西,以南当度平静、丽江、大理、景洪等地的民众,正在载歌载舞的欢庆着本民族的节日。站在昆明城内的园通~~登高远望,只见~色~碧,巨石盘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