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天下之大势,人说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亦有人说是“物竞天择”,更有人说是“始于混沌逝于混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看来这天下之事多有揣摩之处,也是没有定数的。
自隋朝纷争多者想求得明德之君,以此来定天下。虽说从炀帝开始,有很多人朝这方面想过,却未曾有人敢于争先,以身自立,作天下之人的榜样,为天下人挣出一块安乐之土。
但车到上前必有路,人到盲时必有眼。问题出来也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炀帝祸国殃民,人人愤恨,恨不能啖其肉以解心中之痛,但只愿天不与时,不予人方便,偏偏让其蹦达了十多载才给予报应,让百姓们深受流离丧亲之苦,曝街挨饿之痛。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不忍目睹。
道家有言“福兮祸之所附,祸兮福之所倚”,正是有祸之时定降宏福以解奇祸,有福之日定有奇祸降至,以消其福。此乃道家之说和谐是也。
但不管世论如何,事情总是会有解救的办法。
士心所至,民心所向,便引出了瓦岗寨的英雄们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光阴荏苒,风雨之后彩虹便至,开唐数百年,李世民其功至伟,其人虚心纳谏,用当用之人,作当做之事,让天下人称道。但是区区一个李世民在浩荡的光阴面前又能算的了什么呢,虽说可以保的天下可安定数十载,然而百年之后又有何人可以继承此志呢?恐怕是很难有人可以与李世民匹敌吧。
自上古先朝,自今大唐已有数千年,但是春去秋来,反反复复,不停的变更,又有几时能够真正的安定下来呢?
屈指而算,纷争多于平和,战争多于安定,祸乱多于福祉。照此以往实在是不能算出何时才算个尽头。
于是九州人士,忧国忧民,拯救苍生的人士便应运而生,上有纳谏丞相魏征等忠义爱国之人,下有杜甫与百姓同尝苦羹,体贴民众的大诗人,普施教化,吟唱福乐。可算是上天赐予百姓的救世福星。
生伤治伤,有苦医苦,霍霍百十载,逝于弹指间。
随着生命的沿袭来到了晚唐。
自从大唐李世民为救人民疾苦,超度亡灵幽魂,曾在登基后派遣有道圣僧三藏法师陈祎前往西方天竺国求取真经,以救万民。唐朝便自此开始了盛世,此非他人之功,正是这天子李世民的盛德,普施于万民的结果,虽说他不曾劳力,但是身心系于百姓,伤神劳心,可谓费尽心思。
那唐玄奘虽说又劳体伤神之功,但是李世民的功劳也不在玄奘之下,功德簿里也应有一席之地。
也正是这取来的真经让唐朝繁荣昌盛了许久,自此之后唐玄奘和其师徒便在西天佛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现今晚唐,比之于秦隋也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天下又开始活跃与天地之间,将站在它们身上的黎民百姓颠簸的是,九死一伤。让仁者心痛,静者心动,都欲将那昏庸无能的皇帝老儿拉下来痛扁一顿,但是皇帝深处大殿之内又有谁可以近身呢,即使又可以近身的大臣,又有谁肯放弃自己的前途呢?恐怕没有几个,即便是有,也早已惨遭迫害,成了刀下亡魂了。
天下人愤愤,怨声载道,痛骂无道昏君。
现今已是在真经失失效期的边沿了,三藏取得的真经早已无回天之术了,佛祖以将其法力收回。于是乾坤之中又无端的涌出无数的冤魂亡灵,在人世间不停的奔走作祟,扰乱的人民不得安宁。
世事所迫,佛祖观此情形,令斗战胜佛孙悟空往东土进行治理。
中秋之夜,孙悟空来到长安的圣佛庙,在这里落了脚。
圣佛将庙宇清扫一番,之后发令派遣土地山神往各地施法,进行大扫除,将各路冤魂幽灵网络一处进行教化超度。
圣佛虽已成佛,但是修行毕竟有限,性格仍然是朝善恶的极端发展。至于什么是善恶极端,看其处理事情的方法便可以明白何谓善恶的极端。
万胜山乃是长安诸神进行盛事的地方,但是万胜山附近出了一个妖孽,名为煞魔。
煞魔的来历与冤魂野鬼有关。最初在煞山只不过是陵碑上的一株艾草,因长安某郡造受瘟疫的进犯,遭致人亡,三天之内便过千数。多数人的尸体便葬于此处。
煞山不停的遭受冤魂野鬼的阴翳之气,久而久之便遇风化作人形,将各处冤魂网罗一处,成了它们这些富有很重阴气的化身。
艾草成妖之后,专程害庄上的妇女儿童,以助其修炼。人称其为煞魔,煞魔触到之处,阴云密布,兼有孩童妇女无端失踪之事,令人惶恐。
当地的土地山神也成为其部下,帮其作孽。
此事经人之口,进了圣佛孙悟空的耳朵里面。孙悟空听后大怒,居然有神仙助妖怪作孽的事情。
他心想“难道这玉帝老儿对此不闻不问么?”于是他提兵前往凌霄宝殿责问玉帝。
孙悟空来到凌霄宝殿劈头便问:“玉帝老人家你可安好哦?”
玉帝得知孙悟空来此,已是心有馀悸,想起一千多年前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情形,有些不悦意,但是他而今已是斗战胜佛,不能在有顾虑了。于是佯装高兴说:“多谢圣佛的关心,我老人家还可以喘气,这多亏你手下留情,没有抢了我的位子,否则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里过夜呢。”
孙悟空听到玉帝在讽刺他,心里不免有些火气,但是如今已是圣佛,可不能再若些麻烦,给生灵们带来灾难,于是将玉帝的话施法化作了清风。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第二章”内容快照:
『第二章』
圣佛此次来本打算与玉帝和天~诸神叙旧,决议不再重提自己的伤心之事。但是玉帝偏偏~招惹他,太白金星一听玉帝提出往日事情,便觉有些不妙。于是~前奏道:“陛~,大圣此次前来定然不是无端而来,肯定有事~与陛~启奏,陛~不若问他所为何事。”陛~思量了一番~有理,这猴子已经有百年不曾光顾过天庭了,此次前来定是有事。于是问道:“圣佛此次提兵来天庭可有事~说?”孙悟空也知道孰轻孰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