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都市小说 > 苏杭游记 [目录] > 第3章

《苏杭游记》

第3章苏州

作者:易水寒邴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苏杭之行第三站,我们来到了天上人间——苏州。

到了苏州,当然要去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

拙政园被誉为吴中名园之冠,而其分合兴废亦最频繁,为数百年来苏州风云变幻、地方盛衰、文苑风流的一个侧影。晚唐诗人陆龟蒙宅在此一带。其地低洼,有池石园圃之属,旷若郊墅。北宋山阴丞胡稷言居此,就蔬圃凿池,名五柳堂。其子峄取杜甫诗“宅舍如荒村”意而名“如村”.元代为大弘寺。张士诚据苏时,此处及任蒋桥等地俱属潘元绍驸马府。

明御史王献臣解官归后,占大弘寺和道观弄(在现拙政园东、中部之间)宁真道观址改建宅园,取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拙政园”。中亘积水,暗花明浚治成池,望若湖泊,园以水为主、自然疏朗的风格由此奠定。嘉靖十二年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云,王筑室种树,享闲居之乐二十年于此。又正德八年(1513)文已写《拙政园图》,则王建成此园至迟在正德八年。

嘉靖十二年文绘拙政园图及题咏,“现有池中两座土山及其北水面尚未形成……今之柳荫路曲、见山楼及此园西部一带都是竹树翳邃、水色渺猕的自然风光。北是松林,向东是果园、花曰和竹林,全园建筑仅一楼一堂及亭轩八处而已”(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明隆庆《长洲县志》云:“拙政园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王献臣卒后,园宅易主三十余次。先是其子因赌博一夜将园输与徐氏,时称徐鸿胪园,乔木参天,有山林杳冥之致。徐氏居此园五世,日渐荒废。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荒地10余亩为侍郎王心一购得,别营“归田园居”。王能诗画,辟荷池广四五亩,叠假山数处,广植桂树梅花,自作记。园门东临小巷,临街有王氏及他人宅第(据乾隆年间苏州地图,临街为义学,王氏园在其北)。北墙外为家田,园有兰雪堂、放眼亭、涵青池、缀云峰等胜景50处左右。康熙五十二年冬,有虎入园中,官府猎捕,仿峨嵋栈道的山石多毁。

雍正六年(1728),沈德潜作《兰雪堂记》,称“园中古藤奇木,名葩异卉,山禽怪兽,种种备焉”,而西邻拙政园则“莽为丘墟、荡为寒烟”。乾隆中其后嗣刊行王心一遗著《兰雪堂集》,因王在明末谋起兵抗清,事泄饮鸩,有人以此谮毁,家人惧祸他徙,园渐荒芜亦未能出售(此据民国26年王氏后裔王庚文)。至道光初虽有王氏子孙居此,园已成菜畦草地。同治初,大部归贝氏(汪东:《寄庵笔记》)。

园中部及西部在明末清初尚合为一,中部池中二丘约在此时形成。崇祯末,钱谦益构曲房于此,供柳如是居住。清兵入苏,园为镇将所占。顺治十年,徐氏后人以2000金廉售与大学士海宁陈之遴,陈修葺甚丽,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时巨丽鲜妍,江南仅见。但陈长期在京,后谪死辽东,从未寓目。姻亲吴梅村感慨而作《咏拙政园山茶花》长歌。

顺治十六年,清将祖大寿圈封自娄门至桃花坞一带民居为大营。翌年设宁海将军,驻拙政园。康熙三年,园归苏松常道署,后又归还陈子,不久售与吴三桂婿王永宁。王并入道署等处.大兴土木,易置丘壑,穷极侈丽。园貌与文《记》中所述大异。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举兵反清,王惧而先死,家产籍没。十八年,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参议祖泽深修葺一新,徐乾学作记。二十二年,道署裁撤,翌年康熙帝南巡来园。同年所纂《长洲县志》云,园“二十年来屡易主,虽增葺壮丽,无复昔时山林雅致。”后由王、顾两富室及严总戎相继居住。乾隆初,园由明末的分割为二再变为三园分立。

乾隆三年,知府蒋棨已会亲友于此。经多年经营,将荒凉满目的园亭修复,名“复园”,沈德潜撰《复园记》。沈与赵翼、钱大昕等常来流连赋诗,蒋氏姻亲袁枚屡寓园中。蒋棨故后,日久池堙石颓。嘉庆十四年(1809),园售与刑部郎中海宁查世倓并再修葺,嘉庆末年又归协办大学士尚书平湖吴璥,称吴园,临街处建质铺。日久池馆萧条。

道光二十二年,梁章钜来游,谓园景与160年前恽南田所画拙政园图已大不相同。西偏园先后归道台叶士宽、沈元振,其宅第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后又分属程、赵、汪姓。东偏宅第于道光十二年左右,归部郎潘师益父子并改筑瑞棠书屋。据咸丰年间汪鉴图,远香堂、枇杷园、柳荫路曲、见山楼位置与今大致相当。

太平军入苏,李秀成以吴园及东部潘宅、西部汪宅合建忠王府。工匠数百,终年不辍,工未竣而城已破。据李鸿章致李鹤章信,“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今绣绮亭天花板,留听阁和三十六鸳鸯馆的槅扇裙板上尚留存太平天国时期图案纹饰。忠王府随被改作巡抚行辕、善后局,汪姓房屋归旧主。

同治十年冬,时任巡抚的张之万以吴园为行馆,略加修葺,渐复旧观,有《吴园图》十二册。张又与恩锡、德寿、英朴等出银5000两,于同治十一年正月购建“八旗奉直会馆”,其范围包括园中部与其临街房屋(今属博物馆)和原潘宅,园仍名拙政。光绪十三年又加修葺,改园门,建澂观楼,其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园西部的汪姓宅园,于光绪三年以价银6500两售与吴县富商、户部郎中张履谦。当时园中亭台只存一二处,残破不堪,旧屋内存一明代六曲十二扇屏风,正反面以软螺钿、金银丝镶嵌成画,精湛无比(现存南京博物馆),云系忠王府物。张改名补园,大加修葺,临街住房包括今博物馆办公室与平江区医院、邮电局一带。民国后,园中部仍归奉直会馆管辖,但八旗奉直人宦苏者大减,一度设茶室、娱乐场招徕游客,游园须购券以充馆内旗人生活费。房屋先后被租与盐务稽核所、时疫医院、戒烟所、卫生所等。临街原潘宅于民国9年左右为前云贵总督李经羲购得,称蜕庐,大加翻修,堂构精致,有小院3处,沿河两岸筑码头、照壁。

19年夏,园中部回廊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压伤行人,但乏款修葺,渐至狐鼠穿屋,枯荷折苇。26年日机轰炸,远香堂破损,南轩烧毁。27年,园中、西部被租为伪江苏省政府办公处,翌年稍有修葺,重建南轩,陈则民作记。在补园竹林处(今盆景园)建日本式木屋,供日军头目游乐用。东部贝氏地抗战起亦为他姓所有,屋材尽拆,荡然无遗。其北端建小洋房一所为伪教育厅官舍,辟门与中部相通(在此前,园东部由道观弄进出,该弄于1958年砌没),故在日军侵占苏州期间三园重又相通。东部北面存会馆房屋数间,名长春别墅。袁殊居官舍时就舍前荒地栽花叠石,称长春园,并汇拓全园刻石为《长春集帖》,计5卷41种。东部其他部分杂草满径。附近农民垦作菜畦,间亦从地下掘得假山石。32年,缀云峰(高过二层楼。自下而上逐渐硕大,巅如云朵)突然倾圮。35年9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迁入,园的东、中、西部逐步被借为校舍,李宅亦归该学院使用,东部东北角菜地被填为操场。

苏州解放后。苏州专员公署一度驻此。1951年11月,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接管(张氏后人已将补园献给国家)。当时园中小飞虹及西部曲廊等处坍毁,见山楼腐朽倾斜,亭阁残破。该会即动工按原样初步修复,并联通中西两部,用款8000余元。1952年11日6日。合而为一的中西两部正式开放游览,临街房屋中间部分归苏南文管会使用(后为苏州博物馆),南偏原李宅为苏南区苏州图书馆(后为苏州工艺美校),西偏沿街屋为张氏办洪泽小学(后由政府接办为拙政园小学,现平江区医院)。园东部大都是空地,暂为花圃及职工宿舍。

1953年,中部竹林处设动物园(后迁昌善局)。1954年1月,园划归市园林管理处。开始全面修缮。同年根据朱德委员长意见,拆除日本式木屋。1955年工竣,费款4万元。是年在初修东部时。发现地下有残损假山叠在原池心。

继1957年建成兰雪堂后,又就遗存池面向西北疏浚,将久已隔绝的东、中、西部池沼沟通为一,挖出之土于东北部堆为大阜,其上植树和铺草坪,重叠缀云峰,至此拙政园三部正式重归统一,全面开放。此后逐年均有整修。东部广植树木草坪,一片苍郁。惜“文化大革命”起,东部营建中断,全园成为‘破四旧’对象而一度关闭.匾联陈设、书条石等幸得职工精心保护,被藏匿或涂没;一些匾联被改为标语牌,终致损毁。

拙政园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园虽变迁繁多,但明清旧制大体尚在,尤以中部为全园精华,面积18.5亩,水面占1/3。布局以水为中心,有聚有分,聚处则浩淼旷荡,分处则迂回曲折,水与陆又重重交错,其间以平桥相通,长廊相接,林卉轩榭相映发,楼阁假山相顾盼,形成疏朗自然、平淡天真、富有江南水乡景色的艺术风格。晚清至1960年间,中部园由宅旁的避弄出入,入门西侧院内.有文徵明手植紫藤。弄底腰门内有黄石假山一座当门而立,循廊绕山蜿蜒而入,则亭台池馆豁然毕呈。

主厅远香堂基础犹属明代,中部景物皆绕堂而置。堂北池中二岛,掩以丛竹荫木,二亭翼然,宛若山林。池岸在明清多系土岸,芦苇掩映,野趣盎然。枇杷园有“园中园”之称,圆洞门处与对岸雪香云蔚亭对景绝佳。坐池东倚虹亭西眺,亭桥贴水,绿荫蔽岸,北寺塔遥现绿树丛中,波光塔影,景色旷远。亭边小桥,石栏简朴,系明代遗物。

池西南为小沧浪水院,水阁凌波而建,凭栏北望,重重水面,层层邈远。“小飞虹”廊桥跃然清流之上,为苏州他园所无。香洲集亭、轩、楼于一体,陈设精致。香洲后月台,临池存明代石栏。其南玉兰堂,原名笔花堂,旧时通内宅。

池北见山楼三面环水,传为忠王办公处。其余绣绮亭、梧竹幽居、倚玉轩、荷风四面亭、海棠春坞、听雨轩等俱为佳构。西至“别有洞天”,即入园西部,此处基本保持补园旧貌,以结构精美、建筑华贵胜.西部面积12.7亩.中为曲尺形水池,东墙沿水构波形水廊,凌波跨水,蜿蜒曲折与高低起伏相结合,为苏州诸园中之典范。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4章:太湖”内容快照:

『太湖』

太湖太湖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界~,长江三角洲的南~。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湖~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太湖是平原~网区的大型浅~湖泊,湖区号称有48岛、72~,湖光~色,相映生辉,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秀”之称。无锡~~、苏州园林、吴县~庭东

~~

>> 阅读第4章 太湖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