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马忠政赶到老南门大桥旁边的茶馆,黑皮已经快把一杯茶喝淡了。
成都这个地方就是安逸,马忠政和黑皮都是北方人,虽然都不喜欢成都阴沉、**的天气,但都喜欢成都这闲散、舒适的生活。有句话说“少不入川,老不出川”就是对成都这座城市的概括,后来被张艺谋演绎为一句“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虽然马忠政对文学不是很喜欢,但觉得这句话概括的确实到位。而黑皮对这座城市的看法更是通透,有天马忠政看黑皮的博客,就发现这小子写的一篇稿子非常不错。
成都是个“泡菜坛子”
我一直以为,北京人和上海人才是最自恋的。
北京人生活在皇城根底下,自恋的资本比城墙还厚。可惜现在长安大街上那些西服领带夹公文包的,大多不过都是外地来的打工崽,除了生存,这个城市还有什么值得他们自恋的呢?
倒是上海,小资的精神让人敬佩。一个原来在成都工作的小师妹,以前到我家耍,给我提的是她家过剩的白酒;调到上海后,再回成都时,抱给我的竟然是一大捧向日葵花。问之,回答说,我们上海人都这样啊。才几天就“我们上海人”了。
但对于上海,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句民间说法:在上海人眼里,只有阿拉上海人是城里人,外地人都是乡下人。让我感觉到,如果在上海吃饭,握勺儿时不将小指弯成月牙儿,那肯定是要被这些上海人耻笑的。
还是成都好耍。我是外地人,竟然在成都混得人模狗样,只要出差几天,那帮“兄弟伙”就能把电话打爆,不是喊吃火锅就是喊斗地主,要么就是进茶馆喝茶,整个一副腐败相,让你觉得这个世界还真的离不开你。但在北京和上海,你不仅找不到北,甚至连自己都找不到了。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在我老家西安,咸菜缸里最多腌个萝卜,但成都的泡菜坛子就不一样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塞,黄瓜、萝卜、大白菜、鸡爪子等等,管你是荤的素的,统统都搅混在一起,内容丰富而且味道绝对巴适。而我就是那个在成都这个老泡菜水里腌出来的泡菜,样子虽然不敢恭维,但味道绝对是地道的成都味。
所以说,在成都,不管你是什么料,都能被成都这个泡菜缸里的“老泡菜水”腌成味道地道的成都泡菜。但在其他地方却不行,要么是你不适合那里的水质,泡不出味道;要么就是那里的坛子不欢迎你这根葱,除了被剥掉一层层的皮,最后剩下的就没有什么了。
因此,一个城市自恋的气质不仅仅是群众的个体行为,也是一个城市精神内涵的群体反映。这就包含了一个城市宽容、自尊、自爱乃至自负。这就是构成这坛泡菜水的基本调料,而且愈陈愈香,并能包容一切萝卜缨子菜根子,这才是一个城市自恋和让民众为这个城市自恋的资本。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电子、工业、金融等等,是推动这个城市快速发展的蒸汽机,但自恋的民众却无异于“蒸汽机”下面的轨道,轨道延伸的方向才是蒸汽机前进的方向,这种无言的承载,才能让一座城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其实,每个城市都很自恋,用周星星同学无厘头的话说就是,“自恋,也是一种美德。”在成都这个城市,自恋不需要你勉为其难,“少不入川,老不离蜀”,当你被腌制成一块色香味美的泡菜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泡菜坛子竟然如此安逸。
在马忠政看来,他和黑皮现在都成了成都这个“泡菜坛子”里的泡菜,味道却比他们北方的咸菜可丰富多了。黑皮在成都是换了好几家媒体,换了几打女朋友,却死活不离开这个城市。但现在马忠政班里留在成都的同学也不过5个人,其中有一个在郊区彭州市政府当公务员,基本不怎么来往。奇怪的是家住成都的几个同学,在毕业后无一例外选择在上海和北京去创业、工作。所以经常在一起耍的也就是马忠政和黑皮,还有杜鹃以及张力。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我不是拉皮条的”内容快照:
『我不是拉皮条的』
杜鹃是当时班里的班花,来自安徽黄~,似乎黄~的秀丽给了杜鹃不一样的风韵,在当初一~校军训的时候,马忠政就看清楚了在那很土的黄军~~,裹藏着的一个~致的~孩子,虽然有一种暗恋的成分,但在马忠政内心里更多的是一种自卑感。后来活跃的杜鹃也~校学生会当纪检~~,等机会来了,杜鹃却早已被~老乡,一个师兄给泡走了。在师兄毕业后,这段感情也算终结了,杜鹃却没有走出来,直到毕业四年后,在一家日本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