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社会·历史 > 秦风 [目录] > 第10章

《秦风》

第10章〖008〗~秋战国百家争鸣有哪些学派(上)

作者:七月冰冰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派别创始人或者主要人物

儒家孔丘

道家李耳

墨家墨翟

法家李悝

名家惠施

兵家孙膑

阴阳家邹衍

纵横家苏秦

杂家吕不韦

农家许行

小说家屈原

除了这些以外的,就都不太著名,故人们都称做“九流”,三教九流从此而来

在春秋战国数百个诸侯国家兵戎相见、弱肉强食之际,却出现了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左传》、《春秋》等详尽记载当时历史的著作也相继诞生。这场“百家争鸣”的壮观场面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将近2000年。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的百家争鸣。其内容包括:1、“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学术下到民间,形成诸子百家;2、百家争鸣从鲁国儒墨显学之争,到儒墨杨三家鼎立的局面;3、以儒家向法家转化为特点的魏的西河之学;4、以属楚文化的陈、宋为中心的老庄学派为道家的右翼;5、齐稷下学宫的黄老之学则是道家的左翼;兼容并包的稷下之学,使百家争鸣发展到**,其中有田齐法家、阴阳家、兵家、名家等;在争鸣中各家也相互影响,6、《吕氏春秋》的杂家之学,反映了百家趋于融合;秦帝国的建立,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

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开端。春秋战国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阶级关系有很大的变动。春秋中后期,随着奴隶制的破坏,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逐渐形成。到战国时期,这两个阶级便构成了封建社会的两个对抗阶级。但奴隶主阶级还存在,大量官私奴隶也仍然存在。个体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城镇有相当大的数量。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过去的“官学”变成了私学,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多起来。他们分属各阶级各阶层,以“士”的身份出现,对于天文、地理、数学等各种学术问题争论不休,对于政治制度,更是各有主张。形成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汉书·艺文志》说:“诸子百八十九家”,取其成数叫“诸子百家”。主要的有老子、孔子、墨子、杨朱、许行、商鞅、申不害、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惠施、公孙龙、田骈、慎到、宋鈃、尹文、关尹、邹衍、张仪、苏秦、吕不韦、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对“诸子百家”,战国时期的《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都有记载。古代的历史学家,如西汉初期的司马谈认为,“诸子百家”主要是指“阴阳”、“儒”、“墨”、“法”、“名”、“道”六家。西汉末年的刘歆和东汉的班固则认为主要是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有时又略去“小说家”,认为“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应该指出,所谓“六家”、“十家”或“九家”这些划分并不全面。比如,在孟子看来,杨朱学派在当时学术界的影响不小,与墨家常常相提并论。杨朱与老子、庄子很不相同,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更不一样,并非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按“六家”或“十家”之说,根本容纳不了。后来研究先秦思想史或哲学史的学者,往往按“六家”或“十家”的框框来套,因而把杨朱归入道家,甚至说成是道家的始祖,这是不合适的。还有,兵家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吕氏春秋》里早就提到兵家孙膑。他们对后世的军事史和哲学史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六家”或“十家”中都没有兵家,这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应该把兵家单独列为一家。

还应该指出,一家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他们之中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相互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如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战国时期重要的儒家学派,就分为孟、荀两家。这两家,也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孔子只讲“仁”,孟子则把“仁”与“义”并提。荀子则在儒学中增添了更多的内容。可见,同为儒家,差异却很大。道家中也有类似情况,稷下学宫的宋鈃、尹文的思想和老子、庄子的思想,就颇多不同。如果以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作标准来分析“诸子百家”,就会发现:同属一“家”的人,在哲学上却往往分属不同的哲学阵营;而分属两“家”的思想家,有的在哲学上却属同一阵营。如孟子和荀子同是儒家,孟子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而荀子哲学则是唯物主义的。老、庄与稷下学宫的宋鈃、尹文同属道家,但老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而宋鈃、尹文的哲学则可以说是唯物主义的。

虽然如此,司马谈、刘歆、班固等从每一“家”的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来分类的做法,给先秦思想家的划分标准和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工作,还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所以它被后世一直沿用下来的。

传统百家争鸣研究对百家的划分,无论是在标准上还是在对百家的具体说法上,都欠妥。百家争鸣实质上是我国古代各学派因政治思想上的分岐而展开的学术论争。百家的划分应以政治思想为标准。百家应划为德、礼、法、儒、孝、墨、术、义、绝对平等观、无君论等十家。百家争鸣的性质是中国古代封建领主制向统一中央集权制的过渡。百家争鸣始于春秋后期孔子创办私学,迄于汉武帝采纳田蚡的“绌抑黄老,崇尚儒学”。探索百家争鸣时不要忽略百家合流。

关健词:六家要旨七略汉志政治思想标准百家合流

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它上承夏、商、周三代学术,下开秦、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两千多年的思想先河。科学地认识百家争鸣,不仅对深入研究百家争鸣本身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反思也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至今理论界对百家争鸣的看法,无论是在对百家争鸣之百家的划分上,还是在对百家争鸣的性质、起迄点等问题上,都存在严重问题。本文想对此谈些新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一、传统百家划分之献疑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本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1)

应当指出,这种划分很不妥。首先,标准不统一。这里的百家,有的是按政治思想划分的,如儒、墨、法家等;有的是按哲学思想划分的,如阴阳、道德家等;有的则是按学科性质划分的,如名、纵横、农、小说、兵、医家等;还有的简直说不出标准,如杂家。划分标准不统一,百家的划分就很难科学。

其次,学科化倾向较明显。传统百家的划分,十二家包含了九个学科:如儒、墨、法家等为政治学;阴阳、道家等为哲学;名家为逻辑;纵横家为外交;农家为农业;小说家为文学;兵家为军事;医家为医药和卜筮。百家的划分若主要从学科着眼,百家争鸣岂不成了百科争鸣?

再次,对有些家的学术内涵定义不准。如儒家,我们现在都知道,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可司马谈当时认为:“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世弗能易也。”(2)即把“礼”当做了儒家的思想核心。

复次,对每一种标准的划分都没穷尽划分。如:政治思想标准,只列了“儒、墨、法”三家,其他如“德、礼、孝、术、义、绝对平等观、无君论”等家均未列;哲学思想标准,只列了“阴阳、道”哲学,未列“五行”、“理”等哲学;学科性质标准,只列了“名、纵横、农、小说、兵、医”家等,未列“历史、地理、天文、艺术、书法、伦理、诗歌、散文”等家等。这样,百家的划分越划越繁,越划越乱,完全失去了对百家进行划分的意义。然而,这样做又无可厚非,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说出它错在哪里。

二、百家的划分应以什么为标准

百家到底应怎样划分?笔者认为:关键在划分标准,只有标准选对了,划分才可能科学。应当说,传统的划分标准有四个,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学科性质”、“杂”等,本身就无章可寻。这里“杂”根本就不能做为一个标准;其余三个标准也不能同时并存,因为它们三者是相互包涵的关系,如“政治思想”既不排斥哲学思想,也不排斥“学科性质”,反之亦然。百家的划分标准应当只有一个,但这个标准不能是“学科性质”:百家争鸣确曾引发了各学科的学术繁荣,但各学科的学术繁荣不能说明百家争鸣的核心及性质。百家争鸣,顾名思义,应指同一学科的不同学派,只有相同学科的派别之争,才是最有意义的学术论争。同时,这一学科又是百家争鸣中最有代表性的学术领域,是百家争鸣的核心,能反映百家争鸣的本质。这个学科是什么呢?应是“政治思想”领域,不是哲学领域。

首先,政治问题是百家争鸣的核心问题。百家争鸣的背景,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即西周的统治已经崩溃,东周后迭兴的五霸又未能实现天下的大治,中国社会向何处去,怎样向前发展,成了百家关注的焦点。百家争鸣,事实上就是各家对此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自己的主张,排斥别人的观点,力图用自己的思想改造世界的争论。所以,在百家争鸣中,政治领域的斗争最激烈,这在儒、墨、法、德、礼、孝、术、义、绝对平等观、无君论等学派的思想中都有所反映,这是任何其它学术领域都无可比拟的。

其次,只有从政治思想着眼,才能将各学派真正区别开来。百家争鸣的各家,除了在政治思想上存在根本分岐外,在对其他领域问题的看法上,几乎都有共同点。如哲学上的“道”,传统百家争鸣之百家的划分,从道哲学出发,只将老子划为道家,殊不知孔子、慎到等的哲学思想也都是“道”,然而二者却分别被划为儒家与法家。所以,主要从哲学上来划分百家不准确。只有从政治上看问题,才能将其分别划分为德、儒、法等家,才能将三者的关系搞清楚。

再次,许多其他领域的斗争,都是围绕政治思想斗争而展开的。以伦理领域为例,如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孟子是用“性善”来说明“仁政”,荀子则用“性恶”来说明“礼治为主,以法为辅”;又如墨子主张“兼爱”,孟子坚决反对,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也。”(3)墨子为什么主张“兼爱”?是为了说明他包涵利在内的“义政”,因为“兼相爱,交相利”(4);而孟子批评墨子,显然是为说明他的“仁政”是有等差的爱。

三、百家的科学划分之我见

即然百家的划分应以政治思想为标准,那么从政治思想出发,笔者认为,百家争鸣之百家大致可划分为儒、孝、德、礼、法、墨、术、义、绝对平等观、无君论等十家。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11章:〖008〗~秋战国百家争鸣有哪些学派(中)”内容快照:

『〖008〗~秋战国百家争鸣有哪些学派(中)』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文献分别是《论语》和《孟子》。孝家:其代表~文献是无名氏之《孝经》。《孝经》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孝经》是一般讲究伦理孝道的著作,不确。德家:原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后在西周末期至东周其

~~

>> 阅读第11章 〖008〗~秋战国百家争鸣有哪些学派(中)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