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杜水到漆水的路上,此时正有一支马队急驰而来,骑马者就是从豳地“失踪”的古公擅父和他的两个儿子以及族里的几个头面人物。
古公擅父走在最前面,他的两个儿子太伯和仲雍燕翅一样分随左右,其他人等不远不近地紧跟在他们身后。
一行人从下半夜偷偷从豳地溜出来后,就马不停蹄地一直向东狂奔,直跑到月落星稀、曙光初照,才因人困马乏,不得不放慢了速度。他们都把身体前倾,趴在马背上,双手抱着马脖子,信马由缰地在一条平坦的大道上打盹,不时传出此起彼伏的鼾声。
从表面上看,古公擅父像是睡着了,其实他只是闭着眼睛,大脑仍在飞速地运转。作为姬姓氏族的首领,他的出逃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权宜之计,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为氏族寻找到一个可以远避狄人锋芒的栖身之地。
自从氏族的始祖后稷被帝尧封为农官后,姬姓氏族始终是以农为本,直到夏朝末年,因夏桀不务农事,远祖不窟丢官回乡,才在以畜牧为业的戎狄部落的夹缝中求生存,最后又不得不为了躲避狄人的侵害举族迁到了豳地。经过九代人的勤奋耕耘,氏族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丰衣足食,人丁兴旺,本以为可以太太平平地把日子过下去,谁料想又被狄人盯上,并且得寸进尺,竟想鸠占鹊巢,取而代之。如果和狄人硬拼,虽然未必会输,但那样一来,必定是玉石俱焚,将几百年积攒起来的家业消耗殆尽,这样做虽逞一时之勇,但终究得不偿失。思来想去,古公擅父终于力排众议,想到了这条以退为进之策。在他家的窑洞里,古公擅父苦口婆心,总算说服了血气方刚的两个儿子和族里的几个权威人士,使他们和自己一起秘密潜逃,走上了这条康庄大道。想到此,古公擅父感觉肩上的千斤重担一下子撂在了地上,不由身心放松,不知不觉间进入了梦乡。
又不知走了多远,当一行人腹鸣如雷,从梦中醒来时,一轮火红的太阳已经高挂在了东方的晴空之上。这时候他们才发觉因为走得匆忙,大家只带了防身的弓箭、斧钺,谁也没有带吃的东西,只好翻身下马,从大道拐向路边,在野地里寻找可以用来果腹之物。
还是仲雍眼尖,最先发现了一大片苦菜。于是,大家也顾不得什么身份等级,一齐动手,连挖带拔,不一会儿就堆起了一座苦菜的**。
大家把这些苦菜在河水里洗了洗,也没有灶台和陶釜,只得生吃。也许是因为饥肠漉漉的缘故,这些苦菜在他们的嘴里的味道竟然比糖还甜。
吃饱了苦菜,喝足了河水,一行人继续赶路。他们又过起了从前的渔猎生涯,下河捕鱼,上山打猎。这一天爬到一座山顶时,天已大黑,古公擅父决定天亮再走,一行人便找了个山洞栖身,并在洞口点燃了一堆篝火,以防备野兽的侵袭。
早上醒来后,古公擅父钻出山洞,眺望远方,突见一脉远山横亘天际,山间有缺,山下是一片辽阔的荒原,一条小河边散布着百余户人家,似是一处聚落。
古公擅父招呼众人收拾停当,牵马走下山来,待来到聚落处,在一座井台边提水饮马,忽见一个高高大大、壮壮实实、梳着一根又粗又黑长辫子的白衣少女赶着一群雪白的绵羊姗姗而来。古公擅父连忙迎上前去,问道:“请问姑娘,这里是什么地方?”
白衣少女并未惊慌,而是好奇地上下打量着眼前的这个中年男子,大大方方地回答:“远处那座有缺口的山叫岐山。这里是周原。”
古公擅父站在水井边,放眼望去,只见荒原上阡陌纵横,加上略成方形的聚落,活脱脱一个“周”字的形状。
古公擅父又问:“姑娘贵姓?属哪一个氏族?”
少女回答:“我姓姜,我们属于羌族。”
仲雍兴奋地插嘴道:“我们原来是亲戚呀!”
少女有些诧异,问:“我们是什么亲戚啊?”
仲雍炫耀地说:“你不知道吗?我们的老祖先后稷弃的母亲也姓姜,名字叫姜(女原)。”
少女也兴奋地说:“是吗?我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讲过姜(女原)生后稷的故事,没想到你们就是弃的后代啊!”
古公擅父笑着点点头。
少女忙问:“那你们到这来是走亲戚的了?我带你们去见我们族长。”
古公擅父说:“好啊,就请姑娘前面带路吧。”
“好嘞!”少女脆生生地答应一声,随手甩了个响鞭,让羊群掉过头,带着古公擅父他们往聚落里走去。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5章:5”内容快照:
『5』
在姜姓氏族族长那里,古公擅父一行~到了~~的欢迎,而且在酒席宴~把自己的亲孙~——就是那个白~少~许配给古公擅父~婆姨,让仲雍好生难过了几天,但又无可奈何,只得管这个比自己还小几岁、名~太姜的~子~了~亲。等到仲雍和太伯的亲生~亲听到风~,带领着~儿媳跋~涉~来到周原寻找丈夫的时候,太姜的~子已经~得老高,没几个月就给古公擅父生~了个大胖小子,古公擅父十分高兴,~排行给这个小儿子起了个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