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这时,传来了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与商纣之子武庚同时举兵叛乱的消息。这是周公和太公、召公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如果说这次叛乱只是武庚挑起的,他们谁也不会感到奇怪,因为武庚是商王朝的太子,他的父亲纣王刚刚被周武王砍了头,虽然武王还是给了他一个诸侯的名分和一块土地,但他毕竟做了亡国奴,东、南、西三面还有“三监”看着他,只能老老实实,不能乱说乱动,他想造反自然是情理中的事情。可是现在,不仅是他造反,还有本来是用来监视他的“三监”和他一起造反,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难道是他逼迫“三监”和他一起造反吗?以他的实力是不可能办到的。那么,就是“三监”逼着他一起造反了,可在情理上又说不通,“三监”和他分属两个阵营,而且是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怎么可能一致行动呢?他们当然不会想到这次叛乱的罪魁祸首竟然就是“三监”之一的管叔。
自从管叔从镐京回去以后,并没有直接去他的驻地——卫国,而是去了他的两个弟弟蔡叔和霍叔的驻地——庸国。其实,他们三个原来都各有封地,也就是管、蔡、霍三国,武王让他们驻扎在庸国和卫国,完全是为了监视武庚所封的北国。而北、庸、卫三国原来都是商都朝歌的管辖范围。
管叔先来到蔡叔的住所,把在姜太公和召公爽那里所说的对周公的怀疑又对蔡叔说了一遍,并且许诺一旦他当了周王,第一个就封蔡叔为太师,以取代那个已经老朽的姜太公。蔡叔听了当然高兴,表示管叔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管叔又来到霍叔的住所。霍叔听了管叔的话,心里十分害怕,因为他知道仅凭管叔的那点兵力根本不可能撼动周公的地位,即使再加上蔡叔和自己的兵力,也不是周公的对手,但他深知管叔的为人,谁要是违抗了他的意志,就别想有什么好果子吃,因此他又不敢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反对态度,只好顺着管叔说了几句不疼不痒的话,好在管叔利欲熏心,一点也没听出他的弦外之音,竟然高高兴兴地走了。霍叔也就没当回事,以为管叔不过是一时冲动,等他冷静下来好好想一想就不会那么自信了,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管叔从自己这里出来后,又去了武庚的住所。
管叔满脑子只想着自己能够取代周公当上周王,在蔡叔和霍叔那里又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头脑更加发热。可是,当他走出霍叔的住所,走在大街上时,迎面刮来的一阵寒风却使他打了个机灵,他第一次冷静地分析了自己这方的实力,撑死也就是三个小国的军队,而周公却可以统帅周六师甚至友邦的军队。即使召公和太公不支持他,只以周公自己掌握的实力来说,要对付“三监”还是绰绰有余的。而唯一能与周六师的兵力抗衡的就是殷六师的军队,这使他一下子想到了商纣的太子武庚。虽然殷六师的军官都是由周族人担任,但士兵却是殷族人,只要能搬出他们的太子武庚来,一定会得到士兵们的支持和响应的。而如果自己能得到武庚的支持,就会有很大的胜算。一想到这里,他的头脑又“哄”地一下热了起来。说实在的,当他想出这个主意时,连自己都吓了一跳,原本是自己敌人的武庚突然间成为了自己的盟友,这种变化实在太大了,但又是那么合情合理,管叔不能不对自己的这种化敌为友的能力感到震惊,这说明自己还是很具备一个领袖的气质的。这么一想,他便由东转向了北,直接去了武庚的封地。他满以为他的想法一定会得到武庚的响应,却没想到武庚的反应十分冷淡。
当武庚从管叔的嘴里听到那些话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周王朝的诸侯,又是当今周王的亲哥哥,竟然想推翻他亲弟弟的统治,这太不可思议了,武庚的第一反应便是:这一定是管叔使的计策,他是在试探自己有没有反意,但是当他从管叔那真诚的态度和急迫的神情中看不出一点虚假成分,加之仔细分析了管叔所作所为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能当周王时,武庚的内心不由地一阵狂喜,他感慨地想,真是天不灭殷啊!刚刚做了亡国奴没几天,就遇上这样一个复国的好机会,而且这个机会还是自己的敌人提供的,这不是雄辩地说明殷命还没有绝吗?因此,当管叔离开武庚的住所返回卫国的时候,已经得到了武庚明确的答复:只要管叔一声令下,武庚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就这样,由管叔策动的旨在推翻周公王位的一场叛乱便从天而降了。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11章:11”内容快照:
『11』
周公接到武庚和“三监”叛~的消息后,立即召集朝廷中的大臣们,又一次来到王~的闳门前,向群臣发布了平叛的宣言。他说:“我们周族原来只是个地~西隅的小国,只因为崇尚德治,才得到~天的眷顾,使我们从小到大,成为天~之主。但我听说有那么几个小国之君,仗恃他们出~豪门,名为宗子、权臣,就不发扬道德风尚,帮助他们的国王治理国家,更谈不~挑选能文能武之人,~荐到朝廷来,而是任人唯亲,起用~臣,作威作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