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的十二月,武王崩于镐京,殡于岐邑,于第二年的六月葬在了毕原。那是周族的王陵,太王、王季、文王都葬在那里。
武王的儿子姬诵从此过继给自己的叔父周公做了义子。周公让自己的亲儿子伯禽给姬诵当了伴读。周公对姬诵可不像对儿子伯禽一样。不管姬诵犯了什么错,周公只打伯禽,不打姬诵,因为姬诵虽然名义上是自己的儿子,但将来是要继承王位的,所以也就是自己未来的君主,而自己则是姬诵的臣子,臣子打君主是大逆不道,该是杀头的罪过。因此,周公对侄子姬诵是当贵客待。他也从不让姬诵叫他“大”,而只让他叫自己“四大”。
伯禽与姬诵从小就是好朋友,现在两个人天天在一起饮食起居,伯禽和姬诵都很高兴。可是,没过几天,伯禽却不明不白地挨了他大周公三顿打,吓得伯禽都不敢见他大了。实在非见不可的时候也是战战兢兢的。他大没说打他的原因,所以伯禽不知道是自己做错了,还是姬诵做错了,或者是他俩都做错了什么。伯禽不敢问,叫姬诵问。姬诵也不敢问。伯禽央求姬诵:“你就看在我替你挨打的分上想想办法吧,要不我这顿打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姬诵也很同情伯禽,虽然他自己没有受皮肉之苦,但眼看着跟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挨打,心里也不落忍。他冥思苦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个主意,他对伯禽说:“我听说南山上的山洞里住着个白胡子老汉,叫商子,都说那老汉是个圣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我们去问问他你为什么挨打吧。”伯禽一听,没有不同意的道理,两个人就一起去了南山。
到了南山,他俩寻到了老汉住的山洞,见老汉正在闭目打坐,两人不敢打搅,在旁边陪着老汉打了半天坐,但谁也没闭眼睛,而是时刻注视着老汉的动静。直到老汉睁开眼,两人才忙不迭地鞠躬行礼,请老汉指点迷津。老汉没有正面回答他俩的问题,而是让他俩到南山之阳去看崖畔长的桥木。两人看了半天,只见那棵桥木昂首向天,**高大,怎么看也看不出什么名堂。他俩又回来寻老汉,问为什么要让他们看桥木。老汉说,这就是当“大”的样子。两人还是不名所以。老汉又让他们去南山之阴看长在坡坡上的梓木。两人看了半天还是没看出名堂,只是觉得梓木低眉顺眼,卑躬屈膝,还是没看出什么名堂。他俩又去问老汉,为什么让他们看梓木。老汉说,这就是当“娃娃”的样子。两人猜不透这个哑谜,想请老汉说得明白一些,但老汉又闭上了眼睛打起坐来,不再理睬他们,他们只好下了山。
两人谁也不说话,都在琢磨老汉这两句话的意思,可快到镐京城了,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马上就要进家门了,两人急得不行,都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正应了那句“急中生智”的话,在两人磨蹭着将要跨进门坎时,突然像被雷击了一样同时一机灵,相互对视了一眼,异口同声地喊道:“我明白了!”
这时,周公正站在堂前,听到这声喊,马上威严地咳嗽了一声。两人立刻低下头,迈着小碎步,急匆匆地从周公面前走过。周公“嘿嘿”一笑,喝道:“你们给我站住!”两人同时收住脚步,向周公叩头施礼。周公问:“知道为什么挨打了吗?”伯禽回答:“知道了。”周公说:“那你说说,都知道什么。”姬诵抢着回答:“知道怎么做儿子,然后才能知道怎么做父亲;知道怎么做臣子,然后才能知道怎么做国君;知道怎么服侍人,然后才能支使人。知道了父子、君臣、长幼的规矩,然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周公点点头,又问:“是谁告诉你们这些道理的?”姬诵回答:“是南山那个老汉商子。”周公仰起头,望了眼南山的方向,赞叹道:“商子真是个高人啊!”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5章:5”内容快照:
『5』
挨打~过去后,伯禽和姬诵像是一~子长大了似的,不再贪玩,而是天天钻~王~的图书馆里,翻看那些先人们留~的典章制度,像什么《虞书》、《夏书》、《商书》什么的,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周公请教。周公也耐心地给他俩讲~。两人~步很快。转眼间,两人又长了一岁。可正准备给姬诵过生日时,姬诵却病倒了。这可急坏了周公。他连忙请来太医,为姬诵又是针砭,又是熬~,但姬诵的病还是不见好,而且症状和~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