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都市小说 > 针神 [目录] > 第6章

《针神》

第6章第一节 “四清”像风,“文革”似火(上)

作者:华汉针神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郑明德的大学第一年,应该说是平静的。

郑明德刚进西北工业大学时,日子过得有点不太顺心。原因是他本来报的是五系,结果却把他分到了四系。四系是制造专业,搞材料科学及机械加工,并非他理想中的飞机设计专业。为此,他曾经感到很窝火,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了,情绪非常不好。但在那个年代,个人服从组织,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几乎成了天理,成了法律。于是,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学习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由于有情绪,没什么积极性,成绩自然就好不到哪去。甚至有一次考高等数学,他居然考了个不及格!

从小学到中学,在学习上,郑明德一直是个优秀分子,平常要得个七八十分,对他来说也是一件羞耻的事。可现在,竟沦落到了不及格的地步。这件事给了郑明德很大的刺激。此后,他反醒自己,告诫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振作起来,好好学习!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本来平静的校园学习生活,因一场突然而至的政治风暴,变得极不平静了,也极不平常起来。

“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它以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两次会议分别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根据《五?一六通知》,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由陈伯达任组长、康生等任顾问,江青、张春桥等任副组长,并规定“中央文革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后来,文革小组逐步取代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机构。而“红卫兵”的突起,在全国范围开始的“大串连”,也带动了各地的动乱,使地方各级党政组织陷于瘫痪。

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地大中小学的学生们,纷纷停课,参加造反!

西安也不能幸免!

1966年6月6日,西安交大学生在省委门前绝食静坐,被省委定性为反革命,其中一个学生想不开要自杀。在自杀前,这位学生给江青写了一封遗书。江青看到这封遗书后,大为震怒,发话说,这像什么话,怎么能这样对待学生呢,这简直就是在虐待大学生啊!

事情捅上天了,西安的校园再也无法平静了。

很快,西安陷入一片狂乱。学生们被这股**的浪潮推动着,纷纷走出教室,开始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之中。

郑明德当时远在宝鸡县一个僻远的农村,对西安的情况以及全国的形势,一无所知。那些年,中国的运动特别多。郑明德被学校安排到宝鸡县农村,正是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四清运动”。

1963到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了以“四清”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所谓“四清”,即前期在农村“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后期在城乡“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1963年5月,中央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该“决定”对农村形势作了“左”的估计,认为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而尖锐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对党进行猖狂**;9月,中共中央又讨论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该“决定”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又指出要团结95%以上的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和宣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的两个文件的通知》,将此前的两个“决定”印发全国农村每个支部,并在党内外宣读。于是,各地在试点的基础上,在部分县、公社开展起了社会主义“四清”教育运动。

到1965年底,“四清运动”已近尾声。郑明德参加的“四清运动”,实际上已经是个尾巴了。他和一些年轻的大学生们被学校安排到宝鸡县冯家山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每天一早出门,到农民家访贫问苦,晚上再学习毛泽东思想。郑明德是学生会干部,本可留在大队部,但为了锻炼自己,改造自己,他主动要求住到农民家里。

由于郑明德在农村表现好,被评为学习的样板,工作组还让他介绍怎么与农民打成一片的经验。

可就在郑明德与农民兄弟打成一片的时候,西安的局势却越来越乱了。尽管宝鸡有秦岭这道天然屏障,也无法阻挡来自西安的滚滚革命热浪。置身那个时代的郑明德,无可避免地要被卷入其中。

“四清”工作一结束,郑明德便接到了返回西安的通知。一旦真要离开宝鸡,离开朝夕相处的农民大哥,郑明德还真有点依依不舍。但这里毕竟不是他要呆的地方,作为学生,他还得回到学校,回到教室。离开学校已经半年多了,他很怀念西安的学习生活。但此时的郑明德并不知道,学校早就停课了。

郑明德回到西安,一下火车,就傻了。

8月的西安,酷热难当。然而再热,也热不过政治的高温。街上到处都是游行的学生队伍,他们高举旗帜与标语,一边舞动着拳头,一边高喊着“打倒某某某”的口号。他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充满着愤怒、狂躁与暴烈,。高举的旗帜上写着西安不同高校的名称。根据旗帜上的字来判断,他们都是西安各高校的学生。望着这些昔日文质彬彬的同学,郑明德感到是那样的陌生、不解。他愣在那儿,久久挪不动步子。

不知过了多久,郑明德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怀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他开始在飞扬的旗海中寻找“西北工业大学”字样。他怕找到它,又想找到它,直到长长的游行队伍从他面前全部走过,他仍然没有找到他要找的“西北工业大学”。他不由得松了一口气。他说不清自己为什么会松一口气,只是觉得像是侥幸避过了一场灾难。他逃跑一般离开了车站。

在回校的路上,郑明德目光所及之处,让他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他离开西安才不过半年时间,西安就变得如此陌生了。在他的记忆中,西安,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秦砖汉瓦彰显着古朴尊贵的气质,曾经是那样优雅,那样的文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洋溢着高贵的气派。那是他熟悉的西安,喜爱的西安。可现在,西安古城突然面目全非,街头巷尾,路边墙角,全被五花八门的标语占领了,统治了,标语里的内容全都惊人地相似,不是“批斗”,就是“打倒”,不是“东风”,就是“西风”,不是“革命”,就是“反革命”,不是“走资派”,就是“牛鬼蛇神”。而那些曾经是他和他的同学们无限尊重无限敬仰的名字,也无一遗漏出现在了这些标语里,统统成了打倒批斗的对象。

因此,一路上,郑明德都被这股“革命的洪流”冲击着,压迫着,仿佛无意中走进了另一个时空,另一个世界,恍如隔世一般。

西安,怎么变成了这样?也许,校园里好多了。郑明德一边走,一边想。

然而,当郑明德走进西北工业大学校园的时候,竟吓了一跳!和外面世界相比,混乱场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走廊里,木桩上,到处贴满了大字报;平时关系不错的同学,一夜之间便反目为仇,分成两派,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不是互相争吵辩论,就是互贴大字报,你前面刚贴上一张大字报,我后面就给你覆盖一张大字报,或者干脆撕掉,然后再贴,再撕……结果,校园的地上到处是破碎飘零的纸屑。走在这些碎片中,郑明德感到阵阵慌恐。他不断地问自己,学校乱成这样,还能继续学习吗?学校乱成这样,校长怎么也不出面管一管呢?

回到宿舍,郑明德这才得知,原来为了支持学生“闹革命”的革命行动,学校专门拨出一笔经费,买来纸、笔、墨,供学生们无偿使用。本着“深挖,放开”的原则,学生只要想批判谁,就可以去贴谁的大字报;想批判谁,就可以召开批斗会。总之,学校已经处于一种完全的无政府状态。

回学校的最初几天里,郑明德无所事事。也许是父亲当年加入国民党的事对他伤害太大,他不想加入任何一个组织,不想参加任何一个派别,他对这场运动没有一点兴趣。他只想找个地方静静地坐下来,好好学习本领,将来好报效祖国。可学校却不开课,一门课也不开。他以为1966年这个打打闹闹的夏天过一段时间就过去了,没想到这个夏天的温度却越来越高,越来越漫长,越来越惊心动魄!

父亲的突然出现,彻底打破了他的幻想。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郑明德就被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醒了。那些日子里,一切都是混乱的,同学之间互相乱窜,窜到哪个宿舍,就住在哪个宿舍,家在西安的同学,干脆就回家住去了。那天宿舍里就郑明德一个人在睡觉。郑明德听见敲门的声音很轻,时断时续,胆胆怯怯,像是怕被人听见似的。郑明德判断,不是同学。这么一大早,会是谁呢?

郑明德很不情愿地爬起床,打开门一看,原来门口站着的人,竟是父亲!?

郑明德深感意外。自他上大学以来,父亲从未来过学校,今天这么一大早就来找他,而且也没提前打个招呼,直觉告诉他,一定有什么事发生!他让父亲快进屋里,父亲却警觉地冲屋子里扫视了一下。

没有别人。他对父亲说。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7章:第一节 “四清”像风,“文革”似火(下)”内容快照:

『第一节 “四清”像风,“文革”似火(下)』

都不在?父亲有些不放心地问。他们都出去搞运动了。郑明德说。父亲这才~了屋。父子俩坐~后,父亲愣愣地看着他。郑明德发现,父亲的眼神里~了胆怯、慌恐、失望,一副失~落魄的样子,也许是父亲~没~觉的缘故吧?不过,长这么大,郑明德还从来没见过父亲这个样子。他被父亲的样子吓坏了。怎么啦?他问。父亲又把宿舍打量了一番,等确定宿舍里真的没有其他人之后,父亲才~住郑明德的~,关切地问道,孩

~~

>> 阅读第7章 第一节 “四清”像风,“文革”似火(下)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