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吧 > 恐怖·奇幻 > 神的传说 [目录] > 第4章

《神的传说》

第4章蜀山问道

作者:琦梦琪 阅读字体选择:小字

话说灵子离开了村庄,回到了家里。家里人都还算好,但是爷爷奶奶却一直牵挂着他,听父母说有时候爷爷奶奶半夜醒来,都会叫他的名字!父母嘴上不说,但是灵子看得出来,父母也是非常的牵挂自己。

为了让家人对自己走修行之路更加有信心,灵子可在他们的面前展现了这十年来的成就。家人看到他已经有那么仙风道骨,自然也不说什么!他们都知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理。但是还是要求灵子隔一段时间就回家看看。

灵子对他们许诺,以后一定会常回家看看。

结果,灵子陪家人度过了一个月的天伦之乐,再次向家人道别。

灵子向家人道:“不孝子孙,这次要出门,是为了封引一把魔剑,不能让这把魔剑再次祸害人间。请原谅不孝子孙的离别。”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眼睛都红红的。虽然他们不想灵子离开家,但是只得嘱咐灵子:“万事小心,要量力而为!还要常回家看看!”

全都是离别的悲痛之言,灵子决定以后要多回来。

最后,奶奶掏出了一个玉观音,交给灵子,哽泣道:“虽然这是个普通的玉,但是我还是希望它能够保你平安。见玉如见我们,还要常打电话回家里。免得我们心里挂心!”

灵子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不知道说什么好,只不停地向家人点头。

灵子在亲人的目光中,离开了家,心里无比沉痛。要说他不爱家人,那是不可能的,家里人那么爱他,他也像家人那样爱家人。但是灵子也无可奈何,挥下一把泪,告别敬爱的亲人。

灵子知道蜀山是在四川,可是到了四川,却没有人知道蜀山在那。灵子感到非常的迷茫,在成都城里四处打转,来到天圣广场,看到有两个道士在讲养生。穿着道袍,扎起长发,年纪看起来有四十多,一个脸蛋长得很秀气,一个脸蛋却很普通,看肌肤,都是养生有道之人,白里透红的。灵子就像看到了蜀山般兴奋,跑过去,立掌于胸,虔诚地对两道士道:“无量天尊,请问两位道友可知蜀山在那里!”

两道士也礼貌地回了个礼,秀气的道士问道:“道友找蜀山可是为了修道?”

灵子心想,我要是说为魔剑的事去找蜀山,肯定吓着你们,既然都是修行之人,说为修道也不为过。于是回道:“正如两位道友所说,我正是想找蜀山求道!”

秀气道士点了点头,看灵子神态飘逸,确实有点像是修道之人,于是道:“蜀山,道蜀山,非蜀山,常道蜀山,是为缙云山。”

灵子不解道:“为什么蜀山是靳云山呢?”

秀气道士笑了笑道:“缙云山,乃修道名山,自黄帝时,黄帝就在此山修行、炼丹,后在缙云山丹丘台得道成仙,因而丹丘台简称仙台。这仙在你应该知道吧。”

灵子点了点头,儒生给的诗就有‘神仙台’,应该就是这仙台。

秀气道士继续道:“缙云山道教,后来也叫五斗米教,五斗米教走出缙云山,发展到中原。由于缙云山在内蜀之地,因而发展出来的道教信徒将缙云山称为蜀山。而现在缙云山在重庆,因而也不叫蜀山,叫回缙云山。”

灵子向两道士敬礼道:“谢谢两位道友相告。”

两位道士忙回礼。

灵子知道了蜀山的所在,立马向缙云山进发。

灵子来到缙云山。缙云山一山中同时拥有森林、翠竹、瀑布、道观等,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修身养性的好仙山,在道观前感悟,真的有点天人合一的感觉。自轩辕黄帝炼丹开始,缙云山历来都是人文汇粹之地,道教创史人张道陵天师、陈抟老祖、张三丰祖师皆曾于此养生山修行。观内的道长内外兼修,武医合壁,重在养生,以武阐道。但凡在此修成丹者,已得道,而得道之人早已从丹丘台登仙梯而去。

根据道臧记载,封魔剑所要的封印之术,皆是得道之人才可学的秘术。古代时,历代帝王需要封印魔剑,都必须要请修为快要得道之道长,用引仙符,在丹丘台请已得道之人下凡才可以封引。而现在,引仙符早已经失传。引仙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实。

灵子不得不摇头叹息。

灵子这次寻道未果,心里很不甘心。决定到各处走走,看看有没有其他的线索。他主要留意以前得道仙人修行之地白云观中的轩辕洞、丹丘台、陈祖殿、南北五祖殿、神农殿等地方。可是除了这地方的天地精华浓厚一点之外,再也没有任何的收获。灵子决定在山中住下来,一边和观中的道长交流养生之道,一边寻找山中古迹,看有没有留下一点线索。

在与观中的道长交流时,灵子也长了心眼,留意他们的言行举止。

灵子发现观中道长说得最多的是一个叫张道陵的得道真人。经过多次了解,灵子的心里再次燃起了希望。

张道陵真人,给了他希望。

根据史书记载: 张陵,道教称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上。他的八世祖为“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张良辅佐刘邦打天下,建立了两汉王朝,被封为“留侯”。而张良功成身退,飘然而去,随赤松子学辟谷,导引轻身之术。

张道陵的父亲叫张大顺,也好神仙之术,自称“桐柏真人”,所以,生下儿子,即取名为“陵”,希望将来能追随先祖,远离尘世,登陵成仙。

张道陵自幼聪慧,七岁时,开始学习儒家“五经”,以后,不断学习到社会上流传的天文、地理一类的书。他刻苦学习,立志做官,并想辅佐汉室,荣宗耀祖。志向和毅力鼓舞着他,最后,他进入了全国的高等学府——洛阳太学,在这里他博通五经,成了一名饱学之士。

张道陵太学毕业后,他想跟他的老师一样来授徒讲经,一举成名。他先后到南方天目山南的神仙观和西北的通仙观,设立讲堂,教授五经。数年间,学生由千人之多,乡人称他为“大儒”,名传一方。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张道陵二十五岁,被郡守以“贤良”推荐到朝廷,后来,到洛阳经过考核,一举中了“贤良方正极言直谏科”,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在江州令任上,他看透了地方强权的横行,为官的贪赃枉法,老百姓食不裹腹怨声载道。他又想到自己为一介书生、小小县令,怎么也改变不了这样的世道,倒不如效法先祖张良,出离尘世,善保自身,以图延年益寿罢了。

于是,张道陵约在明帝末年,谢绝了朝廷的一再挽留,辞去江州令职,便北上洛阳,隐居北邙山中,潜心修习黄老长生之道。他研读了《道德经》、《河图》、《洛书》以及谶纬之学。三年后,得《黄帝九鼎丹法》,相传神兽白虎衔符而至其所,其道术日益完善。汉光武帝由谶纬之说登上皇帝宝座,晚年,深信不疑,遂“宣布图谶于天下”。汉明帝继位后,秉承皇帝遗旨,宣扬图谶,又派人西天求法,引佛教于中国。汉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在京城举行了白虎观会议,章帝主持以图谶证五经,也就是以神学来讲五经,听说北邙山有个张道陵,便征召他为经学博士,张道陵无心辅佐汉室,便避而不见。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朝廷又下诏征张道陵为太傅,封兾县侯,但张道陵却视禄为粪土,所以三诏而不就。张道陵对来使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不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张道陵决心离开云游名山大川、访求仙术去了。

明显的,张道陵真人也是到四川来修行得道,并且对道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弟子后人应该也有很多得道之士才对。

灵子觉得,缙云山没有留下寻到得道道长的线索,也许张道陵修行的鹤鸣山留有寻到得道道长的线索。所以他也不再多留缙云山,向鹤鸣山寻道而去。

鹤鸣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山三丰村,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约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70公里。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因而灵子去鹤鸣山并没有费什么周折。

灵子刚到鹤鸣山,从山上飞下来了一群白鹤,在他的头顶盘旋。灵子觉得奇怪,难道这鹤鸣山还有得道之人。那白鹤在他头顶盘旋了一回,就高声鸣叫,似乎是在叫灵子跟它们走,灵子越发觉得此山中有得道道长的存在。

灵子正在发怔之际,山上一声高亢的鹤鸣传出,一下子,就见到一个比刚才的白鹤还要大几十倍的大白鹤飞了下来,正向自己迎过来,那声音似乎是十分的兴奋。到了灵子的身边就停了下来,用那高高的头碰了碰灵子,那头又向山上扬了扬,意思是让灵子进去。

灵子现在终于确定了这仙山真的还存在得道的道长。

这个道长到底是谁呢,灵子也很充满期待。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5章:鹤鸣真人”内容快照:

『鹤鸣真人』

鹤鸣~~的一个~~里,一个~~白色道袍的道长,听到了鹤~~,自言自语道:“自我修行以来,我饲养的仙鹤还没有~过呢,现在突然~了起来,难道真的有道友来访。”道长说着,掐指一算,道:“原来真的有道友来访,我得出去迎接才行。”道长扬~一道真气打在石门~,石门则自行打开,等他出去后,石门又合了起来,跟~混为一~,跟本看不出有石门的存在。道长闭目一~,就感应到了灵子的位置,立刻向灵子走去。

~~

>> 阅读第5章 鹤鸣真人 返回小说目录

版权声明:本小说数据来源自互联网,本站只对小说基本信息(目录信息、最新章节列表信息、第三方阅读地址等)进行整理收集,我们不以任何形式提供小说正文内容的在线阅读及全本小说下载服务。 如果收集的小说公众信息侵犯了你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跟据情节严重性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删除屏蔽。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