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都市小说 > 女作家的情史 [目录] > 第8章

《女作家的情史》

第8章08、辉煌

作者:nanshannang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有了钱,张了了心想,得加快写小说进度,在北京成功要容易多了。那儿有好多评论家,好多杂志,好多书商。在小地方成名,付出的代价要比北京大得多。北京是全国惟一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的文化中心。据说,北漂的演员上100000,但北漂的作家呢?没有人统计过,但一定很多。张了了这样水平的,在那儿天上掉下一块石头,就会砸倒3个。她在鲁院旁听时,学到了很多小说技巧,特别是学习了孙梨先生的《小说创作杂谈》,对小说有了种感觉。李国文,刘心武,李存葆等亲自讲课,受益非浅。张了了之前没有写过小说,别说长篇,小小说,连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也没有写过。那部发表的中篇,其实是龙生生提供的构架和修改的,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创者。但她胆大,一写就写长篇。

和龙生生的约会仍旧,晚上有空就写自己的小说:《爱是盘永远的石磨》。这部小说就是以她和她的乡村姐妹为原型,写出了人生的况味。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一个偏远的山村,住着一只神秘的小部队。做什么的?谁也不知道。大家习惯上把住部队的地方叫军区。那个山村叫岩口村,大家就叫岩口军区。在上个世纪的70代中前期,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群众生活却特别困难。因此,就有人把些土特产拿到军区去叫买,比如李子,桃子,杏子,梅子,柿子什么的。但进不了军区,那儿有站岗的,老远你就得停住。但每天下午,这些军人们都会到军区外转转,机会就来了。

一位叫梅子的山里女子,父亲是解放前刘文辉的兵,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了反革命。梅子是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母亲没有文化,但勤劳,梅子没有上成推荐的初中,不得不回家务农。因为年纪太小,根本干不了农活,于是就专门在军区外推销水果。好在农村的水果多,一年四季都有。山上还有很多野果子,比如山核桃,野柿子,板栗,猕猴桃,酸梨等等。她在那儿叫卖水果,天长日久,认识了一位叫刘锋的军人。

两人渐渐产生爱情。刘锋是部队的文书,相当于班长,读过初中。他的老家在大巴山深处,特穷的地方。他们家至今连房子也修不起,还住在崖洞。刘锋在部队的表现很好,他想争取入党,然后提干。那样几年后就是转业,而不是复原。转业就会被安排在城里,是干部了,有工作,有工资。

但是,当时军人是不准和当地百姓谈恋爱的,何况梅子才16岁。因此他们的爱情一直是地下的,连梅子的父母亲也不知道的。他们爱得如痴如醉。当时农村流行的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认为是大逆不道。

部队终于发现了刘锋的恋爱,就把他给开除了。刘锋不得不**他心爱的军装。为了爱,刘锋没有回到老家去,而是留下来,进了社队企业的采石场,那儿需要精壮男人。因为采石场被伤被死的人不是一个两个,那时用的黑色炸药,雷管,导火绳,都不太安全。

梅子终于成了刘锋的新娘,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

好景不长。刘锋点炮时被炸成了残疾,不仅断了一条腿,也做不成了男人。很多人劝梅子离了,不能一辈子守活寡。本地的二流子们也不骚扰她的生活。梅子太漂亮了,少妇的梅子比少女的梅子还漂亮。大队民兵连长,生产队长,公社的驻队干部等,都想把梅子弄得手。

于是一场血淋淋的争斗开始了。他们之间争斗,让梅子家吃尽了苦头。梅子的父亲比活活斗死,母亲也疯了。弟弟和妹妹也失学,不得不外出流浪。

但谁也没有得到梅子,因为她带着他的残疾老公,到了老公的家乡,大巴山深处落户。过着世外桃园的生活。虽然穷,但快乐。

书出版后,受到各方热捧,特别对刘锋和梅子的纯洁的爱情,深受欢迎。在这个泛爱的时代,真爱太少了,于是物以稀为贵。有龙生生的操作,京里的评论家们在《文艺报》《文学报》《文谭》《文学寨》等上面发表了几篇评论,县里的文化馆,文化局,宣传部,也来信祝贺。

于是张了了飘飘然了,俨然成了大作家。但是,很多人看过书后就不明白这些评论家为什么这么评价?在这张了了的书有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文字功底太差。很多地方词不达意呵。这种小说,就像《廊桥遗梦》那样,文字应当特别的优美。

或许只有张了了明白这里面的奥秘。

张了了顺利地加本省的作家协会。如果说进京前,她还是文学青年,现在是作家了。张家祖祖辈辈文盲,能出个作家,真是喜从天降。她父亲捧着张了了的书,但是,他认不了200个字,只是摆在那儿做样子。张母更是一字不识,连钱都分不青楚,对这本200000字的小说,只能像神龛一样供着。

但是好景不长,单位要进行机改,准确地说,就是文化馆要分流,一部份人继续搞业务,一部份人去搞创收,发展文化产业。比如,懂音乐的搞乐队,找死人子钱;搞美术的去弄装潢,挣家装的钱;懂舞蹈的教国标,骗键美妇女的钱。她是文学干部,做什么呢?她不得不回去了,因为那个好不容易才挣来的铁饭碗,绝不能搞砸。

再见了,北京。再见了,首都。

张了了说起要离开,真的依依不舍。在这儿北漂几年,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份。不仅得到龙生生这样的大家指导,她还建立了很多关系,为她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龙生生还说,将来介绍她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进入文学的最高殿堂。

龙生生是个好老师,虽然和一个60多的老头子**,是那样的委屈自己,但是,没有付出怎么能得到呢?何况龙生生把她领进了文坛。宁一是把她领进了文学。吴楚凡是把她领进了文化。这三个男人,就是她事业的三个支点。当然她遗忘了一个男人,应当说这个男人也重要,因为是他的经济基础,才让她在北京立得住脚,这男人就是李树成。可是她忘了。本来,女人对和自己有过**关系的男人应当一辈子都记得,但张了了只记得住现在对她还有用的男人。

列车穿越在华北平原,车箱外是一望无际的原野。33岁的少妇张了了,回到了渔港市。命运将会如何泥?

何况她现在身上有光环,有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了,在渔港市,自解放后,还没有人出版过长篇小说。最丰硕的文学成果,不过是有两人次上过《小说选刊》。因此,她现在回到县文化馆,想的却是进市里,有了这一份成果,有了理由。现在吴楚凡是市化局的副局长了,主管文学艺术。不过,张了了已不是20岁的张了了,岁月无情地让她的脸上有了雏纹,还愿不愿上她的床,帮不帮她的忙还很难说。还是找宁一稳妥些。

张了了的一个高中同学听说她出了长篇,赞助她一笔钱来开座谈会。

通过宁一的运作,座谈会用省作协的名议,邀请了国内外一批著名评论家。雷镇邦,杨义,雷抒雁,宁一等等。本来市文化局和县文化局起初还不当回事的,可是张了了通过媒体的运作,本地的《渔港日报》上有了她的专访,有了她的照片,有了她的作品专版,加上有这么多作家、评论家要来,不得不重视起来。

会议就成了市文化局主办,经费也就由国家负担了。张了了同学赞助的那笔钱,就成了会议纪念品的专款。

更想不到的是,这部作品居然被评论家们热捧,让吴楚凡也大跌眼镜,后悔花钱买了本垃圾。

说实话,他写了这么多年,读了那么多长篇,张了了和他们相比,何止是十万八千里呢?根本就不能比。但一位评论家却:张了了小说开创了一个文学时代,真他妈的放屁。就现代文学史而言,一位是鲁迅,开创了新文学时代,这是公认的;一位是刘心武,他的《班主任》开创了新时期文学,大家还有争议呢,主要是这篇小说的艺术性不够,只能说是伤痕文学的滥殇。即使像王蒙这样的大家,也不敢说开创了一个时代。

张了了什么东西呵?吴楚凡硬作头面把全书读了一篇,真的味同咀蜡,全书只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大胆的女性性心理和性行为描写,在这之前写性心理的,就是张贤亮的《绿化树》了。张了了不过就是渔港版的卫慧,渔港牌的九丹,渔港牌的棉棉罢了。要说起写性,古代有《金瓶梅》,现代有《废都》,外国有《查莱泰夫人的情人》,张了了不过是更大胆,或者说更无耻。这种书怎么出版了?书商们为了钱,根本就不管社会效益。

吴楚凡随便摘录了几段,已是让人脸红心跳。下面也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这种书,干脆作为医院的男科辅助医疗材料,相信对性功能弱者,一定有疗效。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9章:09、起步”内容快照:

『09、起步』

光贝~笔会收获最大的还不是张了了,是另一个~银~的~,因为她得到了省作协副~戈光明的点头,一是同意她加~省作协,二是同意她明年~省文学院~专业作家,一步登天哟,很多人写了一辈子也没有加~省作协呢。~文学院作专业作家,更是梦想了。此时,她还~在省戈光明的被窝里呢。其实这句话并不准确,因为天太~,他们并没有盖什么,两人~条条地~在~~。那条遮~的空调被,早蹬到了~~。银~她相信~

~~

>> 阅读第9章 09、起步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