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都市小说 > 女作家的情史 [目录] > 第2章

《女作家的情史》

第2章02、招聘

作者:nanshannang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张了了是渔举市下属的高艾县岚天乡人,岚天乡离县城,以前大约要坐4个半小时的公交车,可见十分偏远。早年,她是位农民。生于1964年(不过后来她多次纠正,说派出所把她的岁数搞错了,她生于1969年。女人总是越活越年轻的,今年20,明年18)。1981年高考,张了了名落孙山,其实这也不能怪她,当年的大学全国只招生21万人,只相当于现在的1/25的招生数。如果那时大学扩招,张了了读个专科,或是职业技术学院,还是没得问题的。这叫生不逢世呵,于是不得不回家务农。那年代也没有打工一说,全国的改革还在农村,城市经济改革才开始启动。务农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加上土地才下户,农民种地有积极性,那几年风调雨顺,全国的粮食连续丰收,才出现了有名的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但张了了不是个好农民。一是她怕苦,二是她没有力气,三是她喜欢看书,四是她没有农业技术,也不愿学习。80年代正是文学复兴的年代,那个年代,文学青年就相当于现在的老板,大款,老总,特时髦的称呼。连当时的女人们找对相,如果你是文学青年,就可以从优选择。如果你能和女朋友侃三天普希金,巴尔扎克,海明威,大仲马,艾青,冰心、肖红、丁玲什么的,说不定女朋友就会给你个热吻,甚至自愿解开裤腰带,提前让你享受性福生活。特别是你能背诵几句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或是舒婷的《致橡树》,女朋友一定会认为她结识了一个大才子。所以人们非常怀念那个文学的年代,哪像现在,耍个女朋友,长得像头猪,还要动不动就说没有三金,没有房,没有车,不干。仿佛这是母系社会,一切该围着女人们转。

张了了就是文学青年。

张了了决定从事写作,要当作家。这也不能怪她有这个想法,是因为那个年代文学太神圣了。一篇文章,一部书改变命运的人,举不胜举。特别是那位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的故事,让很多人对文学特别的神望。

这年她17岁,真是位有志少年呵。于是她偷偷把家里的猪卖了一头,从书店抱回大量的文学书籍。鲁迅全集,郭沫若全集,何其芳选集,泰戈尔的《飞鸟集》《新月集》《吉檀迦利》,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川端康成的《雪国》等等,还有《全国获奖短篇小说选》,《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选》什么的。他爸爸知道后,大怒,把张了了暴打一顿。还是她妈求情,张父才没有把些书付一炬。

因为张父就是个农民,不敢像秦始皇那样焚书坑儒。张父不明白,这书有那么大的魔力?当初他就不想送她读高中,在农村,女孩子早晚是要嫁人的,有没有文化,其实和父母的关系不大。能认得自己的名字,能分清城里的男女厕所,就行了。书读多的是害。

张了了天天读书,看来,她儿童时期教室里的那句毛主语录,决定了她的一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张了了边读书,就有了很多想法,想把它写出来。

张了了决定写作,当然写不出什么名堂,但帮乡亲写个信呵什么的,通顺呵。写作如果是门技术,看来还得有个师傅,可是在乡下,都是些大字不识一筐的农民,他们白天修理地球,晚上制造后代,文学是什么东西?当然不知道。没有师傅的张了了就是头没头苍蝇,嗡嗡嗡地瞎转。

那年代农村还没有电话一说,跟远方的亲人交流就得写信,于是张了了的大名在岚天这个地方,就是名人。乡亲们不知道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但一定知道张了了。毕竟她有了发挥作用的地方。可是,那时也没有有偿服务一说,你给李大娘写个信,慰问她参军的儿子,李大娘给你带把自产的薤菜来。你给杨二叔写个信,叫他儿子在城里好好读书,杨二叔给你捎根黄瓜。当然乡亲们最热心的就是给张了了介绍婆家,在农村,按常规,女孩子如果不读书了,最重要的就嫁人。俗话说长得好不好嫁得好。农村的女孩子,如果上了20还没有说婆家,就认为有问题,要不是身体问体,要不是作风问题。很多17、8就生了娃娃,等到了年龄再去拿结婚证。先上车,后买票。

名人就有名人效应。张了了在本地,好歹也是名人呵。因为那时的农村,高中生还是很少的,能把信写通的人,就算人才了。

在她毕业后的第3年,乡里要成立文化站,招聘工作人员,虽然不是正式的国家干部,但一样有工资,每月只有37块5毛钱。那是1983年的37块5,大米是1角3分8一斤,猪肉是6角5一斤,这一算,这37块5相当于现在7、8百块吧。在当时起码算中等收入了。

村里推荐了19岁的张了了。

为了得到这个推荐,张了了妈妈把家里的两只大公鸡送给了支书,还说了半天好话。支书还是看在当年张了了的妈是他暗恋对相的份儿上,才在那张推荐表上盖上鲜印。看来,在农村,支书的权利大得就如同皇帝。说你行你就行,他又不考察考核的,全凭一张嘴说了算。

当然,决定权不在乡里,而在县文化局。因为这块工作是县文化局直管。好在通过关系,知道了主管这项工作的县文化局吴副局长是张了了姨爹的姥姥的表叔的侄子。这也转,按当地的习惯,应当叫这位副局长为表叔,有了这层关系,更坚定了张了了的决心,因此她决定亲自上城去,面见这位转角亲戚。

张了了精心打扮,穿上了的确凉短袖衫,蓝色长裤,乳白色的凉鞋。这身打扮,现在看来土得掉渣,可那个年代是时尚了。如果大家还记得电影《小花》,记得陈冲那清丽的形象,张了了就是摸仿她去的。可惜那时没有电视超级女声一说,不然张了了也可以去火一把,说不定成为了周笔畅。

那时不流行什么七分裤,紧身衣,迷你裙什么的,张了了虽然形象较差,主要缺点是皮肤黑,牙齿地包天,身形粗,但是十八九的姑娘一朵花呵。狗尾巴花也是花噫。亲戚给她约见了吴楚凡。

吴楚凡不仅是高艾县文化局的副局长,还是本地有名的作家,以前在中学教语文,就是因为能写,才提拔成了文化局的副局长。吴楚凡是本县第一个加入省作协的,那年代可是不得了的人物。

吴楚凡接过张了了送的礼物,两只土鸡用尼龙口袋装着,还有一篮土鸡蛋。

同时攥住了张了了的手。

未来的女作家,没有像一般的少女那样惊叫,好像喜儿见到了黄世仁,吴琼花见到了南霸天。而是身体继承续前倾,把胸前两坨肥硕的**递给了30多岁的吴副局长。农村少女有个优点,不像城里女人那样,把**绑紧,而是尽量放松,加上有必要的劳动,**就格外发达。现在城里的女人们喜欢丰乳,用药,按摩,其实这都不是好办法,把她们下放到农村,干两季农活,**一定会膨胀一倍。伟大领袖曾经说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很有必要。

那天张了了没有回家,在县城住了一晚。吴副局长亲自在旅社(那时都不兴叫宾馆,一般叫招待所,或旅社)给张了了辅导业务,当然就把一个黄花闺女辅导成了少妇。不过,副局长还是很有经验的,他并没有像恶狼一样扑上去,而是花了一个钟头的时间来做诱导工作,**总是很紧张,因此,要把她放松,就得慢慢地摸索。

然后女人也会产生反应,就像猿人们生火,木棒和石头,终于有了热度。**的**才会像花蕾般开放。他还给张了了吃一片避孕药。张了了尽管第二天走路时,再也走不出一字步了,两腿不自觉地往外劈,还有些轻轻的疼,但她心里高兴。因为从此,她的身份叫干部,再不是农民了。今天考公务员的人有多少?是4000人竟争1个名额。别说脱**,你脱人家看都不看一眼。你就是送金子,也没有人接。后来这些招聘干部转成了正式干部,一部分成为公务员,一部份成事业单位职工。总之都是吃财政饭的。所以说,张了了的付出现在来看,轻微呵。不就是处妇膜开启么?做个**膜修复手术,也花不了多少钱哟。现在也成了时尚,修不修复**膜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大的意义在于人生。

张了了成了招聘干部。这样她可以不种地了,因为招聘干部也是干部,虽然工资不高,但养活自己绰绰余了。

张了了同志,祝贺你。你是中国性贿赂的开拓者之一,这个意义就太重大了。很多年后,性贿赂成为见惯不惊的普及方法,张了了心里得意——我还没有找你们收版权费呢,你们敢复制我?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03、文化站”内容快照:

『03、文化站』

文化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单位,别的不说,究竟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在乡属机构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还真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张了了分配在岚天乡文化站,她是正式的招聘人员,另外还有电影队。~照机构设制,文化站设站长一名,电影队工作人员二名(一人放电影,一人负责发电,当时很多乡村不通电),群众文化工作人员二名。张了了是站长,~什么?其实她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好在~岗前,县文化局对所有的招聘人员~行了一次

~~

>> 阅读第3章 03、文化站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