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校园小说 > [**]的死亡 [目录] > 第4章

《[**]的死亡》

第4章第四章

作者:90后张斌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在网吧里待了三个小时,杲阳不但学会了怎样开关机,还学会打字上网了,网络技术进步的像改革开放的中国,这个要比在学校里学上三年更见效果,我的电脑知识就是在网吧里学到的。士别三日要刮目相待,正是因为网络技术的进步,三个小时得刮一次目刷新一次。

从“在网吧等你网吧”出来以后,我们就去了“综合街”,这条街起个什么名字不好,非得起个教学楼的名字,老姚一听到“综合”两个字就不舒服,因为平时一“综合”后面就肯定少不了“考试”“评比”这样的后缀,而且都是在“综合楼”里举行,所以关于“综合”的事大多没好事,惊弓之鸟是一种条件反射。

综合街综合了这座小城里各种各样的精华,综合街是这座小城市的繁华街道之一,从街边堆积起来的垃圾就可以折射出这个地方的繁华。由于这个地方是出了名的小吃街,各种小吃排一排,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要不是大家都坐着吃饭还以为是十里长街送总理。由于这附近有一个服装加工厂,那里的女员工大小不一良莠不齐,有十六岁的姑娘也有六十岁的大娘,不过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异功能,就是你给她什么她都能穿在身上。

所以这里之所以会吸引这么多的顾客,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有服装厂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一个地区商业的发展会带动这个地区的繁荣。

中午我们就在那里吃的饭。

吃饭中时不时的就能从对面飘来垃圾的味道,与各种菜的味道混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各种姑娘争相斗艳,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这样色香味俱全,就形成了酸甜苦辣的人生。

老姚别看眼镜片有南极的冰层那么厚,看人可准,尤其是看美女,据老姚自己交代,他看美女已经到了向多个层次发展的程度,只看背面就知道此人正面长什么样,而且眼睛已经有了红外线的穿透力,大街上的美女无论穿的有多厚,在他眼里一律**。《圣经》里耶稣说:“若看见女人时心动邪念,就在心理上犯了奸淫罪。”幸亏老姚没有出生在西方国家,否则奸淫罪累积起来得坐到一千年以后了。

老姚为自己辩解:“《圣经》里的都是神话传说,像咱们这样新一代有志知识青年怎么能相信这个呢,再说《圣经》里的东西太过神圣,估计那些作者们也未必遵守,上面的人动不动就生十几个孩子,这是跟计划生育相违背的。要真是如书上所说的那样,那走在街上的就都是女的了,男的都在监狱里。”

杲阳对此显然过于淳朴,听我们两位“新一代有志知识青年”对话显得有点吃力,为了让嘴在我们谈话的时候能够保持与时具进,只好大吃端上来的菜。没过多久,一桌子的菜就被杲阳吃的像热带风暴后的缅甸,原本各种各样颜色的菜都清一色的变成了盘子底的颜色,大有秦王扫六合的气势,这时候我的肚子出来抗议了,杲阳见状连忙打了个嗝,证明我抗议无效。

我和老姚再为消灭桌上的饭菜做着最后的努力,这是吃饱喝足了的杲阳为了跟我们的节奏保持一致,只好在我们吃饭的时候聊天,他似乎憋了很久,有好几次都欲说还休,老姚说:“都是自己人,有什么话就直说!”

“那我就直说了。”

“说吧,听着呢。”

杲阳咽了一口唾沫,把声音压到只有我们才能听到的程度说:“你们刚才说的是谁呢,能生十几个孩子?”

我和老姚当场喷饭。

老姚笑得都直不起腰来了,开玩笑说:“小心我告你亵渎神灵哦。”

我说:“是啊,你也应该多读读书,长长见识,向人家老姚学学。”

老姚说:“尤其是眼力,你看,”老姚指着背对着我们的一个服装厂女工人,这位小姐长的连“小姐”都自叹不如,水藻般的身材,走起路来像金庸小说里的银蛇剑,再看她的打扮,让人怀疑她是不是穿泳装来逛街的,“这个女的肯定满脸褶子。”话音刚落,那个水藻般的女人就回过头来瞪了我们一眼果然是满脸褶子,只比沙皮瘦了点,把她后面一直在盯她看的那位男士吓了一跳,显然一点心理防卫都没有。

我们两个见状连忙低头吃饭,唯独杲阳跟那位吓坏了的大叔一样,心理准备做的不到位,吓得大气也不敢喘一声,竟然忘了低头。她大步走到杲阳面前,吼道:“看什么看!”然后就扭头走了。但声音却通过气流的震动传到了人们的鼓膜,引起鼓膜的震动,然后再传递给大脑大脑发号施令,于是大家的脑袋纷纷转向了杲阳,向杲阳投来疑问的目光,接着这疑问又变成了鄙视:“怎么长得这么难看你也能看那么久?”

付了钱,我们就冲出了综合街,杲阳发誓说再也不来这条街了,老姚说:“这下大家都认识你了,你成红人了!”然后杲阳就追着老姚打,嘻嘻哈哈的俨然一对情侣,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望,他们肯定把两人当成同性恋了。

就这样我就认识了杲阳,关于老姚,我说过我们是在网吧里玩CS认识的,其实原因不止这一个,他除了喜欢玩游戏和看美女这两个特别嗜好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兴趣,当然,基本每个网络成瘾者都是玩游戏玩出来的,也不算什么特别嗜好,每个男人都喜欢美女,除了说明他有点早熟外也不能算作特别嗜好,他的最大的鲜为人知的特点就是他还是个“文学青年”,最喜欢看的是《青年文学》,他说他写的东西那是叫“年轻文学。”

老姚告诉我,他的“年轻文学”涉及到文学界的方方面面,体裁广泛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学青年”,小说不写则已,一写就是长篇的,作文纸上的格子还不够他写个题记的,语文考试的时候老姚一篇几百字的作文又是题记又是后记,中间引用了无数条名人名言,然后结尾再扣住题目造成一种首尾呼应的效果,把整张纸的格子全都占满,一点也没有浪费。写完后感觉意犹未尽,又在试卷的反面写了个后记,算是完满的结局。收卷的时候老姚满怀信心的把作文交上,仿佛已经听到了老师在办公室里看到他的文章惊讶的叫出声,继而赞不绝口的声音,继而又听到了他的这篇作文在全校广播的声音,那时候他所在的小学已经有广播了。然后又幻想着这篇作文得满分的样子……这幻想一直持续到下一门课开考的时候,多亏了考试铃声把他的魂魄给拉了回来,否则还在神游八表。

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的时候,老姚迫不及待的翻开自己写的作文,一看50分的作文题仅得了30分,几乎是拦腰砍了,但这感觉有跟买东西砍价是不一样的,买卖砍价还有的商量,作文没得商量,阅卷老师不声不响就是一刀,砍了老姚一个透心爽,老姚忍着内心的伤痛又翻到了试卷的背面,阅卷老师还给他用红笔写了一段评语:“懒婆娘的裹脚布”,评语写到这里戛然而止,甚至连个标点符号也没有。老姚盯着这几个字看了半天没看出什么意思来,不过暗自佩服老师学识广博,连说话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都这么有寓言色彩。不禁忘了老师给他一刀砍去20分的痛苦,仔细揣摩老师写着几个字的意思,但揣摩的结果除了老师学识渊博,说出来的话博大精深以外其他还是没有什么结果。就这一句评语搞得老姚茶不思饭不想,老师讲的课全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下了课也盯着老师写的这几个字发呆。老姚想去请教同学,但转念一想,老师的话这么有深度,连自己都掉进去出不来更何况是其他同学,他们肯定更不懂。于是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自己废寝忘食闭门造车。

于是,整个上午老姚就研究这几个字,马上就要放学了,这让老姚非常恼火,现在他感觉老师是在故作高深,胡扯两样东西来蒙他,索性把试卷一摔,“什么破玩意儿,懒婆娘跟裹脚布有什么关系,这八竿子打不着的两样东西!”这一摔试卷把老姚摔得茅塞顿开,他感觉这句话老师没有说完,只说了一半,肯定还有下半句,一定是这样了,不然这句话肯定讲不通,他为他的这个发现兴奋不已,大夸自己天才。

于是整个中午,老姚连吃饭都在思考老师那句未说完的话。

正思考着,老姚又觉得是不是老师在给他猜谜语,“懒婆娘的裹脚布——”

直到下午上学,老姚还是没有猜出谜底是什么,于是他叫住坐在他前排的小雯,问她有没有《谜语大全》之类的书,于是小雯就给了他一本《歇后语大全》,说,没有《谜语大全》,《歇后语大全》倒是有一本。

老姚接过书,无聊的翻着页,心想这里面怎么会有谜底嘛!就在他“何故乱翻书”的时候,无意间瞟了一眼,往往事情就是无巧不成书,就像交通事故一样,只有两个人配合好了才会发生,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往往都是差在那几秒钟上,如果这个人慢一秒或者那个人快一秒的话,都不会发生,巧的就是,“懒婆娘的裹脚布”这句歇后语正好与老姚的视线相碰撞。折磨老姚达半天之久的问题答案终于浮出了水面,我敢保证老姚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句歇后语的。

看到这里老姚本已经愈合了结了痂的伤口,又被生生的**,这种伤痛要比第一次伤害严重着好几倍。

老姚痛不欲生,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他发誓与天下老师势不两立。这跟一个学生出了校门口代表这个学校,出了家门代表他的家庭出了国门代表整个祖国是一个道理,这个阅卷的语文老师一下子就把所有的老师都代表了。

老姚痛定思痛后,感到阵阵后怕,幸亏没有去请教同学,否则这人就丢大了。

从此以后,老姚彻底的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发誓要写出“耶稣的裹尸布”那样的文章。并且迷上了诗歌。

老姚自己交代,他写诗歌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诗歌占行数多占字数少,比起“懒婆娘的裹脚布”要明显占优势的多。

当然,这一切都是老姚经过他的口传递给我,再通过我的笔传递给你们,形状已经走的不成样子了,再加上小学的事情年代久远,史不可考。

不过老姚风流成性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对此他还做出过解释,自古文人雅士多风流,像风流才子唐伯虎和纪晓岚,柳永就经常把妓院当自家庭院,姜夔有“小红低唱我吹箫”秦观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李白斗酒诗百篇……不仅如此,外国人更甚,垮掉派诗人金斯堡是吸毒的,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更是风流成性,萨德是黄色小说的创始人,华兹华斯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孩子他爸了,而且还是私生女……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5章:第五章”内容快照:

『第五章』

今天是报到的日子,很多学生都~~学的时间~多于放假的时间,原因有二:一个是放假的时间确实~比~学的时间短,二是美好的时光再长也总是一闪而过,巨大的~苦再短暂也是太长。我曾经读到过一个笑话正好可以反映这个哲理:老师问:“如果你只有一天的寿命,你最想到哪里去?”学生答:“我会将这一天留在这所学校,这个教室。”老师:“好感动~!现在竟然有学生这般好学。”

~~

>> 阅读第5章 第五章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