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戏服属岭南刺绣服饰之一,它随粤剧的产生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据清乾隆刻本《广州府志》载,从清朝开始,状元坊一带就已经是手工艺人的聚居地。据说连京城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龙袍玉带、凤冠霞帔等各种服饰。兴盛时期,状元坊内从事刺绣行业的足有3000多人,绣坊、绣庄多达50余家。而坊内刺绣行业又多是以替戏服制作件料为主。
这一带的制作技艺既已出了名,就一直沿袭下来,渐渐形成了专门制作戏服的作坊。制作戏服的店铺大都采取自己设计、缝制,发外刺绣加工的方式进行经营。当时的戏班没有自己的服装道具,一般是向戏服店铺租借。当时较有名气的作坊是“余茂隆”,这店里雇了十几个伙计帮工,算是较大的生意。
上世纪三十年后,广东的戏班开始盛行演员自己购置服装,当时不管是省港大班还是乡下戏班,各班子的大老倌、正印花旦、文生武生等,都有自己度身订制的戏服。这一举动大大刺激了戏服行业的发展。状元坊内逐渐形成了制作戏服的大型作坊,较有名气的店铺有中华、群星、新新、金珠记等。成品不仅供给广东省内外的戏班,还远销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广州戏服的款式、做工、手艺一时为人称道。1956年后,国家将当时状元坊的几家大型作坊,联同小生产业主们一起,根据公私合营的政策,合并成立了粤华戏服厂。当时爷爷还在“群星”打工,便顺应这股潮流进入了粤华戏服厂。
在若妍进戏服厂的前一天晚上,爷爷告诉她这许多关于戏服的历史沿革。爷爷是很久没那么兴奋了。自从他退休后,有十多年了,没有人问过他戏服的事,他自然也没机会说。他收藏了一个橱柜的戏服,还有一肚子关于戏服的话。就是希望着有一天,有人来问,有人来听。因为若妍父母的事,他从来不敢主动跟若妍提,可是没想到,若妍终究还是来了。
爷爷说,这做戏服,最初是为配合粤剧艺术的。可是随着工艺的改良,刺绣技艺的发展,戏服本身,也成了一件极具观赏价值的工艺品。“我们做戏服的,确实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爷爷感慨地说,“可是这戏台上生旦净末丑,只有穿了衣服才像个角色的样。戏服做不好,他连戏台都上不去。”
若妍听爷爷说着戏服,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她那曾经做戏服的爸爸。她觉得头痛了,无数模糊的记忆绕在脑袋里。然而,爷爷却是一团高兴,说:“你先大概了解一点戏服的历史,等你在这一行浸润得深了,我再把我积攒的经验告诉你。”
若妍有点任性地说:“不用忙活了,我想我做不了三个月的。”
爷爷听了她的话,一径摇头。也不管她再三阻拦,爷爷把橱柜里的戏服色色地端出来,一件件齐齐整整地摆在若妍面前,滔滔不绝地跟若妍说着:“这是男大蟒、、官服、海青、女披风、女大蟒、西湖装、小宫装……”若妍见爷爷那么的兴奋,倒又生了好些紧张,好像自己稍流**对戏服的不在意,会伤了爷爷的心似的。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11章:广州戏~的渊源(2)”内容快照:
『广州戏~的渊源(2)』
第二天一早,若妍就跟着戏~厂的工人的凌姨~班去了。两人一路聊着到了公车站,凌姨~地向若妍介始着戏~厂的沿革、厂里的人事变化、现任~和经济情况,听得若妍头脑发晕。若妍心想自己不过是想借戏~厂暂时过渡,怎么所有人都~当戏~厂的一份子了。戏~厂当年的老厂址在状元坊附近,在~世纪九十年代搬到了市郊。凌姨说到这一点,可惜地说:“都怪戏~厂不景气,~看着戏~厂占着寸土寸金的地方,却没产生多大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