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花舌头”也清楚,要想逃出缅甸,不是那么容易的!
且不说尚未痊愈的伤腿,也不说茫茫无边的深山老林,单就面临的敌人和对手就足够他应付的了。
日军就不用说了。他所处的缅北地区,除了缅族,还有克伦族、掸族、佤族、回族和果敢族等,其中果敢族就是我们汉人,是300年前退居缅甸的明朝军人的后代,约有十几万之众,占据着大片的缅甸疆土,跟缅甸土著的地盘争夺持续不断,狡猾的日本人通过教唆、收买等手段,利用历史矛盾,造成了土著,尤其是掌控上层的僧侣、头人和寨王对中国远征军的仇视。因此,可以这么说,他虽免遭一死,却又身陷绝境。
天色已晚,山风悲鸣,阴霾披离,“花舌头”右手握枪,左手柱棍,沿着一条山路,朝着东北方向艰难地行走着。他认为,那个方向就是自己的祖国。途中,左腿的伤痛不是的折磨着他,可他顾不上这些了,因为他清楚,必须在行进途中找到一身便装,然后直插中缅公路,混入难民群中,不然,他或将被日军捕获,或将命丧这茫茫的山林。
缅甸又称“金塔之都”,到出都有佛塔。借着微弱的星光,他隐隐发现了一座塔尖,轻手慢脚地靠上前去,果见山腰之间有一座不大的寺庙,在寺庙后面耸立着一座尖圆的塔堡。他潜下身子,拨开眼前的树枝,朝着寺庙那边张望。忽儿,一阵隐约的铃铛声吸引了他,循声探去,从寺庙里走出了两个人,牵着一匹戴着头铃的小马。在入缅甸之前,他们不但进行了系统的敌情教育,还学习了缅甸的风土人情。从眼前的情景来看,这是给寺庙运送食粮的马帮,而这些驭手都具备相当的自卫能力,有的甚至是武林高手。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没有刀马功,休吃马帮饭”。但“花舌头”又清楚,今晚夺取便装的机会恐怕就这一次了,因此,在生与死的平衡中,他选择了冒险一劫。
也巧,两个马仔的回程,正是他的来路。于是,他紧了紧腰带,倒退了一截儿,卧伏在了一块山石之上,这样就可以居高临下了。伴随着“叮铃铃”的马玲,两个马仔一前一后走来了,虽然屡经战场,此刻“花舌头”心里还有有几分紧张。他在考虑两个迫切而又现实的问题:要不要开枪?用中国话还是用缅甸话?答案很快就从心里生出来了:尽量不要开枪,因为寺庙里的僧侣有火枪,把他们招来可就完了;不能说缅甸话,因为自己战前学的那些简单会话,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再说,在缅甸北部,汉话是很普及的。
当马仔走近时,“花舌头”闪现出来的方式也很格外——他像对待老朋友似的,从巨石上忽地站了起来:
“朋友,我等你们多时了。”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两个马仔也没有惊慌,前头那个勒住了马,扭头打量着他,后头那个也止住了步,只是刷地**了腰刀,通过渐亮的星月之光,“花舌头”看到了鼓板形状的刀型。他断定,这是两个佤族马仔。根据战前教官的训导,佤族毛哆哩(小伙子)一是崇拜英雄,二是讲义气,因此,“花舌头”想起了特殊的抢劫方法。
“朋友,我这里有块夜光表,想换你们两样东西。”
说着,他亮出了那块萤光闪闪的手表。
两个马仔并不说话,依然那么沉静地望着他。
“一是你这匹小马,再就是换你们一身衣服。我的这套军装,也给你们。”
这两个马仔就是怪了,任凭你怎么说,就是不吭声。
“花舌头”明白,降服他们还欠火候。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忽地一个大鹏展翅,跳到了两个马仔中间,他忍着伤口的疼痛,腾空而起,“啪啪”两个二踢脚,当落地的一瞬间,又双手撑地,“唰”地一个360度的扫堂腿,整个动作大气磅礴,一气呵成。那两个马仔看傻了,领头的那位赶紧松了缰绳,后头的那位急忙脱开了衣服……
“花舌头”的一套江湖把戏,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本章已完结,下一章内容更精彩喔。
下一章“第3章:三、几句江湖段子,逗乐了凶残的日军”内容快照:
『三、几句江湖段子,逗乐了凶残的日军』
有了马,对瘸~的“花~头”来说就是有了救星。这马,别看个头矮小,却是傣佤人驯养的~马,它四肢有~,善于爬~,除了奔行速度,其它能耐都在东洋大马之~。“花~头”骑在马~,朝着中缅公路奔去。夜色之~,前方不时闪起一片片火光,他猜想,这一定是合围的日军在放火烧荒,搜寻中英突围~队。不过这也好,为自己避开日军提供了标识,那里没火光,他就往哪里走。中缅公路贯~缅甸~
~~