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四五岁的时候,一次跟父亲上后山砍柴,天晚,突降大雨。随父亲于慌乱之中避雨于山上一石洞中,刚入,但见墙壁石崖上到处涂满了诸般神佛,形态各异,心中畏惧,悄随父身后,向前走,与父隐于一内室之中,伸手不见五指,暗暗祈祷雨过天晴。
忽狂风灌洞,呜呜作响。电闪雷鸣之际,偶然瞥见室内的一个角落有一个石桌,上面好像有一本残破的书在风的吹动下,页码凌乱地随意翻动着。
好奇大于恐惧,挣开父亲**抱着的双手,我借着瞬息万变的雷电,忘却了害怕,几乎是跑着来到了石桌旁,站在跟我差不多高的石桌旁,我伸出了手……
电闪雷鸣,大雨滂沱,仿佛在无尽的风雨声中,我听见父亲在背后大声的喊着什么,但那声音与外面的风雨搅合在了一起,最终我也没有分辨出父亲究竟说了什么,抑或他根本就什么也没有说,只不过是我的错觉而已。
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当时父亲到底说没说话,到底说了什么,就是现在每每问起,父亲也总是躲避不谈,那句我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再听到的话,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一个谜。那句似乎分明带着惊慌、恐惧略含关爱的模糊的吆喝,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牢牢地盘踞了下来,这么多年以来,从来不曾离开过。而那本书,确是已经被我牢牢地抓在了手中,尽管当时的我,还不曾认识上面的字。
八岁时,我第一次拿出了那本藏了三四年的书,破损微黄的封面上面,孤零零凄凉着三个大字:悟空泪。那是我第一次读那本书,里面大部分的字还不认识,但我已经知道那本书的后半部分没有了,最后的几页是半页、少半页、少少半页。突然就有了去后山找寻那书的结局的冲动。但是后山还在,那夜的那个石洞却再也找不到了,那神秘消失的石洞跟父亲的那句话一样,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谜。
十八岁时,残书再读,已经可以体味《悟空泪》了,可惜却读不到结局。背着父亲,我再次来到了当年的后山之上,来到了那夜的位置,眼前却杂草丛生,怪石嶙峋,哪里有半点洞的影子,突然就觉得恍如隔世般模糊,那个雨夜仿佛只是儿时的一个梦,而父亲的那句话,也渐渐变得梦语般模糊了起来。可那本书的存在却在倔强地告诉我,那不是梦,绝对不是梦。我想,也许有些洞,有些东西,只在某些时间,对某些人开放吧?
二十八岁,古卷重温,一只猴子降生在了内心深处,开始在脑海中摸爬滚打,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夜夜在睡梦中彷徨呐喊,似有千般隐忍,万般愁绪盘根错节纠结其中,汹涌澎湃,翻江倒海。那狂躁的挣脱的欲望,那**的呼之欲出的**,似乎非要狂出一个出口,好让那千般隐忍,万般愁绪,寻得一个出路,尽情释放,肆意流淌,洪荒蛮野,一泻千里,方才痛快淋漓,酣畅无比。
是夜,斯雨如旧。
打开窗,冷风,夜雨,古卷,残烛。
铺开纸,拿起笔。
窗外,夜雨呢喃;室内,冷风阅卷。
烛光摇曳,笔如神助:
我要让这猴,再不在我一个人的心中摸爬滚打;
我要让这猴,再不在我一个人的梦中呐喊彷徨;
我要让这猴,走进千千万万个人的心中,去蔓延滋长;
我要让这猴,闯入万万千千个人的梦中,去坚定理想!
于心中,斩妖除魔;于梦中,圆我残卷。
以灭这世上,千千万万个妖魔;
以绝这人间,万万千千个噩梦。
佛说:心中有佛,你即是佛。
猴说:心中有猴,你即是猴。
我说:众佛皆说,不如我说。
此猴所说,听我细说。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2章:引子:缘来是你”内容快照:
『引子:缘来是你』
天书载:~娲补天空遗憾,丢弃二石至人间。一石多情醉~楼,一石失意~反天。天地伊始,数千年后,天~,人祸,地灾。~娲遂炼五色石补天,毕,弃二石于人间。一至~楼唤~宝玉,一至东海,风吹日晒。年~日久,竟通了灵~……佛~捻莲花,叹曰:该来的迟早会来,此物系天地日月之~,~川~~之源,只可善~,不可~求。因了佛的这句话,那五色石从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