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对秦陵的维护
对于秦始皇帝陵的保护,早在秦代就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守护。
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为了笼络人心,公元前195年,刘邦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安排20户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护。
西汉政府则把对秦始皇帝陵的保护,列于历代帝王陵墓之首。
北魏政府明确规定在秦始皇帝陵“四面各五十步,勿听耕稼。”隋炀帝也曾下诏保护秦始皇帝陵。
到了唐代,为了保护秦始皇帝陵,不仅规定“无得刍牧,春秋置祭。”还下令置庙,增加配享。
北宋政府在保护秦始皇帝陵方面,工作最为突出,曾多次下令保护。
明清时期,政府虽多次下令保护历代帝王陵墓,但均未惠及秦始皇陵。不过明代的都穆和清代的陕西巡抚毕沅曾在秦始皇陵做过实地调查。
现代考古过程
说来有趣,世人关注的秦始皇陵是由几个陕西农民无意间发现的。
1974年临潼区下和村杨培彦、杨文学、杨新满等几位农民在打井。
“这地咋这么硬呢?”“就是”,几位农民边打井边议论。“哎,听老辈子说这面好像有瓦爷(兵马俑)啊。”其中一人说道。“那你就刨一个”,大伙笑道。
“哎呦,快看这是什么?”一个人叫道,大伙上前一看,一个有鼻子有眼的泥做的人头。
“这难道真是瓦爷?”“先报告政府再说!”随后,这个瓦爷头引来了陕西省组织考古发掘队。
1974年3月,震古烁今的兵马俑出世。
随后的探测、试掘和部分发掘表明,这里放置兵俑和车马的从葬坑共有三个,这组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垣外一千米的地方,正当东门大道的北侧,是一组模拟军事序列,旨在捍卫地下皇城的“御林军”。
这些同真人真马等高的数以千计的陶俑群,都深入到现在地面以下五至七米,按照军事序列安排,分布在三个坑内。三个坑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第一号坑为一个长方形地下土木建筑,分长廊和十一条过洞,里面放满了排列成三十八路纵队与阵势的陶质武士和车马俑像。试掘面积中,出土武士俑五百余件,战车六乘,每乘四马,计陶马二十四匹。此外,还出土一批青铜剑、吴钩(弯刀)、矛、驽机、镞、铜殳等实战武器。
二号坑面积较小,约六千平方米,外形很象一把曲尺,是一个由步、弩、车、骑四个兵种穿插成曲形的混编队列。所用的兵器也依兵种和战斗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分别,各自持有弓、弩、戈、矛、戟、钺、剑等。
三号坑最小,面积五百平方米,形似凹字。在坑的正面停放着一具面向东的华盖乘车,后随四个戴长冠的甲俑。在南北两个侧室里,分别布置着六十四个侍卫甲俑。专家们认为,这里是统帅一、二号俑坑兵阵的指挥部。
1974年7月,袁仲一先生在陵园外城东门附近初步调查了门阙遗址,发现了农民在平整土地过程中出土的门础石和石条等建筑遗物。
8月份对内城的系统勘探,订正了1962年调查时认为内城是方形的认识,经实测内城形状是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
1980年初,地宫南墙出土。
1979年到1982年间,封土西侧与北侧的墓道及东侧的五条墓道相继被发现。
1995年3月,在距封土北边沿130米处,张占民先生主持清理了由6组形制不同的大型建筑构成的陵寝遗址。
1996年至1997年间,在内外城之间的东南部又发现了一座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
1998年7月对新发现的大型陪葬坑进行了试挖掘,出土了大批青石铠甲,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2003年12月27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上,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
秦陵之谜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虽然经历千年的风霜,但仍以其雄姿风骨让来往之人感叹。而秦陵下面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更是上至考古专家,下至平民百姓关心的话题。
秦陵的分布十分广泛。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它给我们留下的疑问恐怕也是历代皇陵中最多的。就算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对于秦始皇陵,我们还是有许多等解之谜。
谜团一:地宫有没有空间?
对于秦始皇陵的地宫有没有空间,到现在也是缠绕史学界的一个问题。根据秦陵主持人之一李斯的话“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来判断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可是根据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那又怎么会“叩之空空”呢?
谜团二: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这也是人们最想弄清的问题。
可是我们也明白,一日不打开秦陵地宫,这个问题一日不可能得到解决。不过根据秦陵目前出土的文物已超过10万件的情况来看,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一定让人惊叹,要知道,现在让我们惊异不已的诸多文物可仅仅是秦始皇陵外围的陪葬品呀,那么地宫的是什么模样,可想而知了吧!
谜团三:地宫埋水银之谜
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1981年12月和1982年5月地质学家利用现代仪器对地宫进行两次测试。这两次测试证明,地宫内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面积达1.2万平方米,略呈几何形分布。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这证实了司马迁所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正确性。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9章:项羽盗秦始皇陵(4)”内容快照:
『项羽盗秦始皇陵(4)』
~团四:装有~防盗~?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令匠作机弩矢,有所~~者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发~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秦陵中的暗~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防盗~。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的暗弩应该是一套~发~的弓弩,当外界物~碰到弓便会~发~。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出如此高超的~发~~也是一大~。类似的传说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