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归晋,也就是说曹魏(曹操)、蜀汉(刘备)、东吴(孙权),建立的三国,最后被西晋的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先是,蜀建兴元年(223年)4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城东)。其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为蜀国皇帝。蜀炎兴元年(263年),后主刘禅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魏国名将邓艾。刘禅投降后,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蜀汉灭亡。
魏黄初七年(226年)5月17日,魏文帝曹丕(曹操次子)去世。其子曹睿即位,是为魏明帝。景初三年(239年)正月,曹睿逝世于洛阳嘉福殿。由8岁的太子曹芳(魏明帝曹睿的养子,宫中密事,莫知由来)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曹操侄孙)、太尉司马懿辅佐朝政。
魏嘉平元年(249年),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从。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郭氏(关中西平人,魏明帝曹睿病逝前一个月被册立),请废曹爽兄弟,并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从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魏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
魏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司马懿长子)被任命为大将军,继续把持魏国朝政。魏正元元年(254年),魏少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密谋除掉司马师,不料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逼迫永宁太后废掉魏少帝曹芳,从永宁太后命以高贵乡公曹髦(曹丕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为帝。
魏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亲率兵平定毋丘俭、文钦之乱,途中病死。司马昭(司马懿次子)继任为大将军,朝政继续由司马氏把持。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杀魏帝曹髦,6月2日另立曹奂(本名曹璜,曹操的孙子,燕王曹宇的儿子)为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薨。8月长子司马炎继位任晋王。
泰始元年(266年)1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年号泰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史称西晋。当年,曹丕也是逼汉献帝让位,代汉称帝的。所以,有句歇后语: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此时,三国中的魏国(曹操)、蜀国(刘备)已经灭亡。那么,晋武帝司马炎又是怎么登上历史舞台的呢?他与东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东晋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历史上从东吴灭亡(280年)到东晋建立(317年)大约相隔37年,这37年由西晋王朝统治。西晋(265—316年)共52年。其中西晋与东吴并存约15年,即265年至280年。
吴天纪四年、太康元年(280年)3月,晋武帝司马炎称帝15年后,终于平定东吴统一了天下。东吴末帝孙皓被西晋名将王濬俘获,晋武帝司马炎封孙皓为归命候,东吴灭亡。
西晋统一天下后,晋武帝司马炎分封诸王,但是他本非雄略之才,不能很好地解决政风奢持和贪污、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等问题,埋下了日后发生“八王之乱”的隐患。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于洛阳含章殿,时年55岁。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外戚杨骏辅政,改元永熙。
元康元年(291年)暴发了“八王之乱”,从291年至306年历时16年。八王即: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jiǒng)、河间王司马颙(yóng)、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司马衷自立。后来,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司马伦,迎惠帝司马衷复位,杀死赵王司马伦。到了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司马衷回洛阳,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相继被其所杀,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八王之乱”期间,北方的外族势力陆续壮大并独立称帝。“八王之乱”后,也就是光熙元年(306年)11月17日,夜间,惠帝吃麦饼中毒,18日,在显阳殿驾崩在显阳殿驾崩。21日,司马炽即皇帝位。司马炽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惠帝司马衷弟。是为晋怀帝。次年改元永嘉。以司马越为太傅辅政。
永嘉五年(311年)诏令讨伐司马越。6月,匈奴刘曜、王弥率兵攻入京师洛阳,活捉了晋怀帝,后被被解送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刘聪封他为平阿公,次年进封为会稽郡公。永嘉七年(313年),汉昭武帝刘聪(十六国时汉国,后被改称为前赵)命他青衣行酒(即身穿奴仆样式的青色衣服,提着一把银酒壶,为客人斟酒。指晋怀帝被俘受辱事),晋旧臣见状号声大哭,晋怀帝旋为刘聪所杀。史称“永嘉之祸”。
晋怀帝司马炽被俘后,大臣贾疋遂拥立司马邺(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之子)为皇太子,次年怀帝被杀,司马邺即位于长安,是为晋愍帝。年号建兴。
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8月,刘曜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晋愍帝司马邺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统治北方52年,统治全国只有37年,也就是孙吴帝国灭亡后37年,西晋王朝为前赵所灭。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而后,匈奴、氐、羯、鲜卑及羌等族,陆陆续续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西晋王朝在长安已经灭亡,续写北中国历史的权力,就留给了北方的匈奴、羯、氐、鲜卑和羌5个少数民族。但是西晋王朝的另一段历史从长安移到了千里之外的建康(南京),由西晋王室后裔司马睿继续进行。
东晋王朝(317—420年),实际上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司马睿,在建康建立起来的偏安小朝廷,史称东晋。也是历史上第二个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它的统治范围主要是长江以南的半壁河山。但是,南京从此成为正统中华文化的中心。
早在西晋灭亡前三年,即建兴元年(313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永嘉(307—313年)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区曾发生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石勒等趁机率领部众,残酷地屠杀汉人。永嘉四年(310年),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100余处。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坞堡30余处。后又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10余万人。同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使洛阳化为灰烬。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中原的汉人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也称“衣冠南渡”,这里的“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整个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机构、官员、甚至士族家中的佣人和鸡鸭牛马都被带过了长江。
据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南迁了。这次以门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共有90多万人。有人估计在200万人左右,约占西晋灭亡时汉族人口1500万的七分之一强。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云:“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共34句取前6句)
据《话说南京》一书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南京就已经是个“移民城市”。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南北人口大融合,就发生在南京。当时有百万北方人南渡来南京,这与1692年前的“永嘉南渡”是十分吻合的。作为南京人的你、我、他,先祖可能就是一千多年前从北方南迁的移民。
当时,琅琊王司马睿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驻建邺。建兴元年(313年)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字玄明,一名刘载,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国君)所杀,晋愍帝司马邺(晋武帝司马炎孙)于长安继立。为避司马邺(晋愍帝司马邺313—316年为西晋末代皇帝)之讳,又将“建邺”改为“建康”(今南京)。
由于大量北方移民涌入南京,不可避免地将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饮食结构带入南京,加上南京自东吴到后来的陈后主被俘,有几百年的都城史,自然要接纳和包容大量的外来文化和语言以及生活习俗。在日久天长的潜移默化中,南京逐步改变了原先单纯的吴语和吴文化结构,吸收了大量的北方元素和其他外来元素,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人文理念。
那时,东晋政府为了安置这些“流动人口”,建立了一些“侨州”、“侨郡”“侨县”,就是在长江南岸的郡县里划出一块地区,专门让这些“外来人口”居住,而且用北方原来的地名命名,并进行统一管理。如,南兖州,晋南渡后侨置兖州,治广陵,在今江苏江都县东北,南朝宋改曰南兖,后移镇盱眙,今安徽盱眙县治。后并入南徐州,旋复置,还治广陵,又移治淮阴,在今江苏淮阴县南,寻复故。南徐州,东晋时侨置徐州于京口,后曰南徐,即今江苏镇江市。东晋时,先后在南京设立的侨郡和侨县有20多个。
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后,将南京城内和江南地区的土著家族外迁,大量江淮士族涌入。南京江南文化特色再次受到江淮文化的削弱。而徽皖文化的特色加强了,语言也逐步形成“江淮特色”。
虽然在朱棣年间明朝迁都北京,但南京作为“留都”,依然是“都城”,继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晋武帝司马炎,在灭了南京的孙吴王朝统一中国之后,由于司马王朝信奉门阀政治,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恶化,动摇了晋王室的基础。晋惠帝司马衷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其他的外患,导致西晋王朝中原沦陷,司马王室被迫南迁。北方的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这个时期,史称“五胡十六国”(304—589年)。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都在16国之外,加起来共有20国。
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同在南京建都立国的东晋王朝等长期对峙,长达130多年。
这里先来说说“司马”这个姓氏。据中国姓氏:司马一姓出自上古周代的一种官职名称。司马管理国家军队,也参与国政,地位非常显赫。周宣王时,一个叫程伯林文的诸侯在朝中当了司马。他的远祖是颛顼帝之后祝融氏重黎。程伯林文与分布于今淮河中下游的徐戎(又称徐夷、徐方)进行战斗,立下了大功。周宣王为示奖励,让他的族人“以官为氏”,改姓司马,并世代相传。
东晋,是司马睿于318年在建康建立的王朝,是继东吴以后第二个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到420年被刘宋王朝取代,历4代11帝,共103年。其中病死7帝;亡国后闷死一帝;被绞杀一帝;因酒后戏言被妃子捂死一帝;因忧愤而病死一帝。但是,总的来说东晋王朝,还是一个社会基本安定,经济、文化得以发展,民众基本安居的朝代。
(一)东晋元帝
中宗元帝司马睿(276—322年),字景文,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东晋开国皇帝,也称“司马始皇”。建兴四年(316年)汉刘曜攻占长安,俘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与西晋末代皇帝司马邺是叔侄关系,前者是宣帝(司马懿)的曾孙(司马懿—司马伷—司马觐—司马睿);后者是司马懿的曾曾孙(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吴王司马晏—司马邺)。建武元年(317年)3月,司马睿即晋王位,始建国,改元建武。立宗庙社稷于建康。立世子司马绍为晋王太子。318年司马睿即皇帝位,改元太兴,立王太子司马绍为皇太子。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等地区。
(1)牛继马后。
司马睿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生于洛阳,其父是琅邪王司马觐。史书上说,司马睿出生时“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所藉藁(gǎo)如始刈。及长,白豪(白毛)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年15岁,嗣位琅邪王。幼有令闻。及惠皇之际,王室多故,帝每恭俭退让,以免于祸。沈敏有度量,不显灼然之迹,故时人未之识焉。”(《晋书?帝纪第六》)
当时嵇绍(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就认为,司马睿非寻常之人,他对人说:“琅邪王毛骨非常,殆非人臣之相也。”
但是,司马睿一生下来,就被人们说成是牛继马后,是小吏牛金的儿子,其种不纯。《晋书帝?卷六?帝纪第六》:“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他明明是琅邪王司马觐之子,怎么会是牛金的儿子呢?
关于司马睿的身世,在《晋书?元帝纪》中也记载了这样的故事。魏晋之际,封建地主阶段的上层人物大都迷信,谶言神学十分盛行。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事实上秦朝也亡于秦二世胡亥。“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谶纬”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也含有一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当时有本书叫《玄石图》,上面有句谶言:“牛继马后”。当年司马睿的祖爷爷司马懿就是用权术杀死了魏国大臣曹爽,从而掌握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担心别人故伎重演,因此对这句谶言特别害怕,他下决心要除掉“继马”之后的“牛”,不让谶言应验。因为当时有资格和他争权而姓牛的人,只有后军将军牛金。这里要介绍一下牛金。牛金本来是曹仁(曹操的堂弟)手下的一员勇猛战将,曹仁死后,牛金便成了司马懿手下的一员大将。跟随司马懿南北征战,骁勇异常,战功卓著,而且军中有威望,有号召力,是威胁司马懿政权的危险人物,于是司马懿用“鸳鸯壶”装以毒酒,鸠杀了大将牛金。
“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的司马懿,杀了牛金之后,自以为“牛继马后”的谶言再也不会应验了,可历史却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先后把持着曹魏政权,到265年,他的孙子司马炎干脆篡魏自立,建立了西晋王朝,成了晋武帝,他封自己的兄弟司马觐为琅琊恭王。司马觐娶了个妃子叫夏侯光姬。小名铜环。沛国谯人(今安徽省亳县)。其父夏侯庄,官至淮南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一职)。光姬自幼生长在官宦人家,后被许配琅琊王司马觐。司马觐的府上雇佣了一名小吏,巧的是此人恰恰就叫牛金,与被司马懿毒杀的大将同名同姓,据说长相十分秀美。夏侯光姬在府中寂寞难耐,竟与这个姓牛的小吏勾搭成奸,生下了司马睿。后来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司马睿竟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了东晋的开国皇帝。所以有人说,东晋的4代11帝,实际都是牛姓子孙。“牛继马后”孰是孰非,自有公论。
在官方所修的正史中,也有东晋皇帝不姓司马而姓牛的有关记载。司马睿登基称帝之后,也不像司马氏家族那种阴谋诡计多端、胆大狂妄的为人处世风格,也许这与他的血统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司马睿从小就牢记其母恭王妃夏侯氏的教导,便处处不事张扬,生怕惹来母子俩的杀身之祸。
据《列传》:“元夏侯太妃,名光姬,沛国谯人也。祖夏侯威,兖州刺史。父夏侯庄,字仲容,淮南太守、清明亭侯。妃生自华宗,幼而明慧。琅邪武王为世子司马觐纳焉,生元帝司马睿。及恭王薨,元帝嗣立,称王太妃。永嘉元年,薨于江左,葬琅邪国。初有谶云‘铜马入海建邺期,’太妃小字铜环,而元帝中兴于江左焉。”后来司马睿果然在建邺建都立国,应验了这则谶言。
所谓“江左”,江的左岸也。历史上称江东为江左。为何叫江左?这与古人的地理概念有关。古人在地理上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的。例如山东省在太行山之东,故旧时别称山左;山西省在太行山之西,故旧时别称山右。
其实皇帝的出生,历来都是一个谜,特别是开国皇帝的身世,更是扑朔迷离,神奇之极。在这里,没有必要去研究皇帝的母亲或者父亲究竟是谁,嫡出也好,庶出也罢,杂出也无所谓,反正他当上了皇帝。如果血统纯正,说明他天生就是皇帝的坯子;血统杂了,说明他具有当皇帝的福气。历史上秦始皇嬴政、汉文帝刘恒、明成祖朱棣等,都有一段说不清的身世之谜,但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果说他们都是庶出或杂出,恰恰证明这样血统的人更具创造力。
(2)五马渡江。
晋太熙元年(290年),15岁的司马睿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乱”时曾经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战役,但是由于作战失利,司马睿便离开洛阳,回到封国。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晋时有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据《至大金陵新志》:“五马渡在上元县西北二十三里幕府山之前晋元帝与彭城等五王渡江处按晋书大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及永嘉中元帝登大位乃其符云五马之名取此”。
幕府山在南京中央门外,高205米,北临长江。在历史上一直是南京城北的重要门户。一般认为,幕府山因东晋丞相王导在此设“幕府”而得名。但是据近年来的考证,东吴时期就有“幕府山”之称。现在幕府山夹罗峰下还有达摩洞和五马渡等遗迹。相传,五马渡是1600多年前,“五马渡江,一马成龙”的地方,化为龙的这一“马”,就是晋元帝司马睿。另外“四马”是:其堂伯父(弋阳王)司马羕(音:样);(南顿王)司马宗;堂兄(嗣汝南王)司马佑;侄儿(彭城王)司马纮(音:红)。其时,中原大乱,西晋倾覆,大批士族,衣冠南渡,司马睿便来到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形成江南偏安之势。幕府山如同一个巨大的盾牌,挡住了北方的长矛的**。
晋怀帝司马炽即位后,于永嘉元年(307年)7月11日,朝廷任命琅邪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持符节,镇守建业。9月初一,琅邪王司马睿到达建业。司马睿让安东司马王导作为主要谋士,对他推心置腹,非常信任,每件事都找王导咨询。司马睿名望声誉一直很轻,吴地人们都不附从,在建业居住了很久,士大夫没有来拜访的,王导感到忧虑。正赶上司马睿出去观看禊祭(xìjì,古人在春秋二季所举行的临水祓除不祥的祭事),王导让司马睿乘上抬轿,安排了威严的仪仗。王导和名士们都骑马侍从,纪瞻、顾荣等人见了后感到惊异,一个跟着一个地在道路左边行拜礼。王导就劝说司马睿道:“顾荣、贺循,都是这个地区最具名望的人了,应当结交他们来收服人心,他们两人来了,就没有不来的人。”司马睿就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个人都接受邀请而来到司马睿处,司马睿让贺循担任吴国内史,顾荣担任军司马,加授散骑常侍。军政事务,都与他们商议。又让纪瞻担任军咨祭酒,卞粹的儿子卞壹担任从事中郎,周任仓曹属,琅邪人刘超任舍人,张昭的曾孙张闓和鲁国的孔衍任参军。王导对司马睿说:“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士人,通过节俭的办法保证用度的充足,以清静无为的原则处理政务,安抚以前的故旧部下与新结交的士人。”所以得到了江东地区人们的信任。
司马睿刚来建业时,常常因为喝酒耽误事情,王导对此进行劝说,司马睿就命令人斟上酒,他接过酒杯后把酒倒入“覆杯池”,从此便戒了酒。
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顾荣和贺循两个人。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东汉尚书令、十四世顾综之曾孙,三国吴丞相顾雍之孙,宜都太守顾裕之子,弱冠也就是20岁时仕吴,为黄门侍郎、太子輔义都尉。西晋灭吳后,与陆机、陆云兄弟俩同入洛(洛阳),时号称“三俊”,历任尚书郎、太子中书舍人、廷尉正。在“八王之乱”中,常醉酒不肯问事以避祸。晋惠帝西迁长安,征为散骑常侍,顾荣坚辞不就,后还吴。永兴二年(305年),广陵相陈敏起兵割据,任顾荣为右将军,领丹阳内史。不久,顾荣与甘卓等密谋起兵,推翻陈敏。永嘉元年(307年)瑯琊王司马睿南渡镇建康,顾荣在王导引荐下出任军司、加散骑常侍,为江南士族领袖,协助瑯琊王司马睿创建东晋政权。永嘉六年(312年)卒于官。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元。有《顾荣集》已佚。《晋书》有传。
贺循(260—319年),字彦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贺景,灭贼校尉;父贺邵,中书令,为孙皓所杀,徙家属边郡,晋灭吴方还本郡。举秀才,除武康令,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著作郎陆机上疏荐循曰:“武康令贺循德量邃茂,才鉴清远,服膺道素,风操凝峻,历试二城,刑政肃穆”。召补太子舍人。晋惠帝时(290—306年)任会稽内史,司马睿出镇建康时,任军咨祭酒、太常、左光禄大夫等职。曾露发袒身拒陈敏反叛之诈诏,亦曾参与镇压石冰领导的流民起义。
北方大乱以后,北方的士族纷纷逃到江南避难。王导又劝说司马睿要及时救济他们,并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了他的建议,前前后后吸收了大量的北方士族,深得他们的欢心。就这样,司马睿靠着王导的辅佐,既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他的地位才逐渐巩固起来。他非常感激王导,感慨地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啊!”
司马睿正是有了王导、王敦以及由王导推荐的顾荣、贺循等人的鼎力相助,才在建康站稳了脚跟,成就了一番帝业。
(3)王马天下。
建兴元年(313年)4月18日,朝廷以琅邪王司马睿担任左丞相、大都督,都督陕东诸军事。晋愍帝三年(315年)2月12日,朝廷任琅邪王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都督中外诸军事。建兴四年(316年)11月,前赵大将刘曜陷长安外城,司马邺使侍中宋敞送笺于刘曜,自己乘羊车,肉袒衔壁,舆榇出降。
建兴五年(317年)正月,降帝司马邺遣平东将军宋哲至建康,诏镇东大将军在建康修复宗庙,以雪大耻。2月28日,宋哲到达建康,称说奉晋愍帝诏书,令丞相、琅邪王司马睿总摄国家所有事宜。
3月,琅邪王司马睿换上素色服装,避居于别室,举哀三天。此时,西阳王司马羕和官员、部属等共同进上皇帝尊号,琅邪王不肯即位。司马羕等于是请求琅邪王依照魏、晋旧有成例,称晋王。琅邪王同意了。初九,琅邪王即晋王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武,开始设置百官,建立宗庙和社稷。
建兴五年(317年)12月20日,愍帝司马邺在平阳遇害。太兴元年(318年)3月初七,愍帝死讯传至建康,晋王服斩衰丧服,别居倚庐。百官奏请司马睿使用皇帝尊号,司马睿不同意。经过大臣再三劝说,3月初十,晋王司马睿即帝位。文武百官陪列于两侧,晋元帝司马睿令王导登御床同坐,王导坚决拒绝,说:“如果太阳与天下万物等同,怎么能俯照苍生!”司马睿这才坐到了皇帝的宝座上。即便如此,当时“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还是广为流传。
司马睿登基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兴,文武官员都晋升二级爵位。晋元帝打算对所有曾经投贴建议自己接受皇位的人格外优宠,凡官吏都增加爵位一等,平民都提升为官吏,总计有20多万人。散骑常待熊远说:“陛下顺应天命,继承皇位,普天之下莫不拥戴,岂止左近之人情深,偏远之人情浅!不如依照汉朝的做法,普遍赐封臣民官爵,这样皇恩浩荡,而且可以省去考察核实的烦劳,堵塞弄虚作假的渠道。”元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3月24日,立王太子司马绍为皇太子。
晋人认为,晋元帝司马睿才是真正的天子,因为秦始皇(约前208年)时,曾有望气者说:“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所以,秦始皇东游到此,改其地曰秣陵,又挖掘北山以绝其势。到了孙权称帝(229年)时,他自己认为已到500年了。孙盛(约302—374年,字安国,晋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著名的东晋史学家)则认为从秦始皇到孙权才437年,尚未到时辰;而晋元帝司马睿自渡江(318年)以来,已经526年,所以真人应该是晋元帝,他应了那个望气者的预言。也就是说,晋元帝才是真正的天子,而孙权则不能算。当然,晋人为自己的皇帝说话、唱赞歌,甚至歌功颂德都是无可非议的。孙权不是也被后人谥为“大皇帝”吗?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司马睿开始统治江东的时候,王敦和堂弟王导同心同德,共同拥戴和辅佐,元帝也推心置腹,重用他们。王敦总领征讨军事,王导把持机要政务,门生子弟各自占据显要的职位,当时人因此有这样的说法:“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其中以桓温的3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10章:二、十代故都之东晋王朝②”内容快照:
『二、十代故都之东晋王朝②』
(4)四大家族。东晋时期,王、~、桓、庾4个家族发挥了重~作用。王导,拥立元帝,建立东晋;~安,东晋著名政治家,魏晋名士的典范;桓~,东晋大将,被封为南郡公,是当时的实际统治者;庾亮,美姿容,善谈论,开创了“贵族和皇室共享权~”的政治格局。王导(276—339年)字茂弘,晋朝琅邪临沂(今~东临沂)人。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卒于晋成帝咸康五年。王姓家族,从太保王祥以来,一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