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事发生在关东山区的一个偏远乡村。
在中国版图上根本找不到的两条**溪在这里交汇一起,合成一条较大的河流奔腾东去,小乡村就处在这“三岔河口”的地方,村里自称“疙瘩村儿”。
谁也说不清楚乡村怎么流传下来这么一个土得掉渣儿的名字,不过叫“疙瘩村儿”却也名副其实。
首先,村庄地理偏僻——“疙瘩村儿”的人几乎没人到过省城,即使溜过镇上的人也屈指可数,那地方对于“疙瘩村儿”的人来说太遥远了。
单单就拿乡镇做个比较,翻越**坎坎,走过羊肠土路,大概也有百余公里的路途。就是人们到最近的村庄“凤凰镇”赶街下集买些日用百货什么的,也要走上20华里的路才能到集上。
其次,村庄的人家稀少。后来,有人翻阅县志才发现这个地方,原来没有村庄,解放前从关内关外陆续过来一些逃荒要饭的人,在这里休养生息,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才逐渐形成了村庄,而且这个村庄的姓氏也比较杂,因为都是逃荒要饭的到这儿来的,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血缘关系。
大概是穷困的原因吧,这个村庄的人丁一直不旺,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流自己的汗,种自己的地,吃自己的饭,挣自己的钱,称自己的盐,过着与世无争的懒散日子。
什么国家大事,省里大事,县里大事统统波及不到这儿,那些“玩意儿”仿佛是在水中投下一块石头,激起的波浪由中间向四周扩散,一圈一圈的变小,到了“疙瘩村儿”的时候,已经荡不起涟漪了。
两条**溪交汇一起,其形状就像一个“人”字,又仿佛一个劈腿站立的人,跨下藏着这个小小的村落。
小小的村落,仿佛男人裤裆里的“那玩意儿”见不得人似的不能袒露在外,就像“疙瘩村儿”的村民一样,活着怎么就他吗的感觉那么龌龊。
当然,有这种感觉的人为数不多,都是些年轻后生。
那些已经娶妻生子的老爷们儿,白天到田地里出一身儿臭汗,晚上回到家,白面并卷大葱,辣椒酱一海碗,吃得满嘴儿喷香。
夜晚,10瓦的小红灯泡一关,房门一栓,窗帘一了,被子一蹬,搂着媳妇**一番,然后睡得塌实,梦得香甜。
别说,这样自给自足的小日子,一个个活得嘻嘻哈哈……............................................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村中一奇”内容快照:
『村中一奇』
2现在人们常说:“~致富,先修路”。那个年代,“疙瘩村儿”的人们,怎么能懂得这么~奥的道理。~本没有路通达外面,因为消息闭塞,所以导致经济落后,什么~都跟着配套落后,即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如此。夏天的时候,在“疙瘩村儿”~孩儿、~孩儿的~~在日常生活中随~可见,尚不知人间有“~耻”二字的孩子,两~~互无保留,都没特别当作一个秘密或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