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冤屈难伸,曹寅似乎欲与康熙同归于尽,告状告到康熙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和生母佟妃的陵寝那里去了。《红楼梦》前八十回,时有“狱神庙”三字出现,后人也是搔首难解,其实是因不懂“狱神庙”谐音“入圣庙”。圣庙是为祭祀皇帝先祖灵位所设,非常神圣,后人若有行为不端,或有违祖制者,有为祖先丢脸抹黑的子孙是不敢进去的。据说雍正死后陵墓选得离祖陵特别远,恐怕就是因自己有窃取皇位之嫌,愧对先皇的原故。
曹寅假死期间也和儿子曹顒去拜过圣庙。这在文本中是有记载的。请看第二十回畸笏叟一段批语:
原文:庚辰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谐音解读:【庚辰眉批:欠写纸,入圣庙坊称(纸),正文写礽,子问标目曰:“话泄人,佑死。”佑纵愚子,仅有一嗣。誊请示余。入圣庙为报主,誊完六稿,避借阅,则密死,叹叹!丁孩下。畸笏叟。】
这里提到废太子礽。关于他与曹寅的关系及故事,秦人一口难唱两首歌,后文再述。但他的儿子弘皙,确是红楼关键人物,在《红楼梦》里,弘皙就是冯紫英。此人风流倜傥,相貌堂堂,很有狭义英雄之风骨。在《红楼》粉丝眼中,他可是少女崇拜的偶像。宝玉也是对这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难怪啊,他是康熙的嫡传长孙。康熙一向很喜欢这个孙子,视为掌中瑰宝。认为将来可以继承大业。
可康熙对弘皙父亲胤礽,可就有些不近人情。胤礽为康熙嫡长子,为孝诚仁皇后所生。刚出生母亲就死去,他一岁半就册立皇太子,可他有命无运,后来几立几废,直到康熙死,胤礽已经60岁,仍未将皇位传给他,胤礽可算是中国历史上的苦命太子。此乃后话。
雍正之死,一直是清朝历史上一大疑案,有人说他是吃春药死的,有的说他炼丹走火入魔而死,也有人说他死于谋杀,但无论哪种说法,均拿不出铁的证据。到乾隆皇帝(弘历)登基,宫廷档案资料大量销毁,眼看我们已经无法还原这段历史。所幸《红楼梦》为我们保存了下来。书中白纸黑字写得明白:“冯紫英”。——此英系冯——刺雍系弘——刺雍弘皙。
读者看到这里会说,秦人你拉倒吧,你为什么不说是冯秀全刺雍正呢(笑)?问得好。仅凭拆解这三个字,肯定难以让人信服,看完我这本书,你自然服了。现在必须打住,先从外围说起,解读贾府“四春”。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为贾府四“千金”,其身世来历我就不说了。旧说谐音“原应叹惜”亦从批语中来。殊不知又被作者瞒了。我解读分别是:原蠢,从头【“元”为“始”,“始”为“头”】意为一开始就做了蠢事。二蠢,从足【“迎”字“之”字头】。意为不去也就不至造成这样的结果。三蠢,从手【“探”字“提手”旁】。意为不动手也就没事了。四蠢,从心【“惜”字“竖心”旁】,意为心不生此念,也相安无事。“四春”重新谐音解读为:【原因贪媳】。
说了半天,读者可能还是一头雾水。当然,这里隐藏曹寅本人一段心酸而有苦难言的亲情故事,属于曹家隐私,又考虑诸多亲人后代在世,所以写得特别隐晦。我只能慢慢抽丝剥茧,为您解读。您千万不要当我是曹寅转世,我也是慢慢读出来的。还是先看元春省亲时点的四出戏。
第一出《一捧雪》出自《豪宴》,【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出自《长生殿》;【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出自《邯郸梦》;【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出自《牡丹亭》。【伏黛玉之死】(【】内为脂砚斋评语,笔者注)
第四出中有唱词道: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这四出戏,脂砚均有批语,言伏贾家四件事,经秦人研究,这四件事都与玉有关。不知读者注意没有,第“二、三、四”三句批语都带“玉”字,第一“批”虽没有“玉”,唱词末尾却有,算是补上了,可见,贾府“四春”的故事,均与写一个人的故事有关,这人就是曹寅的干女儿竺玉香。
在《红楼梦》里,元春的原型有两个,一是曹佳,另一个是弘皙,但合解“四春”,作者还暗写一个女子,她就是竺香玉,又名红玉。名字隐含在最后一句唱词“风(红)剪了玉芙蓉”里。曹寅用“分身法”将两个女儿的故事附会在元春身上。这只是一牍,即隐喻其中的一宗事。至于“三春去后诸芳尽”、“勘破三春景不长”之句,则是对“四春”所影射的四个男子而言,后文有分节解说。
数年前,我曾看到一篇红楼文章,作者认为《红楼梦》作者是曹佳,显然不对,但作者起码提到了曹佳,研究也稍见深度。曹寅这本书主要还是写竺玉香。书中香菱故事亦然。旧解《红楼梦》,均把“两地生孤木”解释为夏金桂,其实是指曹佳的“佳”字。人们读《红楼梦》往往不细致。如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这“凤藻宫”三字你注意了吗?它的谐音就是“红诏宫”,即红玉被诏进宫,这与现实是吻合的,乃作者本意所在。
元春省亲这一年,时为康熙四十五年,这一年曹家出了三件喜事,一是曹佳出嫁,二是曹寅之母孙氏侄儿孙文成出任杭州织造,三是李煦儿子李鼎升迁,在书中是“贾母侄儿史鼎迁外省大员”。种种喜事,在这一年接二连三,可谓是曹家最风光的一年,故元春判词有“三春争及初春景”之说。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比喻,恰当不过,然而,这八个字却含另外一层意思,确切地说,是一份遗嘱。详情如何?下节分解。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11章:第八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道悲情”内容快照:
『第八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道悲情』
先说几句题外话。曹寅当初写《~楼梦》,计划写一百二十回,而且~心安排了故事框架,只是他~知自己最终得~去,而~期是难以预测的,最后不觉一活就是二十年多年。他究竟活到七十六岁,还是八十二岁,还是九十岁,读者或许记得第一回那句话:“三劫后,【甲戌眉批: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光寓言也。】我在北邙~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所谓“三劫”,不就是九十岁吗?秦人此时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