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占据太平城后,便改元太平路为太平府,任命年高望重的大儒李习为知府,儒士陶安为幕府参事,汪广洋为帅府令史。还任命梁贞、潘庭坚为府学教授,开始兴办府学。这种尊儒重教,以太平人管太平事的做法,使太平城很快就出现了安定和谐的繁荣景象。小陈迪也跟随着李习在府衙当了一名文吏,专门负责府衙与帅府之间互相沟通的各项事宜。
经过一个多月好吃好喝的休整,朱元璋的军队元气大增,正准备发兵攻集庆,却接到探子来报,元军已开始反攻,欲围太平城。先是元中丞蛮子海牙从江北裕溪口出发,以三百余艘大船封锁了江面,堵住了姑苏口,截断了红巾军退回和州的水上通道。接着元右丞阿鲁灰,枢密副使伴住马,水军元帅康茂才等人从集庆出发,由东向西推进;而方山寨义军元帅陈野先则从芜湖出发,由西向东,以数万大军从陆路合围太平城,形势十分危急。为了打破元军东西夹击之势,朱元璋采用了阻西打东之策,决定集中兵力先消灭东来之敌。他先是派兵出东门阻击集庆来的援兵,当晚又派徐达等出西门预先埋伏在襄城桥一带的密林中。当陈野先与其侄儿陈兆先率三万余兵马攻打西城门时,他派猛将邓愈,汤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敌阵,陈野先一看阵脚大乱,急命撤退,徐达又以伏兵从后面杀了过来,令陈野先腹背受敌。伤亡惨重,最后被俘。朱元璋亲自为他松绑,陈野先为求活命只好收拾残兵二万余人投降了。此时朱元璋又集兵力攻打西来之敌。阿鲁灰等闻报陈野先以兵败受降,不敢在往前推进,只好率其部队退回集庆。八月中旬,蛮子海牙见合围失败,孤掌难鸣,也指挥战船退守江北裕溪口水寨,长江两岸又恢复了交通。
此时,留守和州的红巾军都元帅郭天叙,右副元帅张天佑闻听朱元璋接连取胜,恐怕功劳尽为朱元璋所得,为保住自己的权位,二人一核计,决定丢弃和州城,渡江去攻集庆。朱元璋的妻子马秀英听说郭.张二人要弃城渡江,怕元军在封锁江面,和州则不保。加上自己孕期已满,即将临产,多有不便。便与亲兵统领义子沐英等商量,也决定率留守在和州的将校妻妾子女们渡江与朱元璋汇合。二者一拍即合,遂趁蛮子海牙从江面撤退之机,于八月下旬分批乘船渡江,一起赶到了太平城。朱元璋刚一听到马秀英已渡江来到太平的报告,吓了一跳,以为和州出了什么大问题,待与马氏见面细谈之后,方明白了事情的经过缘由。朱元璋早就知道了郭、张二人是粗鄙之人,一介武夫,成不了大事,当初自己带兵渡江作战把和州留给二人,就是为了躲避二人的辖制,到江南另谋出路。如今二人已来太平,明确提出他们要率兵亲自攻打集庆,朱元璋无法当面拒绝,就顺水推舟的同意了郭、张二人的主张,把攻打集庆的指挥权交给了他们,并命令降将陈野先率其人马协同郭张二帅攻打集庆,自己落得个坐山观虎斗,也正好闲下来照顾妻子生孩子。
九月十日,探子来报,说郭天叙。张天佑已率本部人马自关塘径同山攻打集庆东城门,陈野先亦率兵从板桥直抵集庆攻打南城门,从早上打到中午。稍作歇息,又从中午打到晚上,由于城中元兵死守,一直未攻下来。对于这样的结果,朱元璋并不感到意外。他知道仅靠郭张二人那点本事,根本不可能出现什么奇迹,他也知道陈野先投降也是迫于无奈,并不甘心。他之所以让陈野先与郭张二人共同攻打集庆,一是给足了郭张二人的面子,二是也借此考验一下陈野先是真降还是假降。如今初步的结果出来了,那么下一步的结果又将是怎么样的呢?朱元璋正在沉思之际,帅府亲兵统领义子沐英急匆匆的来报:“父帅,义母突然感到腹部剧痛,请您赶快过去呢!”朱元璋与沐英刚要出门,恰值陈迪进门,当他知道了事由,也紧随二人直奔军营中的临时驻地。待他们进了屋,见马秀英已缓过劲儿来,才松了口气。马秀英有气无力的说:“我算过日子了。这孩子要出生,也就是这几天的事儿了。”听了夫人的话,朱元璋焦灼的在屋子里转来转去,忽然停下来对马氏说:“这几天前方正在打仗。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处理呢。恐怕顾不上照顾你;而且按照老理儿。在军营中是不能生孩子的,看来得尽快找个合适的地方才是。”陈迪闻言忙趋前一步说:“大元帅何必多虑,就请夫人去我家住吧。”朱元璋双目盯着马氏,见马氏点了点头才说:“这样甚好。望尔与家人悉心待之。”陈迪见朱元璋答应了,便告辞回家准备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陈迪便带着车轿来接马夫人。朱元璋命沐英护送,并让其亲自带兵保护陈宅。事情安排妥当,朱元璋便返回帅府,召集诸将升帐议事。这时只见帐外一名探子骑马疾驰到帅府门前,下马,边往里跑边喊:“急报,急报!前方出事了!”待其缓了几口气儿细一禀报,众将军们才听明白,原来昨天晚上陈野先邀请郭天叙、张天佑二帅到其帐中饮酒,趁机擒杀了郭张二人,又叛变投靠了元御史福寿,目前正在围剿郭张二人的部众。事发突然,情况紧急,顾不得思考,朱元璋便命徐达、汤和、邓愈等率大军急速往袭叛军。一场恶战,双方撕杀得天昏地暗,被围的红巾军见援兵赶到,士气大增,拼命从里往外冲杀,从中午直到天黑,叛军才溃败散去,陈野先在乱军中丧命,其侄儿陈兆先收拾残兵逃回老巢方山寨。徐达等也收编了郭张二人的部下,扎营休整。等待命令。
早有探马将平叛得胜的消息传回帅府,朱元璋这才放下心来,立即召集诸将领,商讨下一步的对策。李善长等异口同声地说:“郭、张二人俱没,军中不可一日无主。”众人一致拥立朱元璋为都元帅。至此,郭子兴的旧部尽归于朱元璋麾下。朱元璋心中万分高兴,在封赏诸将士后,又下令犒赏三军,饮宴三日。九月十五日,马秀英在陈迪家顺利地生下一子,母子皆安康无恙。陈迪急忙赶到帅府通报喜讯,正正与李善长.陶安.徐达.汤和等饮酒谈笑的朱元璋听到这个喜讯,放下酒杯便急忙跟随陈迪前往陈家探视,并亲自为儿子取名朱标。从此时起,朱元璋爱子心切,无力再战,又考虑到平叛陈野先使得军队元气大伤,便下令诸将领严守太平城,让军队边休整,边练兵备战。马秀英在陈迪家一住就是半年多,在陈迪及家人的悉心呵护下,小朱标也日渐长大,人见人爱。朱元璋一有空就来看儿子,朱.陈两家也通家和好,过往丛密。帅府亲兵统领沐英在负责保护马秀英的期间,经常吃住在陈家,与陈迪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沐英是孤儿,被朱元璋夫妇收为义子,十六岁即带兵打仗,一致担任帅府卫队的统领,陈迪十分敬佩这个少年英雄,就称比自己大六岁的沐英为兄,沐英则称陈迪为弟,在外人看来,这二人就像亲兄弟一样。
驻守集庆的元御史福寿看见朱元璋的军队撤回太平城固守,便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他先是命令蛮子海牙率水师列舟船与采石矶一带江面上重新封锁了长江南北岸的通道,接着又派人到方山寨联络陈兆先固守山寨。虽然二者互为犄角,摆出了复攻太平之势,但仍有疑惧之心,不敢贸然发动**,双方的这种僵持状态,一致延续至春节后才发生了改变。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春二月,常遇春奉命率廖永安.俞通海等水师将领在采石矶向封锁江面的元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元军战船除被毁的几十只外,其余的尽被红巾军缴获,元军水师全部覆灭,仅蛮子海牙只身一人幸免,逃到集庆。朱元璋见后顾之忧已解除,便于三月辛卯朔全力**集庆。水陆并进,其势难当。途中又攻破了方山寨,重新收降了陈兆先及其部下二万余人。冯国用率所部攻占蒋山后,首先抵达集庆城下。福寿率军迎战失败,逃回城中,紧闭城门固守。待朱元璋的大军齐至城下攻破了城门之后,福寿扔拥兵进行巷战,直至战死。朱元璋入城后,即宣布改集庆为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将元御史台改为国公府。还设置了江南中书行省,专门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他一边怕人安抚市民,维持治安,一边广纳贤士,封赏有功人员。忙完了这些大事后,便派人回太平接夫人马秀英和儿子朱标,这时,马秀英母子在陈家一连住了七、八个月,与陈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的感情是越来越深。现在真是要离开了,还真有些恋恋不舍的,小朱标也不停地在哭,好像他也不愿离开陈家似的。本来是一件大喜事,倒弄得有些伤感起来,陈迪也舍不得让小朱标走,就决定亲自送马秀英母子去应天府。于是就一起到了应天府住进了国公府,朱元璋大摆宴席庆贺,那些有头有脸的文官武将们你来他走的一连热闹了好几天。陈迪觉得在应天府呆得太久了,便告辞回家,马秀英见留不住,就派人携带礼物送陈迪回太平府。临行前,马秀英嘱咐陈迪说道:“你现在还年轻,回去要用心读书,等长大了要干大事,报效国家。”陈迪回到太平府时,见府学已筹建完毕,便报名进府学读书。在梁贞.潘庭坚两位名师的悉心教导下,陈迪的学识日益长进。
四年后,即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江南势力最大的红巾军首领陈友谅从武昌出发,想灭掉朱元璋。五月初,陈友谅攻占了太平城。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和猛将黑脸花云都在恶战中阵亡了。刚过上几天舒服日子的老百姓只好逃出太平城,四处避难。此时。陈迪刚刚娶宣城县计家桥的计氏为妻,结婚还不到一个月,就赶上了这场战事,由于事发太突然,慌乱中什么也没顾上带,陈迪的父亲陈仲康就带着全家人逃到了宣城县老家陇西村。陈迪的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经不起这样的惊吓与折腾,刚回到老家不久就病故了。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美少年献金识高皇 皇太子~恩访迪家(下)”内容快照:
『美少年献金识高皇 皇太子~恩访迪家(下)』
五月底,朱元璋在“龙江之战”中打败了陈友谅之后,徐达又率军夺回了太平城。等到局势稳定了,陈迪一家才又回到了太平。~了家门一看,除了被烧剩~的几间空房子,什么都没有了。父亲陈仲康见自己辛辛苦苦二十多年攒~的偌大一份产业,说没就没了好不心~,连气带急,毒火~心,突然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背过气去了。陈迪一见慌了~~,弟弟陈述也没见过这种场面,兄弟二人~到父亲~~大哭起来,倒是妻子计氏~有主心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